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戈,王晶 來源:中國經營報
嘉賓:
郭正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
丁力: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處長,歷年《廣東省區域綜合競爭力評估分析報告》主要撰寫人
蕭欣欣:廣東省東莞市勞動局勞動就業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
1. 更主要的原因是長三角的接單能力超過了珠三角,這也讓長三角在拿到訂單的時候,會拿出比珠三角更高的工資來吸引工人。
2. 當地調查顯示,僅因工資提高100元,當地就有數百家工廠關閉。競爭力孱弱的現象正說明,珠三角產業轉移和轉型已經迫在眉睫。
3. 長三角的企業,從老板到管理者,基本上是浙江人。土地都是屬于企業自己的。而在珠三角做“三來一補”的企業,老板基本上都是香港的。香港是接訂單的中心,投資也是香港的,土地的提供者,是本地一群以租金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居民提供的,這些都使珠三角的競爭力遜色于長三角。
4. 粗略估算,目前由這種產業轉移帶來的資金流已經達到數百億元的規模。
春節剛過,我國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全線告急。據報道,在福州市剛剛舉行的一場招聘會上,近6萬個農民工崗位乏人問津。2006年,“民工荒”依然難以解決嗎?產業轉型和產業轉移能否緩解“民工荒”?
《中國經營報》:回顧2005年珠三角“民工荒”現象,較多的討論集中在工資低、工作環境差等原因。你認為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這種現象在2006年還會延續嗎?
郭正模:“民工荒”實質上是經濟發展到現有階段,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一種反應。雖然珠三角一帶的確出現了比較明顯的結構性用工短缺,但我認為,“民工荒”將有機會得到逐步緩解。
這種判斷基于三點原因:一是勞務輸出地的潛在需求與壓力;二是“民工荒”地區產業轉型和產業轉移帶來的新機會;第三是各種因素創造條件的能力。
從第一點來看,以四川為例,根據人口預測分析,2010年時全省勞動力資源數將比2001年增長7.3%,推算農村勞動力在10年內還將增加近500萬。隨著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四川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勞務輸出的規模還有擴大趨勢。因此,如果按四川類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去考慮湖南、江西、廣西、重慶、貴州等勞務輸出省份的勞動力資源供給情況,也存在剩余勞動力向外轉移的壓力和動力。
丁力:去年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工資上,因為長三角的工資普遍比珠三角高出一百到兩百塊錢。其實比較而言,更主要的原因是長三角的接單能力超過了珠三角,這也讓長三角在拿到訂單的時候,會拿出比珠三角更高的工資來吸引工人。除此以外,農民工回家務農也是“荒”的原因之一。至于到2006年這種現象是否仍然存在,現在仍難以下判斷,因為據了解,現在不少企業都各自找到不同的應對方法。
蕭欣欣:其實最缺民工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三來一補”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收取加工費,因此企業的利潤主要靠廉價勞動力去賺取。而所謂的“民工荒”,并不是指找不到工人,準確來說應該是結構性的缺工。現在“第二代”的農民工求職者,工資要求普遍在800元~900元,這和以往只有500元~600元的開價有了一段距離。對于這種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負責人,能騰出多少利潤空間來給工人漲工資,這是企業自己的選擇。但如果企業無力承受這個價格,自然招不到工人。
《中國經營報》:為什么說長三角的接單能力超過珠三角?珠三角的企業對于和長三角的工資差距,是進行了及時的填補還是維持不變呢?
丁力:長三角的企業,從老板到管理者,基本上是浙江人。土地都是屬于企業自己的。而在珠三角做“三來一補”的企業,老板基本上都是香港的。香港是接訂單的中心,投資也是香港的,土地的提供者,是本地一群以租金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居民提供的,這些都使珠三角的競爭力遜色于長三角。
郭正模: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最終要落腳到珠三角傳統加工業需要產業轉移和轉型的問題。以廣東東莞為例,為緩解用工短缺,2005年3月起,當地每月基本工資從460元調高到570元,漲幅超過20%。但沒想到,當地調查顯示,僅因工資提高100元,當地就有數百家工廠關閉。競爭力孱弱的現象正說明,珠三角產業轉移和轉型已經迫在眉睫。
產業轉移和轉型之后,珠三角地區的企業更多的是需要技能型的員工,其企業的競爭力也不再依靠低廉勞動力成本,能夠為務工者提供相對較好的收入和權益保障。而國家正在全國大力推進的陽光工程,正好契合了產業轉型后的珠三角地區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事實上,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已經開始形成一種“倒逼機制”,它將逐漸迫使珠三角地區進行產業轉型和產業轉移。
目前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和轉型工作已經開始。傳統的“三來一補”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從珠三角地區逐漸向經濟發展較慢的粵北及廣東兩翼地區滲透。同時,內陸各省也開始承接珠三角的產業轉移。比如,一部分鞋廠開始將鞋面部分的加工轉移到湖南、江西等省份,因為鞋面加工受勞動力的影響最大。江西省信豐縣在最近兩年引進的16億元內資中,七成以上來自珠三角地區。粗略估算,目前由這種產業轉移帶來的資金流已經達到數百億元的規模。而在新的產業形成的過程中,將為內陸省份受過培訓的農民工提供相對更優的就業機會和環境。
《中國經營報》:面對這種情況,珠三角的企業應如何提升競爭優勢?其他地區能夠做些什么工作幫助緩解民工荒?
丁力:根據我們幾年來的跟蹤和調研,總結出發展外源型經濟為主的發展模式有著極大的隱患。建議應該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培養自己的企業,因為內源經濟的底蘊決定著發展后勁。
郭正模:泛珠地區政府間的良好合作也能推動這一問題的解決。事實上在已經開展了兩年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勞務輸入地的廣東與勞務輸出地的湘贛云貴川圍繞“民工荒”展開了積極的對話。泛珠各方簽訂了《泛珠三角九省區勞務合作協議》和《泛珠三角區域勞務合作聯席會議章程》,并確認舉辦了泛珠三角9省區勞務合作洽談暨技術技能人才招聘會,達成職業資格互認等共識。如果進展順利,在三年后,珠三角的“民工荒”有望能得到一個比較好的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