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馬錫的中國戰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3日 14:52 《中國投資》 | |||||||||
淡馬錫轉戰國際資本市場,取得的驕人業績讓人感到吃驚:如此眾多跨國、跨行業的投資并沒有讓淡馬錫陷入戰線過長而顧此失彼的困境;相反,絕大多數投資都給淡馬錫帶來了豐厚回報,而且也讓淡馬錫成為新加坡政府在亞太地區經濟競爭中的最佳代言人。這樣的投資業績讓不少市場化的投資公司都羨慕不已。 ○ 嚴涉
在全球繁若星辰的投資公司中,由于自成立以來到2004年9月為止從未公布過財務報表,新加坡淡馬錫被認為是全球最神秘的企業之一。2004年10月,這家31年來低調得驚人的公司,首次公布了2003年度的財務報表。報表顯示,它的企業規模已與美國通用電氣、德國西門子公司等巨無霸相當。2005年10月12日,淡馬錫再次公布了截至2005年3月31日的賬目,投資組合市值比2004年同期增加了15%,達到1030億新元合5150億元人民幣,凈利則保持在上財政年的76億元水平。 眼下,這艘資本旗艦正在加速進入中國,并在兩年不到的時間內簽下了一份份令人瞠目的投資大單,也使得這家神秘的新加坡國有企業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對淡馬錫投資的關注點并非簡單地落在巨額的資金數量上,淡馬錫模式在中國國有資產處置中有多少值得借鑒更是人們看重之處。 在中國尋找有價值的投資 淡馬錫海外530多億新元的投資中,以前在中國的投資份額僅為2%。但由于亞洲市場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淡馬錫決定,在今后10年里,將把總投資的1/3投放在亞洲市場。按照淡馬錫董事局主席丹那巴南的說法就是,淡馬錫將重點投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以及中國等四個迅速崛起的國家。 淡馬錫的想法很明確:因為新加坡的市場有限,經濟的高速成長期已然過去,投資機會和回報也有限,如果新加坡經濟仍固守本土,勢必失去最佳擴張時機。淡馬錫的巨資,只能大部分往外國投資,尋求更理想的回報。經過多年積累,總資產達到1030億新元,淡馬錫完全可以憑借資金優勢,進入緊缺資金的國家和地區,搭上經濟增長的順風車,而中國正是亞太經濟的新火車頭。 淡馬錫的財務實力非常雄厚,足以承受在中國可能遇到的任何風險。在淡馬錫北京代表處開業儀式上,淡馬錫控股主席丹那巴南闡明了淡馬錫在中國的投資方向:淡馬錫對中國的金融、能源及其他基礎設施領域的項目很感興趣,淡馬錫2004年內在中國的直接投資組合已增加至40億新元。隨后,淡馬錫和日本風險投資公司軟庫發展建立一只1億美元的合資基金——新地平線基金,專門投資于前景良好的中國公司。而2005年4月,為更好地經營中國業務,淡馬錫更不惜重金從高盛公司挖來高級管理人士,加快了中國投資步伐。 和在亞洲其他國家投資相比,淡馬錫在中國并沒有將戰線拉得太長,除了銀行和保險服務業外,淡馬錫重點將資本布局到了具有戰略意義的能源產業上。如淡馬錫以2.28億港元收購了中電國際3%股權,成為該公司對中國上市公司的最大一筆投資。此外,淡馬錫與中國燃氣控股簽署合作協議,除直接投資收購中國燃氣控股10%的股份外,作為一個重要的外來戰略投資者,淡馬錫還在中國內地與中國燃氣成立合資公司,分別持股51%和49%。不僅如此,根據不久前公布的高票通過的中航油重組方案,BP和淡馬錫都將進入利潤豐厚的中國航油市場。 淡馬錫涉獵的范圍遠不止于此,其擁有的嘉德置地在中國房地產市場投資也很積極,僅在北京房地產市場的投資達78億元人民幣。淡馬錫還持有中國電力、亞洲藥業等在香港、新加坡上市的中國內地公司股份,還通過其全資子公司新加坡港務集團(PSA)在中國幾個港口購買了股權以及貨運企業長城航空公司24%的股權。淡馬錫最近出售了一些新加坡股權,包括嘉德置地和運輸集團新加坡地鐵局(SMRT),籌措了13億新元(合7.74億美元),這些資金可用于在中國的投資業務。據統計,淡馬錫投資中國公司最少有10項,涉及資金折合人民幣超過527億元,如以其最新公布的總資產市值計,比例約10%。 “我們會繼續在中國尋找有商業價值的投資”。淡馬錫控股企業通訊總監何曉樺肯定道。 銀行業是淡馬錫主戰場 國內外金融專家發現,在淡馬錫近年來在中國的收購對象中,銀行業已經成為了它的最重要戰場。一年前入股中國民生銀行,涉及資金也只是1.1億美元,但隨著投資中國建設銀行及中國銀行的計劃相繼落實,淡馬錫在中國的版圖迅速擴張。 與許多早已在中國市場顯山露水的匯豐、渣打、花旗等金融巨頭不同,淡馬錫則一直是隱于山林。但到近幾個月的大手筆參與中國金融業重組,在不經意之中,淡馬錫所投資和持有的中國的銀行股權比例迅速攀升,讓各家外資金融機構為之側目。 以1億美元購入民生銀行4.55%股權為開端,淡馬錫在前不久與中國建設銀行達成入資協議,以 14億美元購入建行5.1%股權,成為繼美洲銀行之后第二個投資建行的國際戰略投資者。隨著中國銀監會即將放寬外資銀行持股比例的規定,淡馬錫已經決定對建行的投資額增加至24億美元。而且,淡馬錫還擬斥資約3億美元,增持民生銀行股權至10%,成為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這對淡馬錫而言,將是一次重大突破。因為至今淡馬錫還未能在一家中國金融集團中占據主動。淡馬錫旗下的新加坡星展銀行也在為廣東發展銀行第一大股東的交椅而奮斗。為成功如愿,星展開出了約10億美元左右、參股廣發行19.9的股份的價碼。 另外,在國際金融巨頭與中國銀行的多邊談判中,淡馬錫再度報出31億美元的巨資準備一口吃進中行10%的股權。但一位銀行界人士分析,考慮到“金融安全”,外資入股兩家中資銀行就是中國監管部門所能接受的上限,除非淡馬錫退出民生銀行的投資,否則無望染指中行。不過,記者獲悉淡馬錫入股中行已經獲批,而入股比例由原來的10%縮減為5%,即僅由中行向淡馬錫增發5%的新股,而不再由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向其轉讓老股。 對于在中國銀行業的大膽投資,淡馬錫的執行總監易華仁坦言:“淡馬錫對中國的金融企業一直非常有興趣,因為淡馬錫看好這一產業在中國乃至整個亞洲的發展潛力。”但里昂證券亞洲分部新加坡研究機構負責人普拉勃德·阿加瓦爾也認為,進入中國銀行業的第一撥外國投資將掙不到錢,或者要等5到10年才能掙錢。 然而,淡馬錫認為,只要銀行運營和治理狀況得到改善,利好潛力很快可以呈現。何曉樺指出,淡馬錫投資的一貫做法均是會積極參與董事會決策,但不會參與投資對象的日常運作,對于中國銀行業的投資,該公司同樣會爭取機會派代表加入投資對象的董事會,但同樣不會參與日常運作。作為投資中國銀行業的主體,淡馬錫全資附屬的亞洲金融控股的投資組合包括印度尼西亞的印度尼西亞金融銀行和印度尼西亞國際銀行,印度的印度工業信貸投資銀行,韓國的韓亞銀行,馬來西亞的安聯銀行及巴基斯坦的NIB 銀行,這些新興市場的銀行業發展模式,可望通過這個共同股東交流。 標準普爾企業及政府評級全球主管顧國麟說。“投資中國的銀行業似乎有些冒險,但只有高風險才能帶來高回報。”預期淡馬錫會大量投資中國的銀行業,但不一定會占控制性股權,而是要分享中國銀行業的增長,其最主要目的是分紅,令手上龐大資金增值,尤其是要確保其在中國每年10%的回報率。 學習淡馬錫好榜樣 淡馬錫把持了新加坡國民經濟的命脈,為財政部全資擁有。作為豁免私人公司,不必像上市公司一樣對外公開業績或年報,以往只需將年報交予財政部和董事部成員等少數人。新加坡另一家管理國家儲備的公司是政府投資公司GIC,負責管理外匯儲備,作風比淡馬錫更低調,賬目至今從未公布過。 何曉樺解釋說,淡馬錫比較類似中國的國資委,會相對地較長期地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并爭取做大股東,在回報率變低或者想增加投資對象的流通股時,也會沽售或減持;GIC有較多策略性投資,買進賣出相對地較多,持小股的機會也較大,比較接近香港的外匯投資基金或者中國的社保基金。過去區別淡馬錫與GIC的方法是一個對內投資,一個對外投資,但近年經財政部及董事會同意,淡馬錫對外投資比例愈來愈高。 淡馬錫的成功奇跡般地證明了國有企業完全可以做到跟私營企業一樣有效率。總覽國際經濟界,能夠像淡馬錫這樣做得非常出色的國有控股投資企業還真不太多,而可以如淡馬錫一樣成功處理好與政府關系的國有公司更是少而又少。“淡馬錫模式”,已經成為不少國家爭相學習的標本。中國政府也主動邀請淡馬錫更深度地介入到中國國企改革中來。日前,國資委更是表示,要把淡馬錫作為學習的對象。 這家全球最成功的政府投資公司究竟有何運作訣竅?“毫無疑問,淡馬錫的模式在全球是獨一無二的”,對淡馬錫有長時間跟蹤研究的科爾尼咨詢公司董事經理丁海英說。 作為淡馬錫主管部門的新加坡財政部雖然是一個百分之百的“控股者”,但其在淡馬錫治理框架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職責僅僅包括任命淡馬錫控股的董事局主席、董事和總經理;審閱淡馬錫控股每年提交的財務報告;召集與淡馬錫控股或其管理的相關聯公司的會議,討論公司的績效和計劃。除此之外,財政部只在影響淡馬錫在某個關聯公司股份的并購和出售的問題時才參與進來。 為了確保股東利益的實現和擴大,淡馬錫在項目選擇及決定資金投向問題方面都是以能否盈利為標準。為此,任何投資項目都要經過事先評估,若不能盈利,則不予考慮。若確屬國家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又提出要求,則政府必須以公司不虧本為前提,給予相應補償,公司才予以接受。 厘清了與政府以及和政府有關聯的公司的權力邊界,無疑為淡馬錫調動與驅動各種要素使投資達到最優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基礎上,淡馬錫將股東利益最大化原則演繹到了極致。誠如丹那巴南所指,“正是一種為股東謀求最大回報率的激情讓淡馬錫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長,而這也是淡馬錫未來長期發展的重要動力”。 目前,淡馬錫正積極投身中國市場,將為中國經濟帶來經驗和活力。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鐘偉就曾指出,目前中國國有企業管理體制,仍然是昂貴的、借助國有資產規模實現的粗放形態的戰略控制力,這多少造成了對其實施有效管理的困境,新加坡的淡馬錫模式具有較強的借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