突破勞務經濟效益瓶頸 巴彥勞動力大轉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6日 10:24 黑龍江日報 | |||||||||
宋玉環 尚光輝 本報記者 陳猛 王詠梅 2月14日,254名青年農民身戴大紅花在巴彥縣中心廣場列隊登車,他們參加了縣委、縣政府舉行的隆重歡送會,將赴哈爾濱光宇集團成為城市工人,這是巴彥縣今年第一批由政府牽線組織的成規模的勞務輸出。
近年來,勞動力轉移工作被作為促進各地農業產業調整,拉動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存在著農民守家戀鄉觀念重,組織化程度低,拖欠農民工工資現象多,勞務糾紛仲裁執行難等問題,制約了勞務輸出的實效。巴彥縣在推進勞動力轉移戰略時,積累了一些規避勞務風險的有效做法。今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新領導班子通過總結調研,提出了提升勞務經濟戰略地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擴大勞動力轉移規模和提高農民增收實效。記者聞訊,趕到巴彥探求究竟。 把勞務經濟作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挖掘勞動力轉移戰略升級的效益潛力 記者到華山鄉采訪,鄉黨委書記于越發介紹,這個鄉現有勞動力14000人,去年輸出勞動力6400人次,創收2600多萬元。今年計劃輸出勞動力8000人,而實際需要轉移的人數至少一萬人。從需要轉移的人數和創收能力測算,勞務經濟增效的潛力巨大。 在興隆鎮民主村,記者與8位回鄉過年的外出務工者座談。他們的年齡在29至47歲之間,打工經歷最短兩年,最長十多年。李長林一家很有代表性:4口人,承包土地16畝,主要由妻子耕種,自己在興隆水泥廠開鏟車,月收入1000多元。兒子和女兒在哈爾濱,一個做汽車銷售經理,月收入1300元,一個在飯店做領班,月收入1500元。全家的勞務收入大大高于種植和養殖的收入。而且,第二代已基本融入城市生活,趨于穩定。 縣委書記張麗娜告訴記者,巴彥是農業大縣,農村人口比重接近80%,人均耕地4畝多,只是近鄰通河縣的1/3,保守計算需要轉移的農業勞動力有14萬多人。2005年,巴彥縣勞動力轉移效益突出,全年轉移富裕勞動力12.3萬人,人均創收4300元,同比增長8.6%%。經過一個多月的調研,張麗娜在近期舉行的縣委全委會提出,把勞動力轉移為主要內容的勞務經濟定位為與工業、農業和畜牧業并列的第四大產業,加大推進力度。 目前,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差距很大。一些用工崗位,收入低的農民不愿去,高了企業不愿接受。光宇集團計劃在巴彥招工600人,工資700元~1000元,不包吃住。一些鄉鎮干部說,“這個數偏低了,做工作有難度”。縣勞轉辦主任馬國林認為,富余勞動力滯留農村,土地效益難以發揮,去年農村人均全額收入是3400多元,低于勞務收入的平均值。現在主要矛盾是動員農民走出去,爭取機會,確保增收,而且同樣重要的是讓他們接受城市文化,促進觀念轉變,獲取看不見的軟效益。據悉,經過動員,光宇集團的招工計劃已經全部落實。 能人帶動與政府支持相結合,提高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和風險控制力 能人的帶動作用和示范效應十分明顯。 在民主村,記者見到在上海一家咖啡廳做領班的周立國,他兩年前去上海幫人賣咖啡,后與合伙人經營咖啡廳。借回鄉過年,他在村里招聘了7個小青年去上海做服務生,月工資1200元,過了正月十五就走。村支書欒忠臣說,為了鼓勵村民外出務工,年前通過縣勞轉辦,請來省里的教授,進行了三天用工政策和就業知識等方面的引導性培訓,有500人參加,很受歡迎。 龍泉鎮的張國民,20年前到哈市打工,從木工做起,后來承攬木工工程,創辦建筑公司。目前,他的公司已承建10萬平方米建筑工程,吸納本鄉的農民工1000多人。2004年又成立了“國民勞務輸出公司”,去年組織200多名農民工去俄羅斯承建工程,5個月人均收入2萬多元。 能人帶動勞動力轉移的好處是,現身說法有說服力,鄉情維系有信任感,不足是容易受人事變動影響不夠穩定。龍泉鎮政府已與張國民相類似的本鄉人創辦的三家公司簽定了勞務輸出協議,保證農民工享受合法權益,至今還沒有拖欠工資等損害農民工利益的事情發生。 為了放大能人帶動的影響力,巴彥縣委宣傳部最近錄制了8集勞動力轉移先進典型宣傳片,在縣電視臺新聞節目播放,引導農民離鄉創業。去年以來,通過能人帶動、中介聯系和政府牽線搭橋,全縣向外轉移勞動力5.6萬人,轉移收入達3.2億元。 巴彥縣要求各級領導和勞轉部門,做好勞務輸出的政府保證工作。他們對全縣24.8萬農村勞動力建立了檔案,實行動態管理。年初把培訓指標和轉移指標一次性分解到各鄉鎮和培訓學校,并將培訓和轉移的效果與各鄉鎮主要領導全年政績考核相結合,縣政府同鄉鎮、培訓學校簽定了《農村勞動力轉移責任狀》。去年,全縣共投入培訓資金180多萬元,培訓農村勞動力8萬多人。 縣勞轉辦還協調勞動、教育等部門開展了“護農行動”,開通了57521286“農民工法律維權熱線”,重點解決農民進城維權難等問題。對在全縣開工的8家建筑企業共繳納工資保障金86萬元,解決勞務糾紛16起。 縣里推廣了松花江鄉采取的“四統一、一出面模式”:統一組織培訓,統一聯系用工單位,統一簽定勞務輸出合同,統一護送到用工企業,政府出面維權。 開辟勞務大集等規模化對接渠道,憑借政府的公信度和信息資源優勢,吸引用工單位直接與農民見面,掛鉤培訓,提高勞動力轉移的效率 去年,巴彥勞務輸出影響力大的活動之一,是8月初華山鄉組織的勞務大集。由鄉政府出面請來哈爾濱市工會、婦聯等6家大型用人單位,利用周二集日進行現場招聘,簽訂用工協議600多份,實際轉移400多人。參與的農民說,一次大集來了這么多企業,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政府搭橋靠得住,我們也放心。 作為勞務經濟戰略升級的重要舉措,今年,巴彥縣政府準備牽頭舉辦面向全縣的更大規模的勞務大集,一年至少兩次,旺季每季一次,叫響巴彥勞務品牌,吸引更多用人單位到巴彥來。同時,加大對口技術培訓工作,提高輸出勞務的技術含量和工資水平。去年,興隆鎮再回首美容美發培訓學校瞄準市場需求,為上海名流美容中心定向開展了技能培訓,培訓后30名學員全部被上海錄用。東洋建筑培訓中心培訓架子工356人,畢業后全部被建筑企業錄用。 縣委書記張麗娜說,政府辦勞務大集只是搭個舞臺,能否“演好戲”,還需要做過細的工作。以前,有人簽了用工協議,臨行時又打了退堂鼓,或者去了又跑回來,用人單位很不滿意,說明后續的動員、培訓和保障工作非常重要。今后,將著重把崗位需求與培訓掛鉤,建全保障機制,在勞務輸出取得規模效益的同時,帶動勞動力素質的整體提高。 以招商引資為杠桿,加快城鎮化建設,提高當地二三產業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吸收能力 勞動力轉移一個重要方向是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內部轉化。巴彥縣在推進域外勞動力轉移的同時,積極開拓縣內勞動力市場,制定優惠政策,簡化行政審批手續等,為投資者提供了良好的經營環境。 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培育的山東金鑼生豬、哈工大淀粉、河北太行水泥、天鑫米業、北旺綠色食品等一大批企業由政府統一協調、統一組織、統一培訓,共安置農村勞動力7500多人,年人均增收4600多元。還利用資源優勢,實施了“牧業富縣”戰略,規模化發展生豬、黃牛、小尾寒羊、大鵝等畜牧業,全縣畜牧養殖專業村、屯、戶分別達到112個、586個和2.8萬戶,安置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2.7萬人,占勞動力轉移總數的10.8%。 加快小城鎮建設,增強承載能力。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鼓勵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去年,他們抓住巴彥、興隆、洼興等中心集鎮6個30余萬平方米的商品房開發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哈肇、西興、巴洼二期公路建設的契機,共安置農村富余勞動力3.1萬人,占勞動力轉移總數的24.8%。 哈爾濱市勞轉辦主任徐廣英認為,發展本地工商業,增加用工量,勞動力轉移離土不離鄉,穩定性、可控性強,有利于產業調整和農民增收的長久穩定。剩余勞動力向域外轉移,在消化富裕勞動力、提高農民工素質上見效快,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業具有周期波動性,比如巴彥的勞務輸出對建筑業依附較強,一旦基建轉冷,將有成批農民工返鄉,要有應對準備。作為哈爾濱縣域經濟的共性問題,各地都應注重發展多地域、多方向、多行業、多渠道的勞動力轉移,形成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轉換承接機制,緩沖市場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爭取勞務經濟的效益最大化。 鏈接 2005年,哈爾濱市轉移農村勞動力108.17萬人,占勞動力總數的46.46%;其中縣域內轉移55.7萬人,占已轉移總數的51.49%;縣域外省內轉移31萬人,占轉移總數的28.65%%;省外國內轉移16.73萬人,占轉移總數的15.46%;國外轉移4.74萬人,占轉移總數的4.38%。農村勞動力轉移勞務總收入41億元。2006年哈爾濱市勞動力轉移目標:培訓農民工28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10萬人;轉移勞務收入實現45億元。(哈爾濱市勞轉辦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