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8日 18:25 《小康》雜志 | |||||||||
主持人:《小康》記者 周繼秀 見習記者 春華 嘉 賓:劉世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王一鳴(國家宏觀研究院副院長)
莊 健(亞洲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學家) 論題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經歷了28個春夏秋冬,經濟發展已經從最初的一窮二白發展到了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中國經濟經歷了兩輪增長周期的交疊更替,其背后的增長動力也是風云幾多變幻。第一輪增長周期是對外開放及基本消費品的需求迅猛增長,投資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第二輪高增長的到來,消費結構升級是最關鍵的驅動力量。消費結構升級以汽車、住房為主,規模大帶動力強,城市化和城市結構升級同時加快。消費升級是行業增長格局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投資“加速”了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是第二位的因素。 “十一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到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然而,現在的內外部環境充滿著挑戰與變化,如農業經濟增長緩慢,農村消費增長能否獲得持久支持嗎?房地產、汽車等行業還能演繹增長神話嗎?誰又能洞悉沿海外向型經濟的未來?面對充滿著不確定性的現在,要實現未來五年內中國的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目標,就必須為新的經濟增長尋找強有力的引擎。 對話 發展: 動力VS危機 《小康》:近年來,中國經濟實現了較快、較高的增長速度。從過去發展來看,您認為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哪里? 王一鳴:從以前經驗來看,基本上來自四個方面。一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引致的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這是基本動力。二是勞動力轉移。大量的農村人口轉入第二、第三產業部門,使得勞動生產力迅速提高,這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也帶動了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的消費市場的發育,拉動了經濟增長。三是市場化的改革,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全要素的生產力。四是對外開放,參與全球化,正好遇上全球化高速迅猛發展時期,使得中國能夠充分利用整合國內外優勢資源。 《小康》:盡管中國的主要經濟數據顯示經濟依然強勁,但有人認為一系列現象表明,中國經濟增長正在失去動力,而且這個速度可能比人們料想的還要快。表現在中國的機械進口放緩、原油和原材料消費減弱等方面,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劉世錦:盡管人們預期需求正在下降,但是2005年的增長速度仍可望達到9.4%左右,應當說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成績。但增長動力正在發生變化。據估算,2005前十個月凈出口增量對同期GDP增長的貢獻達40%左右。由于統計方面的原因,這個估算不大精準,但內需增長水平的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 對2006年的增長,要放在這一大背景下觀察和判斷,分析問題并探尋相應的解決方案。 第一,人們擔心外需增長減緩后,內需不足將導致宏觀增長減速。因此,對內需潛力的判斷至關重要。需要強調的是,當前的經濟仍處在這一輪增長周期過程之中,要從這個周期過程來看2006年的增長。也就是說,支持快速增長的中長期因素依然在起作用。當前影響增長的主要是中短期變量,如由新增長點拉動的設備投資在經歷了一個高漲期后會有所減緩,對汽車等重要消費品的消費能力經過集中釋放后進入一個新的積累期等,由于預期過高而產生的投資沖動也會由于預期調整而減弱等。這些變量導致經濟發展速度的減緩由于中長期因素的作用而較為有限。根據國際經驗和我國的實際情況,新的產業增長格局中處在先導位置的汽車、住宅、城市基礎建設等,還會有一二十年的快速增長期。即使增長速度有所回落,還是很有希望達到8.5%左右的增長率。 第二,人們的另一個憂慮是,由于重工業比重增大,“投資帶動投資”的加速原理在經濟回落期也會表現出來,從而導致經濟的過快下滑。在這種局面或者相關苗頭出現時,宏觀政策的導向作用將很重要。此外,可以考慮鼓勵對汽車、住宅和城市建設的需求,支持生產性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諸如此類的政策對防止經濟過快下滑也會起到積極作用。 第三,“產能過剩”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現象。對中國這樣通過結構迅速變動推動高速增長的經濟來說,產需完全均衡是一種偶然。考慮到中長期依然存在的巨大需求潛力,多數產能過剩將是階段性的。短期內的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積極作用將大于消極作用,這種積極作用表現在通過深度競爭促進企業整合、技術進步,淘汰缺少競爭力的生產能力,提高產能供給的質量。事實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在產能過剩的環境中被“逼”出來的。 《小康》:從2005年前11個月來看,盡管宏觀經濟趨好,但微觀來看,企業效益指標朝不利方向變動,農村消費增長乏力,這是否會影響經濟增長動力? 劉世錦:的確能影響到對2006年增長前景的預期。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對這一輪增長的基本背景作一簡要說明。類似中國這樣處在工業化中期經濟的快速增長,從產業變化的特定角度看,表現為高增長的主導產業對經濟全局的帶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同時期經濟的快速增長,都可以用相應的主導產業的帶動來解釋。 變化:轉型的必然方式 《小康》:在 “十一五”時期,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將是一項重要任務。在這一時期,過去20多年支持我國經濟增長的某些動力因素將會發生重要變化,現有增長模式將面臨過去未曾有過的轉型壓力,對此,您怎么認為? 王一鳴:今后動力的關鍵,就是我們要技術進步,要從這種要素投入型、資源依賴型向轉向創新驅動型,才能使經濟增長能夠持續下去。 這需要實現中國經濟增長的幾個方面轉變。增長模式的轉型,從資源消耗型、要素投入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消費需求結構調整,依靠內需改善增長結構。結構的調整就是方式的轉型和消費結構的轉型。 近年來我國的重化工業發展很快,但是我們必須加快推進增長模式的轉型。由于中國特有資源的約束,我們要盡量把這個時間縮短,早日使這種傳統工業化模式向新興工業化模式轉換,通過結構的轉變來降低資源的消耗,為新型工業化道路創造條件。 體制創新,就是政府的職能調整。政府轉向公共服務、公共財政、公共投資、公共服務、公共管理,這個方面進一步推進,也會為增長,提供動力。 《小康》:從產業來講,您認為在“十一五”時期,中國的產業結構、經濟增長結構將發生哪些變化?結構的調整對促進經濟增長有多大的推動作用? 莊健:從產業結構來看,在工業繼續保持其主導地位的同時,服務業比重特別是新興服務業比重將會逐步提高。從農業和非農業比重上來看,農業比重將進一步下降,而非農業比重將逐步上升。但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更高,農民的收入更多,農業的基礎地位更為扎實。“十一五”期間,伴隨國家公共財政向農村地區傾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取得實質性進展。從需求結構看,通過取消農業稅、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投資和消費的不協調狀況將得到一定程度的糾正,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會增強。從部門結構看,民營經濟、中小型企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將進一步提高,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以及各種混合所有制經濟形式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創新:經濟增長新動力 《小康》:“十一五”時期, 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應主要考慮哪幾個方面因素? 莊健: 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將主要來自“人口紅利”、勞動力轉移、適度較高的投資率、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等幾個方面。特別是中國的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對中長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還有十分廣闊的空間。 從長期可持續的角度看,中國經濟的增長將越來越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制度創新和人力素質提高等所謂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的提高。二十多年來市場化改革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等制度創新過程,已為中國經濟增長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不斷改善的國家宏觀管理能力和企業管理、技術創新能力,也促進了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的提高。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創新能力提高的過程仍將繼續,其對中國中長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有待于進一步發揮。 《小康》:以上特別強調了科技創新對經濟的推動作用,那么,如何釋放科技對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 莊健:科技創新是保持經濟增長的動力,也是一個可持續的動力。中國在關注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同時,也要加大科技研發的投入,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在科技航天、雜交水稻等領域繼續保持國際領先的同時, 還要注重基礎教育水平的提高。印度的高等教育人數比重、軟件業發達程度與印度重視基礎教育有很大關系,中國人口眾多,農村存在大量富余勞動力,但勞動力技術含量低,不利于產業結構升級,難以滿足參與國際化競爭的需要。 “十一五”期間,國家應花大力氣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重視職業教育和培訓,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面向市場、面向國際的學科調整和科技攻關。另外,應促使企業成為自主創新和研究開發的主體,成為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主力軍。 《小康》:從行業來看,您認為哪些行業對中國經濟增長最具有推動力? 莊健:隨著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過程加快和居民消費結構的演變升級,房地產和汽車業的發展將持續較長時間,它們將引領中長期中國經濟增長。 新興服務業將是促進中國中長期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由于中國人口眾多,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收入差距懸殊,區域間產業結構的演變將呈現交叉、重疊和轉移遞推的情形。因而就全國而言,在“十一五”時期,在貿易餐飲、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等傳統服務業繼續增長的同時,金融、保險、咨詢、物業管理、現代物流、信息產業等新興服務業將迅速發展。另一方面,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也離不開服務業的配套和支持。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將有力地促進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 當然,目前市場競爭力較高的傳統制造業、加工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將繼續支撐中長期經濟增長。就國際市場而言,盡管中國商品以其低成本、高質量逐漸開拓了歐美市場、亞洲市場,但對非洲市場、美洲市場開拓不夠。中國應充分利用WTO機制, 進一步挖掘國際市場的潛力。不僅要“引進來”, 還要“走出去”,以海外投資帶動產品出口。就國內市場來說,要大力開拓中西部和廣大農村市場。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進一步改善農村地區的水、電、路狀況,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可以預期,一旦占中國農村市場的潛力發揮出來, 將會對消化傳統工業的生產能力、促進消費和拉動經濟增長起到巨大的作用。 《小康》:從發達國家來看,許多國家的經濟增長勢頭保持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促進它們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哪里?中國如何借鑒這些成功經驗? 莊健:亞洲地區國家的一些先進經驗也值得學習借鑒,如新加坡的立法執法,韓國的農村運動,孟加拉的小額信貸,日本、韓國企業的海外投資等。 就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的發展而言,盡管中國已制定一些政策,但如何具體落實還有一定問題, 如如何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如何規避民營企業的淘汰率高、風險大問題,美國、澳大利亞、以色列等國已有不少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 再如,如何處理國內需求和海外市場的關系,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加強區域合作, 歐盟、日本、韓國、泰國都有一些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