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2006年國際油價走向何處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3日 11:29 《中國投資》

  2005年,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并不斷創出新高。隨著全球石油進口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放慢,原油供給增加,2006年全球原油市場將較2005年寬松。如果不出現重大意外事件,2006年油價在經過1~2個季度的高位震蕩之后,將逐漸回落至合理的價格水平,預期全年油價水平在50美元/桶上下。

  ○ 肖漢平

  2005年國際原油價格四部曲

  從2005年1月開始,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出現超常增長,不斷創出新高,到2005年8月底,受美國墨西哥灣“卡特里娜”颶風的影響,油價更是快速突破70美元/桶。此后,雖然在國際能源組織的影響下,世界主要國家動用戰略儲備石油資源,使得國際油價出現回落, 但2005年10月份國際市場WTI原油期貨價格仍然處于60美元以上的高位,到2005年12月國際油價才回落到60美元/桶以下,最低達55美元/桶。

  具體地說,2005年國際市場油價走勢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月~4月下旬的上升階段;第二階段:4月下旬~5月下旬的下降階段;第三階段:5月下旬~8月底的上升階段;第四階段:9月初至目前的下降階段。

  在第一階段,強勁需求增長預期和剩余生產能力不足是本階段國際油價上漲的誘發因素;在第二階段,出現原油供給大于需求,加之國際市場原油需求進入傳統的淡季,國際油價出現回落;第三階段,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在一系列意外事件的沖擊下,出現“超級飚漲”,一舉突破70美元/桶;第四階段,戰略石油儲備投入市場和北半球冬季偏暖,國際油價從高位快速回落。

  綜上所述,2005年國際油價持續上漲是在一系列基本面和非基本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實現的,大量的養老基金、共同基金和對沖基金進入原油期貨市場,對國際油價上漲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影響2006國際原油價格走勢因素分析

  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究竟走向何處,顯然存在明顯的分歧。在影響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諸多因素中,全球經濟增長、原油開發投資和生產能力、OPEC因素、貨幣因素和石油庫存是最基本和經常性影響因素;地緣政治、恐怖活動、天氣因素對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影響往往通過對基本因素的影響來發揮作用;投機因素則是利用影響國際原油市場價格的基本面和非基本面因素的長期或短期變化來影響原油價格,并經常導致國際油價嚴重脫離基本面因素決定的合理價格。

  全球主要原油進口國經濟增長將減速

  國際

貨幣基金組織2005年9月秋季報告對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雖然仍然維持4.3%的預測,但對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預測進行了下調,對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則從4.4%下調0.1個百分點。

  從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數據看,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仍然保持相對高的速度,世界銀行最近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測顯示,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3.2%。從國別預測看,2006年高收入國家經濟增長總體與2005年持平,但發展中國家2006年經濟增長較2005年下降0.2個百分點。

  我們預期大部分原油進口國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將放慢,尤其是一些石油進口依存度高的發展中國家。而這些國家正好處于工業化過程中,能源消耗較高,因此,即使全球經濟總體增長仍然與2005年基本持平,但進口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減慢將使全球原油需求增長速度減慢,原油需求增長的減緩有利于全球原油市場供求平衡和OPEC剩余生產能力的增加,從而更好地調控國際市場原油價格。

  OPEC剩余生產能力在2006年可望提高。

  在全球原油供給中,OPEC組織通過調整成員國的生產配額,經常扮演著國際原油供給調節器的角色。但OPEC在最近國際原油價格的穩定中,其作用變得越來越小,原因在于:一是OPEC國家的剩余原油生產能力下降,導致其對市場的調控能力下降;二是大量的投機資金涌入國際原油期貨市場套利,油價走勢擺脫了國際市場原油供求關系的束縛。

  根據OPEC預測,2006年原油需求是8500萬桶/日,比2005年增加151萬桶/日。如果不出現重大供給意外事件,現有生產能力足夠滿足2006年全球原油需求,而且在下半年原油生產能力還會有所增長。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盡管2005年原油生產對生產能力不足進行大肆炒作,但2005年全球市場原油供求基本上保持平衡,而且隨著新的生產能力在2006年第二季度之后逐漸投入開采,國際市場原油供給將明顯增加,而由于經濟增長速度減慢,原油需求增長也將減慢,因此,2006年全球原油供給不會存在問題。

  投機活動仍值得關注,但其對油價下跌的可能性影響將大于上漲影響。

  投機資金是目前全球原油和商品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對全球原油和商品市場價格上漲和波動產生重要的影響。

  大部分人認為:國際原油市場投機活動在近兩年的國際油價上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前高盛石油生產策略分析師麥克·羅斯曼估計,目前每桶60美元油價中,大約有1/3是由投機造成的,即每桶原油有18~20美元的溢價由投機因素造成。

  目前全球有大約7000個對沖基金活躍在石油期貨市場,其交易相當于總交易量的60%,它們控制的資金大約有1萬億美元。這不僅使它們能夠在石油市場呼風喚雨,而且能夠成為石油市場的指揮棒。

  目前進入國際原油市場的資金不僅來自追求暴利的私募性質的對沖基金,大量的

股票基金由于能源成本上升、制造業公司利潤受到影響,而轉入石油期貨市場以對沖在其它市場的風險。此外,養老基金也通過投資原油證券化工具進入原油市場。大量資金涌入原油期貨和衍生產品市場無疑對油價上漲起著重要推動作用。

  與上述觀點不同的是,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則認為:對沖基金不應該對油價上漲負責,相反,油價上漲是由于供給緊張造成。滿足潛在需求和供給的中斷以及剩余生產能力和庫存的缺乏,在強勁的需求環境下是油價上漲的主要力量。

  我們認為:盡管國際原油市場的投機活動不是油價上漲的誘發因素,但由于全球金融市場投資機會缺乏,大量資金進入國際商品市場,尤其是原油市場,不可避免地推高國際油價,并使其嚴重偏離基本面。事實上,投機資金在2005年利用剩余原油生產能力下降和颶風因素,大肆推高國際市場油價;預期投機資金在第四季度仍然有可能繼續做多油價。但隨著國際市場原油需求增長可能放慢和原油供給的增加,預計2006年投機活動對國際市場油價的影響方向將發生變化,其對油價下跌的可能性影響將大于上漲的影響。

  中東地區“恐怖活動”和產油國“政局動蕩”

  恐怖活動頻繁發生及對石油生產設施的可能破壞引起全球市場對能否保證原油供給的擔憂,從而有可能在國際市場油價中形成所謂的“恐怖溢價”,并通過投機活動而進一步放大。

  石油生產國的政治局勢是影響國際原油市場價格另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對國際石油市場有重要影響的國家主要有:中東地區的伊拉克和伊朗,非洲的尼日利亞,拉丁美洲的委內瑞拉。

  貨幣性因素

  預期2006年美元對國際市場的影響有可能成為油價下跌的重要因素。

  氣候因素

  氣候因素是2005年第三季度國際市場高油價的罪魁禍首,第四季度仍然有可能對國際市場油價維持有影響。根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美國東部地區可能比往年溫暖。交易者擔心這將使取暖油需求下降,促使投資機構大規模拋售原油期貨,加劇原油價格下跌。

  綜上所述,由于全球經濟增長減速,需求因素拉動油價上漲的作用弱化,非基本面因素有可能成為未來國際市場油價波動的關鍵驅動因素。

  未來國際市場油價走勢預測

  2005年以來國際市場油價在2004年底的高油價基礎上,進一步上漲。到2005年8月份國際市場油價創造出本輪上漲行情的新高。

  1.國際機構對2006年油價走勢預測。自2002年以來,國際市場油價經歷了近三年的高油價位,并在2005年8月WTI油價創70美元/桶的新高。由于油價的持續上漲,并且已經達到人們的心理極限,因此,2005年第四季度及2006年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水平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越來越多關注,大部分機構預測2006年布倫特原油價格在60美元/桶附近。

  2.國際市場油價將在2006年逐漸回落至合理水平。在經歷2002~2005年持續三年的油價上漲之后,2006年國際市場油價將由于以下因素會逐漸回落至合理水平:

  由于2005年高油價的影響,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將放慢,原油需求增長減速;

  非OPEC新的原油生產能力在2006年第二季度之后陸續投入生產,剩余生產能力將增加,因此,總體上看2006年國際原油市場原油供求環境相對寬松;

  由于國際原油供求環境變化,原油期貨市場投機因素將減弱,投機活動形成原油價格溢價將逐漸減少;

  2006年美元

匯率將繼續保持相對穩定,并且存在升值的可能性,油價的美元因素將發生反向變化;

  伊拉克局勢將趨于緩和,經濟重建的壓力,使伊拉克有可能加快原油生產,原油出口有望增長;

  由于各國對石油設施的安全保護強化,由恐怖活動產生的原油價格溢價也將減少。

  基于上述原因,我們預測2006年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將逐季度回落,上半年布倫特油價有可能在55美元上下波動,下半年布倫特油價有可能繼續回落到50美元/桶,甚至低于50美元。2006年全年布倫特國際原油價格應該在50美元/桶。

  (作者:中國銀河證券有限公司研究中心分析師)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3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