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收繳央企紅利勢在必行 挑戰來自財政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6日 23:4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段曉燕 北京報道 “幾個大的巨頭都沒有表示不同意見,那我們也沒什么意見。”2月6日,接受記者采訪的一位煤炭行業的央企總經理表示,其公司已經在春節前將預算報表上報了國資委。 春節前從國資委傳出的消息是,2006年將著手進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編制,中央企
數據顯示,2005全年169家中央企業共實現利潤6276.5億元,其中7大壟斷巨頭(中石油、中國移動、中石化、中國電信、中海油、寶鋼、中遠集團)所占比重不小。在2005年上半年,這7家企業占了央企總利潤的66%,其中僅中石油一家就占總量的四分之一。 但如何上繳利潤?向誰上繳?誰來統籌分配?每一個細節都牽一發而動全身,謎底卻要到兩會之后才能略見分曉。 2005年,國務院國資委還完成了9組18家中央企業的聯合重組,中央企業戶數減少到169家,兩年里累計減少央企28家。 成績可謂不小。不過,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說,“真正的國有經濟結構調整還沒有開始,中央企業的重組還沒有真正開始”, 春節前他擱下的這句話,讓不少人過年時心里都有些七上八下。 按照李榮融的說法,國資委成立兩年多以來,一直在等一些條件的成熟。2006年,會出現一些關鍵的突破。 首先是要,告別“空手道”。 告別“空手道” “沒有預算的話,調整布局和央企重組只能是空手道。”1月23日,在春節前國資委的最后一次重要會議上,李榮融坦言。 另一位國資委高層對此解釋說,“比如說華源重組,如果國資委自己有國有企業兼并重組方面的預算,就可以很快進行了”。 消息人士認為,將編制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主導權落實下來,絕對是國資委2006年的一件大事。該人士透露,在3月初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之前,國資委近日將盡快將方案遞交國務院。 早在去年兩會期間,2005年3月,溫家寶總理就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監管方式,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 如今一年過去了,“大的原則已經達成一致,財政部編制總的預算,國資委編中央企業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李榮融對記者表示。 但方案的具體細節則還在緊張的溝通協商之中,比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是否作為部門預算?將向哪個機構報告?如何協調?從何時開始? “建立國有資本預算其實技術上很簡單,關鍵是涉及利益協調的問題,比如國資委與財政部、國家和企業之間、中央企業和地方之間或者說國有資本預算是否能建立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制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副所長、國資委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課題執筆人張文魁認為。 “對于即將正式上報國務院的預算試行方案,國資委慎之又慎”,一位參與編制方案的人士透露,來來回回修改了無數回,關鍵點還是預算的來源和支出,以及協調和監督機制。 “企業的利潤和分紅將是預算來源中的一部分。”李榮融告訴本報記者。 在這個問題上,國資委和財政部的立場是高度一致。財政部人士也表示,向企業征繳紅利是財政部多年來的努力方向。 對此,央企也似乎在沉默中接受了。到2005年12月底,中央企業資產總額10.63萬億元,同比增長15%;凈資產4.65萬億元,同比增長18.1%,利潤則是以每年1000億的幅度在增長。 “收繳股息紅利已是勢在必行,央企中也沒有什么反對的聲音,最大的挑戰還是2個政府部門,國資委和財政部之間的協調”,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課題的另一專家、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張春霖表示。 “是出資人代表,國資委卻一直沒有享受出資人代表的最大權利——收益權”,李榮融認為,國資委承擔了出資人代表的義務,卻沒有享受權利,應當由國資委來主導收繳央企股息分紅。 春節后的第一個工作日,財政部預算司制度處一位處長告訴記者,財政部的態度是,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認定為財政預算體系中的部門預算,向財政部匯報。 “在預算的支出方面,國資委亦考慮成立咨詢委員會,對重大支出進行科學決策,當然,在使用方面,最主要支出的還是用于央企重組。”李榮融在1月23日的全國國資監管會議上表示。 “胡蘿卜”作“藥引” 準備擇日頒布《境外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規范意見》,也是李榮融心目中的“關鍵”突破之一。之所以“關鍵”,不僅僅是該項規定在完善國企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的突破,更重要的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來看,國企高管激勵的胡蘿卜,已經成為國資委破解其他多項改革難題的“藥引子”。 多年來,制度欠缺之下的國企負責人責權不統一,被認為是中國國企改革中最大的難題,二十多年來國企改革的不斷嘗試,也總在“先解決制度的問題,還是先解決人的問題”中不斷繞圈子。但實際上,制度和人,正如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一樣,是無法分出先后,不可分而治之的孿生體。 或許正是參透了這一點,李榮融走的是一條同步解決的路子,這也是為什么在開放股權激勵和增量持股的同時,國資委要為實行主體圈定的一系列的定語。 在允許國企管理層增量持股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60號文》)中,要求是“公開招聘、企業內部競爭上崗等方式競聘上崗或對企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管理層,才有資格通過增量方式持股。 “這顯然是為了推進國資委一直在倡導的市場化競聘國企高管的措施,60號文下發之后,可以預見國企通過公開競聘選拔高管的方式將被普遍推廣。”無論是國資專家,還是國資委官員,對這一點都表示了認同。 而在央企層面,公司治理完善、業績考核達到A、B級、設有董事會、旗下上市公司完成股權分置改革、主業清晰等定語,則是央企高管獲取股權激勵所必須完成的前提條件。 “以前的種種改革,企業負責人更多的是被外在的力量拖著改,現在有了完善的激勵機制,參與改革的內在動力也大了。”國資委一高層曾這樣表示。 而李榮融提出的“先境外上市公司,再境內上市公司,再集團公司”的高管股權激勵的推進路線圖,無疑又將激勵更多央企公開上市尤其是海外整體上市。這種改革路徑,在許多國資委官員看來,是在現有的實際情況下,進行股份制改革、實現股權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解決多種難題的最佳選擇。 “整體上市,不存在母公司和上市公司之間的尋租空間,公司治理結構透明公開,由出資人通過公開市場規則來進行監管,這對于國資委來說,會省力不少。” 央企重組“真正開始” “央企重組還沒有真正開始”,李榮融的話或者也可以從一個側面解釋,在國資委提出的2006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五項措施中,位居首位的依然是——積極推進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 李榮融要求,各地國資委要積極推進中央企業與地方國有企業之間的聯合重組,通過股權收購、股權置換、相互持股等多種方式,在更大范圍實現國有資本的有效配置。 事實上,早在2003年李榮融上任之際,就提出打造30-50家(后改為80-10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央企集團,力推央企做大做強。“同一個產業中,只能允許保留3-5家央企集團”,“央企必須達到行業前三名的央企”李榮融多次發出了這樣的指令,并表示將參考這些原則來圈定央企重組的路徑。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確定發展主業會成為央企負責人的一件大事,確定了行業、主業,如果沒有達到前三名者,被重組掉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2005年底,國資委已經確認了96家央企主營業務,并按照冶金、汽車、重大裝備、商貿等21個主要業務板塊,初步確立了央企布局與調整的思路和意見。 “這些思路和意見現在還只是一個內部的參考意見,真正的確定,要等到兩會之后。”國資委規劃局局長王曉齊告訴記者。 但顯然,在重組的方式上,除了較為傳統的行政式劃撥資產的方式之外,國資委更傾向于通過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公司來操刀進行。 對國資委來說,真正有挑戰的,不是如何處理那些面臨破產或經營極差的公司,而是如何重組勢均力敵或資產規模相當的央企。這個自身定位一直在爭議中的新機構,不太愿意再被扣上“政資不分”的帽子,去指導一場旨在解決“政企不分”的改革。 因此,只作為出資人平臺,主要通過國有資產管理經營公司的資本化運作,采取市場化的方式來進行央企重組,是國資委更中意的選擇。國資委已經選定誠通集團和國家開發投資總公司作為試點。 在2005年12月底,李榮融曾告訴記者,國有資產管理經營公司試點“有2家差不多了,至于是否要成立新的國有資產管理經營公司,還要視情況而定”。 但記者了解到最新的消息是,國資委準備成立新的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承擔央企重組的任務。 “新的公司在醞釀之中,兩會之后才有可能進入具體準備階段。”有國資委人士告訴記者。 但國有資產管理經營公司是否已具有足夠的實力和能力,來撬動以萬億為單位的央企重組的盤子? 2005年的一個“大項目”或許將承載練兵的使命。從9月16日事發至今,華源重組已有5個月的時間,重組方案至今還未最后敲定。誠通集團重組華源事件的進展和成敗與否,其實已經遠遠超出單純的企業重組本身。華源重組中N種重組方案的博弈,無論哪種方案勝出,都將為即將“真正開始”的央企大重組探索一個可以看得見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