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度盤點:十大虧損公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6日 13:13 《中國投資》 | |||||||||
遍覽2005年中國的投資競技場,我刊從幾十個投資失利案子中,以虧損額的大小排序,同時兼顧行業的平衡,挑出了10大虧損公司,以期較全面地反映投資領域的狀況。 對于企業成功與失敗,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贏利的公司其實都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絕招,而失敗的企業卻往往有著致命的一致性,也就是說他們一不小心就會觸及那條致命的“死亡線”。這條死亡線在哪里呢?
與成熟市場國家比,中國市場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國有性質的企業往往虧在監管不力和經營者違規操作上,如中航油、國儲期銅、長虹;民營性質的企業往往虧在瘋狂擴張、規模冒進上,如科龍、閩發證券、大鵬證券。以上兩類的虧損原因基本上可以歸為“原則性的違規,絕對致命死亡線”,是中國企業和市場很不成熟的極端表現。而京東方、錦州石化、TCL、海爾等虧損,基本上是經營性、行業波動性虧損。 因此,辨析兩種不同性質的原因對于避開“死亡線”至關重要。 閩發證券 90億“黑洞”終結 2004年10月18日,中國證監會通告稱,閩發證券屬于嚴重違規經營,為保護投資者和債權人合法權益,決定委托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對閩發證券進行托管經營。 2005年7月20日,在東方資產管理公司托管9個月后,嚴重資不抵債的閩發證券正式被宣布關閉清算。閩發證券的機構債務為95億元,個人債務為9.6億元,扣除15億元多的應收賬款,虧損總額高達90億元。 2005年8月8日,閩發證券福建省內個人債權收購資金開始兌付。這標志著經營了16年的閩發證券被清算關閉。 資本大鱷吳永紅利用當時銀行間的信用系統缺失的空子,騙取了巨額的銀行貸款。吳永紅入主閩發證券的過程就是一個靠玩“空手道”進行資本控制的過程。吳永紅先向一家信用社借款3000萬元,然后利用這筆資金,通過反復抽逃,在全國各地注冊20多家公司。這些公司互相擔保,向銀行貸款數億元,成為吳永紅收購閩發證券的重要資金來源。 如果有關方面對吳永紅當初入股閩發的背景多調查一下,對其盤根錯節的關聯公司關系多深入了解一下,吳永紅的“空手”也就套不了“白狼”,國家也就不會白白付出上百億的巨額代價。 券商民營化的犧牲品。閩發證券民營化的過程,就是其淪落為不法商人“提款機”的過程。具有強烈的“擴張沖動”而實力有限的民營企業僅靠向社會融資及銀行短期借貸等控股證券公司,并進行高風險的股市、債市、期市、匯市及房地產投資,多半會以失敗而告終。最近國內一些中小券商如德恒證券、金信證券、大通證券和泰達富友證券、愛建證券、閩發證券、邦德證券等接連“出事”就是佐證。 閩發是國內券商違規之“集大成者”。為了維持資金鏈不斷掉,閩發證券盲目擴大委托理財,許諾客戶保底和高息。閩發證券公司為了拉到更多的資金,營業員為了千分之三的業務提成,以各種花樣欺騙投資者。 閩發證券的違規問題之所以難以監控,主要是因為公司違規建有賬外賬,大量資金在賬外運行,監管部門對證券公司的資金流向無法掌握,這樣即使意識到閩發證券存在問題,也無法徹底清查。2002年12月,當時中國證監會福州特派辦就懷疑閩發證券有問題,2003年也正式稽查過,卻一直沒有找到證據。 中航油 巨虧5.5億美元 2004年11月29日:中國航油在衍生產品市場進行投機交易虧損5.5億美元,公司停牌交易,并申請破產保護。陳久霖被停職。 2004年12月8日:陳久霖遭新加坡警方逮捕,后獲準保釋。 2005年3月29日:普華古柏發表第一期調查報告,但沒有追究責任。 2005年6月3日:普華古柏發表第二期調查報告,指陳久霖必須負起大部分責任。 2005年6月8日:中國航油舉行債權人會議。在絕大部分債權人支持下,中國航油順利通過債務重組計劃。 2005年6月9日:陳久霖及四名高級主管被控上法庭。陳久霖面對15項控狀,被控欺騙、使用偽造文件、局內人交易、發表假聲明、沒有披露重要信息和違反董事職責。陳久霖隔天獲保釋。 2005年6月13日:中國航油重組計劃得到新加坡高庭批準。 2005年8月19日:中國航油母公司中國航空油料集團(CAOHC)因違反新加坡的局內人交易規定,付給新加坡金融管理局800萬元的民事罰款。 首先是中航油公司期貨投機違規之處有三點: 一是做了國家明令禁止的事,且監管不力,中國航油集團公司內部監督控制機制形同虛設。新加坡公司基本上是陳久霖一人的“天下”。陳久霖不用集團公司派出的財務經理,從新加坡雇了當地人擔任財務經理,只聽他一個人的。黨委書記在新加坡兩年多,一直不知道陳久霖從事場外期貨投機交易。 二是由于陳久霖在場外進行交易,集團公司通過正常的財務報表沒有發現陳久霖的秘密,新加坡當地的監督機構也沒有發現。 三是超過了現貨交易總量。普華永道調查后認為,中航油由此未能正確估算期權的MTM價值,也未能在2002至2004年的財務報告及季報、半年報中正確反映,缺乏正確、嚴格甚至在部分情況下基本的對期權投機的風險管理步驟與控制,最后導致風險成倍放大到不可控。 其次是,陳久霖的對手是國際上的金融巨頭“對沖”基金。這股基金多年來在國際上興風作浪,陳久霖沒有對手強大的資金做后盾,無法操控市場,因此在這場賭博中根本不可能贏。陳久霖在給新加坡法院的一份資料中稱,國際上有家銀行鼓勵他進行期貨期權交易,并提供優厚的貸款條件。面對如此險惡的市場環境,加上內部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等于睜著眼往對方設計的火坑里跳,陳久霖仍渾然不覺必然慘敗。 由于中航油屬于新加坡的上市公司,并不在《國有企業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管理辦法》的監管范圍之內。但問題是,如果國有企業為了逃避監管,在境外注冊一家公司從事期貨交易,那么如何來防范這種危險?這正是中航油事件給予我們的警示。 大鵬證券 虧44億元 中國證監會2005年1月24日宣布,取消大鵬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業務許可并責令關閉,于1月25日開始債權登記工作。 早在2004年12月21日,四川亞通會計師事務所提交的審計報告顯示:截至2004年10月31日,大鵬證券的資產為49億元,負債72億元,所有者權益為-23億元,虧損達44億元。 和許多券商一樣,大鵬主要虧損來自股票坐莊失敗和委托理財融資成本。 從1999年開始,大鵬證券一度動用11億元自營資金和11億元委托理財資金,共22億元資金重倉持有龍騰科技(五礦發展股份有限公司,600058,曾用名龍騰科技)最高持股比例達到流通盤(1.2億股)的90%。1999年“519行情”中,該股從7元啟動,2000年底漲到32元的最高價——2000年,該股為大鵬證券帶來8億多元的浮動盈利。嘗到甜頭的大鵬證券無法自拔,除了五礦發展,大鵬還重倉持有國投資源(000826,原名ST原宜)和廣電網絡(600831,原名ST黃河科)。大鵬證券最高峰時投資規模超過近60億元,坐莊虧損是大鵬證券44億元巨虧中最大的一部分,到被接管時,股票市值損失超過20億元。 龐大失控的委托理財是大鵬折翅的第二大元兇。曾經在委托理財上風光無限的大鵬就像一個賭徒,在市場2002年至2004年持續低迷的不利條件下,仍舊玩著10%保底承諾的瘋狂游戲,而在不斷借新還舊、拆東墻補西墻的惡性循環中,大鵬在委托理財上債臺高筑,欲罷不能。到2003年底,大鵬無法支付的委托理財資金達15億元,延期部分有10億元,而大鵬2003年的年報顯示,其凈資產只有21.32億元,僅僅是委托理財的窟窿就已經讓大鵬資不抵債了。 至于大鵬證券的委托理財資金,除了上海農村信用聯社等少數機構的進入表內,大部分資金都被列在表外,并未向外界披露。為了掩蓋賬外虧損,大鵬證券每每在年末從銀行拆入巨額短期資金。大鵬證券在2002年12月底到2003年1月初的幾天之內,總計拆入12億元短期資金,其中從一家國有商業銀行就一次性拆入6億元資金。截至2004年10月底,大鵬證券融入資金仍有25億元左右。然而在2004年6月以后,大鵬證券已很難從銀行獲得短期借款。資金鏈一旦繃緊,挪用保證金問題就暴露出來。 除了客戶保證金,被大鵬證券挪用的還有約6億元客戶國債。投資虧損之外,還有累計近10億的融資成本和經營性虧損,這包括營業部人員卷款逃跑、房地產投資虧損等。虧損日益加劇,債臺愈筑愈高,然而,大鵬管理層采取的應對方式始終都是“拖”和“藏”。 長虹 巨虧36.8億元 四川長虹2005年4月16日披露的2004年年報暴出公司自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2004年度公司全年虧損36.8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889.23%,每股收益從上年的0.095元降至-1.701元。 導致長虹2004年出現巨額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其提取巨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據長虹2005年4月16日披露的2004年年報顯示,2004年長虹計提資產減值總計高達37.55832億元人民幣,其中增提應收賬款壞賬準備約25.06億元,補提存貨跌價準備約10.14億元,短期投資增提減值約2.22億元,固定資產因處置轉出減值準備約1383.20萬元人民幣,總計計提資產減值37.55832億元人民幣。 長虹年報顯示,虧損高達36.81億元中,公司對APEX公司所欠貨款按個別認定法計提壞賬準備的金額折合人民幣約25.97億元。眾所周知,四川長虹被APEX公司所害,這個錯誤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但卻被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給耽誤了。 長虹近37億元的巨額虧損中,補提存貨跌價準備約10.14億元,這說明近11億是由于大量產品庫存積壓導致。長虹的突然報虧充分暴露了中國家電業另外一個痼疾:高庫存。我國家電業,無論是彩電企業、空調企業還是其他白電企業,普遍存在高庫存的狀況,這些庫存往往隨著產品更新而逐漸失去價值。目前,國外的家電企業,尤其是日本企業正在進行零庫存的運作模式:根據定單生產產品。長虹對存貨的大額度計提,對正在一味追求擴大產能的中國家電企業是一個警醒信號。 長虹之所以產生巨虧,各方面都普遍認為是新任領導層上任后,以大幅計提壞賬的方式來解決前任所造成的歷史問題,以待在公司改革及重組時更好地“輕裝上陣”。事實上這樣的“賬務魔術”,在我國證券市場上早已是見怪不怪,科龍電器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嗎? 京東方 前三季報虧13.7億 2005年10月,京東方發布2005年第三季度財報,本季度京東方仍虧損3.79億元,主營業務收入42.26億元,利潤為6411.99萬元,較上一季度增長210.6%,前三季虧13.7億。 此前2005年8月26日京東方公布了2005年中期財報,上半年凈利潤出現了9.8億的虧損,同期主營業務收入下降30.68%。 從近兩年的財報上可以看出,京東方的資產負債率在不斷攀升,2004第三季是66.327%,2004年報達到69.42%,2005首季上漲到72.293%,2005中報攀升到了80.975%。 2005年10月29日,京東方發布了2005年度全年預虧公告稱“預計公司經營將出現虧損,虧損額不超過15億元人民幣”。 五大原因導致公司巨虧。 第一,目前正處于TFT-LCD產業低潮期,TFT-LCD產品價格下降幅度過大。 第二,韓國子公司BOE-Hydis產品轉型速度較預期慢,出現虧損。從財務報表上看出,韓國子公司BOE-Hydis技術株式會社虧損9個多億,占到了京東方虧損額的絕大部分。 第三,小尺寸手機屏的研發進度比預期緩慢。京東方稱其位于北京亦莊的五代線尚處于爬坡期。 第四,2004年下半年以來,韓國、日本和我國臺灣液晶面板廠商的TFT-LCD五代線產能開始釋放,導致整個液晶產業在2004年出現了5%的產能過剩,2005年這個數字可能達到15%。 第五,企業剛起步,產能規模小,對上游零部件的議價能力低,國內產業供應鏈整體配套還不成熟,融資能力弱。 科龍 13億元巨虧 2005年10月30日,科龍電器發布三季度財報,公司1~9月虧損13億元,凈資產收益率為-96.15%,三季報還預計公司2005年度虧損額比上年同期高出50%。 1.對于預計全年虧損的原因,科龍電器公司認為,在2005年財政年度中,因受前任董事長顧雛軍等人涉嫌經濟犯罪事件的影響,致使金融機構、供貨商、經銷商等對科龍電器的信心受到影響,公司在融資和賒賬方面仍遇到較大困難,資金緊張直接導致公司冰箱、空調生產線于7、8月份曾出現大部分停產。由于暢銷產品無法及時供應市場,仍需由較舊型號的產品來填補,造成公司整體毛利率很低。另外,三季度的虧損還包括了已經發生而未予計提的費用和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存貨盤虧補提的費用等,合計為4.91億元。 2.前任顧雛軍作為公司的最終控制人及董事長“一手遮天”,種種有重大疑問的議案都在公司董事會全票通過。公司的獨立董事形同“花瓶”。在科龍的法人治理結構中,既缺乏作為所有者的股東對企業最終控制權的有效掌控,更缺乏體現利益相關者設計的期權激勵等內容。 3.顧雛軍在對國內眾多二三線冰箱生產工廠進行收購、兼并之后,并沒有馬上采取資源整合和重新分配,反而還在按照他們原來的方式進行運作,造成了人力資源嚴重浪費,供應平臺無法共享,內部管理混亂。盡管科龍擁有了巨大的規模和產能,卻無法產生巨大的整合效益。 4.科龍最終毀于過度擴張之后的資金鏈斷裂,對此,缺乏企業家遠見與道德的顧雛軍固然難辭其咎,但在“倒顧”之后,科龍的危機并非就可全部化解。科龍危機的出現看似偶然,實則必然?讫埼C不單是某一個企業發展的問題,而是許多家電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后必須面對的戰略缺乏和發展動力不足的成長難題。許多家電企業特別是一些上市公司都或多或少地面臨著諸如上市公司管理規范及法人治理結構的不完善、發展戰略缺乏科學依據、投產擴張盲目樂觀等問題,也正影響到部分上市公司的競爭力。 錦州石化 全年巨虧13億 錦州石化三季度報告和全年業績預虧報告稱,第三季度虧損1.82億元,前三季度總計虧損8億元,預計2005年全年虧損總額將達到13億元。 季報顯示收入是上升的,錦州石化2005年第三季度完成原油及其他原料油加工148.92萬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9.9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6.97%,而1至9月份主營業務收入達135.34億元,同比增長了26.69%。 與收入上升相反,第三季度錦州石化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比下降了1.96億元。由于國家發改委在2005年6月25日、7月23日兩次上調汽油、柴油價格,增加了主營業務收入,但原油價格上漲幅度遠遠大于成品油上漲幅度。2005年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平均價格比2004年同期增加了855元/噸,而汽油的平均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了723元/噸,柴油的平均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701元/噸,產品價格上漲增加的收入無法抵消原油價格上漲增加的成本。 分析三季度財報可以看出,持續巨虧并非因其經營不善,而是因為國際和國內市場的原油價格不斷攀升,而成品油價格的上漲未能抵消原油價格上漲的幅度,造成公司業績大幅度下降。 TCL 集團虧11億 2005年10月30日,TCL集團發布三季度業績報告稱,1~9月凈利潤虧損11.38億元。前三季度虧損,其主要原因在于各項成本及三費大幅上升,導致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利潤被吞噬。TCL集團預計,年底仍將全面虧損。 此前,TCL集團發布一季度業績報告顯示虧損額達3.27億元人民幣,每股虧損0.1265元。2005年8月發布的上半年財報稱虧6.92億元人民幣。 TCL集團出現巨額虧損主要是因為其兩個合資公司TTE和TCL移動的巨額虧損,將整個集團拖進了虧損的泥潭,其中TCL移動和與阿爾卡特合資的T&A(TCL-阿爾卡特手機有限公司)業務的逆轉對集團的影響最大。據半年報顯示,2005年上半年,TCL集團控股子公司TCL移動和TA分別虧損人民幣54604萬元和63031萬元,成為集團的主要虧損源。 由于公司下屬公司TTE、TA公司處于整合期,協同效應尚未充分發揮,而且公司控股子公司TCL移動虧損。 李東生承認:在制定計劃的過程中,準備不詳細,問題研究不透,困難準備不足。 國儲期銅 浮虧過1億美元 1.約在2005年9月間,中國國儲中心在LME的交易員劉其兵透過LME場內會員SEMPRA,在3000多美元/噸附近拋空了10~20萬噸LME期銅,劉其兵累計開出8000手空倉合約,這批頭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不料引起了國際對沖基金圍賭國儲20萬噸空單。 2.10月中旬,國儲中心收到了某境外期貨經紀公司的核對單,這樣才得知原來中心帳戶上已幾乎沒錢。于是劉其兵事件曝光。至此,LME 3個月期銅基準價格一度達到每噸4175美元,自9月中旬以來銅價已上漲逾600美元。按照目前LME銅價估計,劉其兵建立的空頭倉位帳面浮虧已超過1億美元。 3.中國政府對于銅的宏觀調控也開始加大力度。除了國儲銅在現貨和上海期貨市場拋售之外,國家發改委還調整進口銅稅收,并且出臺關于制止銅冶煉行業盲目投資若干意見的通知。 4.11月16日以來,為打壓不斷被基金大鱷推高的銅價,國儲局連續四次公開拍賣現貨銅。不料國儲的敲山震虎之舉更加刺激了國際對沖基金的胃口,銅價不降反升,由11月15日的每噸4119美元升至12月13日的每噸4428.5美元,其間還創出了4472美元的高位。 5.國儲中心最終的選擇可能是:20萬噸期銅頭寸,其中1/4即5萬噸,由國內運至韓國釜山LME倉庫進行現貨交割;其余部分遷倉展期,一半轉為2006年2月21日到期的空單,一半轉為2007年2月21日到期的空單?梢灶A期的是:雖然國儲銅之戰依然是一個未了之局,但國儲的實際損失已經產生,國儲局為實現展期,每噸支付的差價約為300美元左右,15萬噸就有約4500萬美元的損失。 1.業內人士劉仲元認為,LME不是一個純粹按照國際供求交易的市場,而是國際金融大鱷叢生的沼澤地。這里只承認鐵血戰士,只膜拜市場贏家,沒有鋼鐵般的意志和操作紀律,沒有足夠的智囊,沒有嫻熟的經驗,便免不了最終在此遭遇“滑鐵盧”。而單兵作戰的“金牌操盤手”劉其兵恰恰犯了這里幾乎所有的禁忌。這絕不是劉其兵個人的悲哀,而是處在轉軌期的我國政府監管體制的悲哀。 2.整個事件中,國儲中心犯了期貨投資的大忌,即下單人和資金調撥人都是同一人劉其兵。在缺乏制約與前后臺監控的情況下,一位交易員可以自由地買賣期貨合約,其中國總部根本不能及時準確評估這些倉位的潛在風險,更談不上及時化解風險了。劉其兵事件充分暴露了中國相關部門內部管理的混亂。通常,完備的授權體系,分別由財務體系、交易體系和結算體系三部分組成。三個體系的權限人,應該有不同的授權時限,主管部門會定期授權,便于適時審視授權的必要性和額度。但很多時候,人們往往只重視權限的范圍,而不重視時限,國儲中心就輸在這兒了,而這是參與期貨市場風險控制最基本的規則。 3.圍繞整個事件的種種疑問依然是不解之謎。比如不具備交易資格的劉其兵是通過何種途徑進入市場的呢?劉其兵為何不知悔改地死做空頭,是否真像市場人士猜測的陷入了結構性期權的迷局?其中關鍵人物劉其兵至今下落不明,也不見相關責任部門的明確信息。 海爾電器 虧3.97億港元 2005年9月26日,海爾電器集團有限公司(01169.HK)在港交所發布2005年中期業績公告稱,截至2005年6月30日,海爾虧損高達3.97億港元。 截至6月30日,海爾6個月的經營額為21.18億港元,比上年同期的27.48億港元減少了23%。 手機業務的虧損是海爾巨虧的大戶。上半年,海爾手機營運方面虧損為6570萬港元,而由于收購移動手機業務所產生的商譽減值虧損達5.497億港元之巨。海爾進入移動手機行業以來,就一直采用它的家電經營模式,試圖把它成功的家電經營模式復制到手機行業來,然而事實上海爾并不能把家電業務和手機業務整合到一起,不能把它的家電優勢轉移到手機業務上來。在手機渠道上,海爾也不具備優勢。另外的原因是,海外品牌2005年繼續降價,加上非法手機充斥中國市場,大部分國產品牌被迫減價清貨。 海爾的“國際化即本土化”國際經營思路付出了高額的成本。過去的6年里,海爾已經在菲律賓、伊朗、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卡姆登開設了13個海外工廠。而海爾在東南亞設的當地工廠已經關閉。海爾海外市場很大程度上只是“小規格品種獲得了成功,大多數的產品并沒有如愿以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