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缺失每年損失5000億 央行征信系統尚嫌力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3日 00:02 中國經濟周刊 | |||||||||
因信用缺失嚴重,全國每年因各種失信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5000億元。征信系統的開通無疑對眾多的“老賴”們打擊不小,然而也隨之而來一連串需要被拉直的問號:不良信用記錄是否會跟隨本人一輩子?如何協調信用記錄里牽扯到各種信息的主管單位?誰能查詢涉及個人隱私的信用記錄?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劉永剛/北京報道
信用風波漸起。 郭靖峰是一家門戶網站的工程師,3年前開始每月還銀行貸款,有幾個月由于工作原因沒有及時還款被銀行“點了名”。在和銀行進行幾次溝通之后,銀行給他的答復是認真考慮他是否有故意拖欠的意圖,再按規定辦理。 假如郭靖峰之前的事發生在現在,他的不良記錄就將被錄入一個全國性的信用信息庫,之后,他將“背”著這個記錄生活幾年。事實上,像郭靖峰這樣,被動拖欠銀行貸款的人不占少數。 還有一部分是屬于惡意透支、想賴賬的“老賴們”,今后的日子也將不再好過。 今后,如果有人在任何一家銀行有“賴賬”的記錄,那么他的不良記錄將被全國的商業銀行共享。 日前,央行宣布“全國統一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于1月正式運行”。該數據庫的信息包括了個人基本信息,如姓名、身份證號、學歷、婚姻狀況及配偶名稱、家庭地址、工作單位等;信用卡信息,如辦了哪幾家銀行的信用卡、透支額度及還款記錄;在銀行的貸款信息,包括何時在哪家銀行貸了多少款,還了多少款,還有多少款沒還,以及是否按時還款等信息;還有就是信用報告被查詢的記錄,記載了何時何人出于什么原因查看了信用報告。 有關專家表示,今后個人信用報告還將記載社會保障信息、銀行結算賬戶開立信息、個人住房公積金繳存信息,是否按時繳納電話、水、電、燃氣費等公共事業費用的信息,以及法院民事判決、欠稅等公共信息。 在郭靖峰看來,央行的舉動有些苛刻。“數據庫的出發點是好的,關鍵是如何操作才能在制止惡意賴賬的同時避免‘砍傷’好儲戶。”他認為,如果一些主觀上并不想拖欠的人如果被列入不良記錄,他們的私人信息也將讓各個銀行共享,他們的隱私權何在? 眾多的專家也對央行推出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提出幾點疑問:數據庫的信息種類繁多,能否有效地協調各主管信息單位的關系?既然是為了抵制社會中的“老賴們”惡意欠債,那么如何定義“惡意與否”? 向“老賴”“祭刀” 難逃條塊分割之痛 人們的擔心不無道理。事實上,我國的個人征信系統目前收錄的自然人數已達到3.4億人,其中有信貸記錄的約為3500萬人。到2005年年底,收錄個人信貸余額2.2萬億元,約占全國個人消費信貸余額的97.5%。許多商業銀行已將查詢數據庫作為貸前審查的固定程序。只要個人與銀行發生過借貸關系,就能在國內任何地方的商業銀行信貸網點查到個人信用報告。 對于央行的舉動,有人戲稱這是銀行向“老賴”的“祭刀”行動。然而,也有人提出了央行此舉的被動之處。“數據庫的運作成本會很高,協調效果也需要觀察。”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的許建教授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他進一步解釋,要把個人的學歷、婚姻狀況、還款等信息統一記錄在一起,需要很多部門的通力配合才行,加上目前數據庫尚未實現全國聯網,銀行之間協調制度仍在制定之中。另外,個人及企業征信系統的運作還涉及到法律問題,如何在公示“不良記錄”的同時避免“負面信息”的影響亦成為運作難題。 在采訪中,很多像郭靖峰一樣的人坦言,他們只是關心自己的信用記錄在被統一記錄之后是否會有被竊取或者隱私被侵犯的風險,畢竟,現在大街上叫賣個人信息的人太多了。 而專家關心的是,多部門的跨行業協作能否成行,畢竟,部門間扯皮的事情發生的太多了。 據了解,目前央行主導建設的兩個數據庫,除涵蓋了97.5%的個人信貸外,還包括幾乎100%的企業信貸記錄。可以說,央行在我國征信體系的建設中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但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一位專家告訴記者,買房買車等“大宗”還款記錄是否能足夠成為約束人們信用記錄的限制條件還有待商榷。他舉例,如果是兩個自然人之間的借貸行為,有能力獲得這種信用咨詢的是司法系統,但司法系統會將此類信用信息匯總于央行嗎?也就是說,央行主導的個人征信系統無法檢測到民間借貸行為的信用狀況。此類事情非常多,比如個人納稅的誠信記錄、私人公司(沒有貸款)履約記錄、個人的違法犯罪記錄等等,幾乎均無法納入央行個人征信體系。 據《中國地下金融調查》顯示,中國地下信貸規模介于7405億元至8164億元之間,與正規途徑融資規模的比例關系約為28:100。因此如果考慮到這些游離于央行監測視野之外的信貸,央行目前的企業信用數據庫所涵蓋的范圍或許會大打折扣。 信用資源還需“規模”整合 和郭靖峰相對應的人群是“老賴們”。他們利用惡意透支或欺騙的手段來操作信用卡等和銀行有關聯的交易。 據了解,由于一些企業和個人信用缺失比較嚴重,全國每年因各種失信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5000億元。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建立僅僅是我國正在推行的建立社會征信體系工作的一部分。 《中國經濟周刊》獲悉,目前,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向國務院辦公廳上報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總體方案》。 主管部門計劃在已經建成的央行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上,擴充庫容,容納更多的信用信息,以整合形成全國聯合征信服務體系的數據庫平臺。 央行征信局助理巡視員梁明高透露,將要擴充的內容包括,收錄企業和個人基本身份信息、企業的產品質量記錄、民事案件強制執行信息、監察部的黨紀政紀處分記錄、繳納各類社會保障費用和住房公積金信息、已公告的欠稅信息、繳納電信等公共事業費用信息、個人學歷信息以及會計師(律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律師)等對公眾利益額影響較大的特殊職業從業人員的基本職業信息。 同時,全國已經有重慶在內的多個省市加緊建立各自的相關信用系統,以期盡快與全國的數據庫聯網。 但是,也有人表示出了擔憂,一位在工商系統工作的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屬于金融系統的信用數據信息共享平臺,僅在人民銀行內籌建尚需數年之久。如果將社會保障、稅務、教育等等信息納入其中,涉及到部門更為繁多,而一些領域的自身系統內尚未實現全國聯網。同時,不同行業部門之間的協調和配合還需要觀察,運作成本費用會很高。因此,大范圍的信用資源整合仍需時日。 不良記錄的保存期限懸而未決 除運作難題外,個人信用體系在操作層面亦存在種種難題,比如“不良記錄”是否會跟人一輩子?如何防止個人信息泄露等問題。 而這正是郭靖峰所擔心的,“我的不良記錄會跟我多久?”“我的隱私會不會因此被泄露或濫用?”《中國經濟周刊》從央行征信管理局了解到,即便是銀行也不能隨便查詢個人信用信息。 “目前只有在三種情況下可以查詢這些信息。第一是本人向銀行申請貸款或信用卡時,獲得本人的授權后,銀行才能進行查詢;第二種情況是已經辦理貸款的,為進行貸后管理,銀行可以不需要取得授權進行查詢;第三種情況是本人申請,可以查閱自己的信息。” 該局工作人員介紹,為保護個人隱私,該數據庫在技術上也進行了限制。每次信息被查閱時,誰查閱了這個信息、為什么查閱這個信息都會被數據庫記錄下來,“這種記錄甚至精確到是哪一家銀行的哪一臺機器查詢的”。 而一旦有人懷疑自己的信息被濫用或泄露,可以向征信管理部門反映并要求處理。如果銀行違反了規定,將被處以1萬元以上的罰款,構成犯罪的將被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另外,在個人信用報告中,良好的信用記錄將成為一個人的無形財富,那么一些不良的記錄是不是就要被一輩子記錄在案而影響終身?對此,征信管理局工作人員透露,目前有關部門還沒有最終確定不良記錄的保存期限,但目前國外一般規定是保存七年。 顯然,目前我國的征信體系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要建立起這樣一個龐大體系則需要多方的協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