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內蒙古經濟運行情況及2006年展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5日 17:35 國家統計局網站 | |||||||||
2005年,內蒙古全區各地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中央和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積極推進和深化各項改革,努力調整經濟結構,總體經濟在結構不斷優化和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的基礎上呈現穩定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農牧業生產獲得全面豐收,工業優勢特色產業不斷壯大,投資結構趨于優化,重點領域建設得到加強,消費市場穩中趨旺,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明顯增加!笆濉币巹澦_定的主要預期目標全面完成。展望2006年,全區經濟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只要認真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
一、2005年全區經濟運行基本特點 2005年,全區經濟運行在三次產業共同拉動下,繼續保持平穩快速協調發展,速度和效益同步提高,內外需求持續擴大,特別是宏觀調控措施取得積極成效。初步核算,全年生產總值達到3822.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1.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00.1億元,增長12.7%,第二產業增加值1685.1億元,增長29%,第三產業增加值1537.6億元,增長17.9%。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5.7:44.1:40.2。經濟運行主要表現為以下七個特點: (一)惠農政策惠及全局,農牧業獲得全面豐收。2005年,全區各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各項惠農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牧民生產積極性。農作物播種面積不斷增加,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662.2萬噸,糧食產量創歷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長10.4%。畜牧業生產躍上新臺階,畜牧業占第一產業的比重達到47.6%,比上年提高3.6個百分點。牧業年度全區牲畜總頭數首次突破1億頭(只)大關,達1.06億頭(只),同比增長14.4%。全年肉類總產量247.5萬噸,比上年增長22.5%;牛奶產量727萬噸,增長46%。 (二)工業生產持續快速增長,優勢特色產業進一步壯大。2005年,投資增長的慣性作用和建成投產一批重點項目有力地拉動了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1390.9億元,比上年增長30.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135.5億元,增長30.9%。規模以上工業中,輕、重工業保持同步增長,能源、冶金、農畜產品加工、機械制造和電子設備制造等五大行業成為拉動工業生產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非國有工業企業生產增長快于國有及其控股企業增速。工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2006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突破200點,達到203.61,比上年提高38.96點;實現利潤總額達到225.93億元,增長75.7%。 (三)固定資產投資適度增長,投資結構不斷優化。2005年,固定資產投資保持適度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2687.8億元,比上年增長48.6%。全區5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656.9億元,增長48.8%。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1860.9億元,增長52.1%;更新改造投資完成385.7億元,增長46.4%;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62.1億元,增長45.5%。從主要行業投資完成情況看,全區農林牧漁業完成投資120.3億元,增長10.7%;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完成投資630.9億元,增長55.8%;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完成投資364.1億元,增長39.8%;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完成投資221.5億元,增長52.6%。特別是用于工業的投資力度明顯增大,全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1472.3億元,增長61.3%,占全區5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的55.4%。一批具有帶動作用的能源原材料大項目陸續建成投產,經濟發展后勁和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預計煤炭生產能力將達到2.6億噸,電力裝機容量將達到2100萬千瓦。投資的市場機制作用明顯增強,企業、地方自籌和民間投資比重顯著提高。 (四)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較快增長,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2005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344.1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從主要行業看,餐飲業零售額增長13.2%,批零貿易業增長16.6%。城鄉消費品市場均明顯趨旺,其中,市的零售額增長17%,縣的零售額增長14.7%,縣以下零售額增長11.5%。消費結構呈現積極變化,以住房、汽車、旅游等為代表新一輪消費熱點的逐步形成,標志著消費結構升級步伐正在加快,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 (五)對外貿易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大幅增長。2005年,海關統計的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51.6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0.7%。其中,出口總額20.65億美元,增長30.6%;進口總額 30.97億美元,增長30.8%。隨著內蒙古投資環境的明顯改善,吸引外資規模不斷擴大。2005年,全區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額達到11.8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9%。實際利用外資的資金到位率明顯提高,由上年的23%提高到2005年的85.7%。 (六)財政收入快速增長,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穩定增加。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增值稅、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等幾大稅收收入大幅度增加,促進了全區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2005年,全區財政總收入完成536.29億元,比上年增長43.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35.1億元,增長39.3%,上劃中央稅收201.2億元,增長51.3%。地方財政支出達到734.71億元,增長21.9%。隨著地方財政收入的增加,自治區有一定的財力加大對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其中,財政用于支持企業技改、科技、農業、教育、撫恤和社會救濟費支出分別比上年增長45.9%、24.6%、20.3%、18.9%和26.5%。2005年底,全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298.2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8%。其中,儲蓄存款余額達到1973.6億元,增長23.1%。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588.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9.2%。 (七)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平緩。2005年,全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效益的顯著提高,支持農牧業發展的惠農政策以及鼓勵農民工進城務工相關措施的及時出臺,為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創造了有利條件。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137元,比上年增加1014元,增長12.5%;全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89元,比上年增加383元,增長14.7%。全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2.4%,漲幅低于上年0.5個百分點。 總的看,2005年內蒙古國民經濟保持了穩定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從產業看,三次產業均持續快速發展,第二產業支撐經濟增長的作用進一步增強。初步測算,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11.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7.8個百分點。從需求拉動看,呈現內需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尤其是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比較明顯。預計2005年投資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仍在 5成以上。 二、當前內蒙古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看到內蒙古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明顯成就的同時,我們也要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注意到在當前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三大需求看,投資拉動大,消費和出口拉動較小 從當前內蒙古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來看,在“十五”時期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6.6%中,投資拉動明顯大于消費和出口,經濟增長仍屬于投資拉動型經濟。“十五”時期,內蒙古經濟的快速增長,從一定意義上講是依靠高投入來維系的,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44%,投資率已超過70%,比消費率高出18個百分點以上。 (二)從產業層次上看,傳統產業占居主導,新型產業、現代產業比例偏小 從工業來看,原材料和基礎產業比重大,而深加工和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小。目前在規模以上工業的38個主要工業行業中原材料和基礎性產業仍然占絕對多數。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高技術產業則在38個主要工業行業中僅占5.7%。從服務業來看,傳統服務比重大,新興服務業比重小。2005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占服務的比重為57.9%,而新興服務業發展較慢,所占份額較小。特別是金融業發展相對滯后,金融業增加值占全區服務業的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多個百分點。此外,現代物流業在社會化、專業化方面與國內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自主品牌的大型跨地區、跨行業龍頭物流企業還很缺乏。 (三)從經濟的外向度看,有效利用外資規模較小,口岸經濟發展不快 一是出口規模小,表現在出口依存度不高。2005年,內蒙古外貿出口總額為20.7億美元,出口依存度為4.36%,比2000年降低1.03個百分點。二是利用外資少。2005年,內蒙古外商直接投資額為11.9億美元,外資依存度為2.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三是口岸資源利用率低。目前內蒙古口岸的過貨能力和口岸加工增值水平不高,基礎設施建設及交通通道建設滯后,口岸在過貨通關、加工制造、商貿物流樞紐方面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四)從人民群眾的生產與生活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與經濟增長不同步,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就業形勢仍比較嚴峻 “十五”時期,內蒙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分別增長10.6%和5%,而同期內蒙古GDP年均增長16.6%,經濟增長明顯快于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2005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之比為1:3.06,比2000年的1:2.52,差距擴大了54個百分點。2005年,內蒙古城鎮單位從業人員為242.8萬人,比上年減少2.45萬人,就業形勢仍然比較嚴峻。 (五)從所有制結構看,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在經濟總量中規模比重偏小,外資企業對經濟發展貢獻較小 內蒙古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主要表現在:一是非公有制經濟總量不大。2004年,全區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有30.8%。由于內蒙古地處內陸,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觀念相對落后,非公有制經濟起步較晚,起點較低,與沿海發達省市比非公有制企業規模偏小,市場競爭力差。二是從企業組織結構看,廣大中小企業在經濟總量中地位較低。目前,內蒙古有10多萬戶中小工業企業,中小企業工業增加占全部工業的68 %,其利稅總額占全區的63 %。中小企業還提供了大量的城鎮就業機會。但由于內蒙古中小企業經濟效益低下,企業經營規模不大,技術水平不高,產品更新換代能力較弱,難以應付激烈的市場競爭,經營風險較大,加大了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造成資金短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小企業在全區整體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目前,在內蒙古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中小企業每戶企業平均總產值僅相當于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61%。 (六)資源的利用率較低 由于近幾年來內蒙古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相對滯后,加之絕對人口數的增加,對各種產品的持續增長的需求和對土地的大范圍的不恰當的使用,都對耕地和其他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產生了不利的影響。2004年,內蒙古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占GDP的比重為0.16%,而全國為1.4%。內蒙古重點監測的1193戶工業企業中,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只有61.1 %,比同期全國平均水平低29.6個百分點;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只有31.45%,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24.3個百分點。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還比較低,城市綠地被吞食情況仍時有發生。江河水質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04年,內蒙古每萬元GDP綜合能耗2.16 噸標準煤/萬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0%以上。內蒙古人均用水量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68.5%。 三、2006年全區經濟形勢展望及宏觀調控建議 2006年是內蒙古“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與“十五”相比,這個開局面臨著更為有利的形勢:“十五”開局時,國民經濟運行仍在爬坡;而“十一五”開局,內蒙古經濟正在進入一個平穩健康增長的階段。此外,“十五”所開創出的有利條件,如科學發展觀的深入人心,宏觀調控的日趨成熟、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消費領域的持續拓寬、惠農政策的全面啟動、重要領域的改革突破,使我們站在了一個全新的歷史起點上。 (一)關于2006年經濟走勢的總體判斷 根據經濟周期波動規律看,2006年內蒙古經濟仍然處于經濟增長的擴張期,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區經濟在推動農牧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快服務業發展等方面將會有新的突破和新的亮點,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優化升級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全區經濟在國家宏觀調控各項措施和各方面有利因素綜合作用下會繼續保持較為穩定發展速度。 一是內蒙古積極主動應對調控,經濟發展總體形勢穩定。盡管目前我們面臨著國家加強宏觀調控的新形勢,但是由于我們積極主動應對,措施得當,把這次宏觀調控當作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經濟發展難得的機遇,在工作中比較好的貫徹執行這些措施,有利于促進全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運行質量的提高,沒有出現大的起伏,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隨著全區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內在活力明顯增強。2006年預計全區GDP比上年增長18%左右。各類經濟主體進一步活躍,民間資本不斷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得到合理控制,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消費需求穩步增長,市場物價上漲比較平緩。對外貿易增長較快,利用外資不斷增加。農牧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為2006年全區經濟穩定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是全區經濟已進入新一輪穩定增長階段。經過了“十五”的努力奮斗,全區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高增長、低通脹”穩定增長期,為“十一五”時期進一步深化改革、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外部環境。今年,在密切關注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繼續實施各項宏觀政策,鞏固和發展宏觀調控成果,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已經不可逆轉。同時,當前國內能源需求緊張狀況仍不會在短時期內緩解,也有利于更加充分發揮內蒙古的資源優勢。同時,國際經濟環境也總體上有利于我們加快發展。全球經濟和周邊國家的經濟呈現穩定發展的態勢,特別是內蒙古與俄蒙經濟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這些都預示著全區經濟仍將保持著較快增長的能力和環境,為2006年的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是區域合作漸趨加強,有利于全區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實施,區域合作不斷加強,形成了東中西區域間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良性互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打破了行政區劃的局限,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引導產業轉移,鼓勵和支持各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這些都將有利于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四是市場活力對經濟的推動將會進一步增強。隨著全區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經濟自主增長能力進一步增強,經濟增長從過去的政府主導型發展階段,逐漸轉入市場優化配置資源作用不斷增強與政府調節更加積極有效共同推動增長的新階段,市場活力成份加大。同時,投資環境的改善、投融資體制改革的穩步推進以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民間投資增長速度會進一步加快,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都將會吸引更多的區外投資者。 五是政策環境逐步轉向有利于廣大中低收入群體。2006年,國家擴大消費的政策取向已經確定,將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嚴格執行企業最低工資制度、開拓農村市場,拓寬消費領域,改善消費環境。諸如減輕普通居民住房及汽車消費的稅費負擔、停止對小排量汽車使用限制等措施,也有望出臺,將使人們敢于消費、刺激消費市場日趨旺盛,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將形成充沛的內需動力。同時,在“少取、多予”的政策支撐下,國家惠農政策更加深入人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旗縣的逐步擴大,國家將用兩年時間在農村全面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這些將會使農民多年來收入徘徊不前的狀況得以改變。 六是從產業發展看,一、二、三產業能夠支撐經濟穩定發展。從第一產業看,隨著全區各項惠農政策的陸續出臺,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力度加大,農牧業產業化進程加快,畜牧業比重繼續上升,總體上仍將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2006年如果不出現大的自然災害,全區第一產業可增長10%左右。從第二產業看,第二產業仍是今后一段時期支撐全區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隨著前5年全區一批重點工業項目的建成投產,2006年還將有一批重點項目要建成投產,投資的乘數效應將進一步顯現,對工業增長拉動作用仍然較大。另外,煤電油運仍然處于偏緊狀況,這也有利于全區能源、原材料工業的加快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預計2006年第二產業增長26%左右。從第三產業看,2006年全區第三產業面臨著加快發展的難得的機遇。一是自治區關于加快服務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將會進一步得到貫徹落實,將會加大現代物流、職業培訓與就業中介、中小企業綜合服務、社區服務、“三農”綜合服務等第三產業薄弱環節、關鍵領域和新興行業的扶持力度;二是隨著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陸續建成投入使用,交通運輸能力、郵電通信能力、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小城鎮帶動作用將進一步提高;三是隨著鼓勵城鎮下崗職工、高校畢業生自主就業的優惠政策的落實到位,以及取消農民工進城務工的不合理政策,第三產業經濟活動人口會明顯增加,其就業機會將進一步增大。預計2006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將增長14%左右。 在充分估計2006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利條件時,還要清醒地看到面臨的諸多制約因素。經濟增長方式仍比較粗放,經濟增長對投資和資源的依賴程度還比較高;社會分配相對不公平,城鄉居民間收入差距擴大;非公有制經濟和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創新能力較弱。此外,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漲幅較大影響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電力和鐵路運力“瓶頸”仍然會制約全區工業增速提效,就業壓力依然較大,世界石油價格不斷攀升、國外貿易摩擦加劇等都將影響全區經濟加快發展。但是,只要我們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把握好,政策積極,措施得當,全區經濟社會將繼續保持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二)宏觀調控建議 2006年是內蒙古“十一五”規劃的開始之年,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全區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大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在鞏固已有發展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落實“五個統籌”,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機遇意識,認清形勢、把握大局,更加主動地把內蒙古的發展納入國家發展的大局中,做到發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開放有新局面,各項工作有新舉措,依靠全黨和全區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爭取全年經濟保持一個較快的增長速度。 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兩年多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已經深入人心,成為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之下,我們始終把握著經濟運行的主動權,針對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不穩定因素,所采取的宏觀調控政策已取得成效顯著,經濟避免了大的起伏!笆晃濉睍r期我們必須繼續堅持用科學的發展觀來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保持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把加強宏觀調控與發展自身優勢結合起來,堅持從實際出發,協調好各種比例關系,更有效地利用各種生產要素,努力克服單純追求增長速度的傾向,真正把著力點放到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經濟效益、調整優化結構、實現全面協調發展上來。要不斷克服增長方式粗放和資源環境承受能力不斷加劇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2、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對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力度。目前內蒙古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資源和環境的空間依然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過去那種傳統的不惜代價的那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協調、低效率的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我們必須以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和引進非資源型加工業為突破口,促進工業經濟優化升級。在節約資源、尋求替代資源、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從縱向上努力延長產業鏈條,不斷拓展資源加工深度,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重點抓好冶金、石化、建材、造紙的產業升級及行業節能、節水等技術改造。同時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內部結構的升級,進一步增強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應切實增加資源開發利用中的技術含量,努力降低資源消耗。要按照“有保有壓”的原則,加大對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安全條件差、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落后生產能力的治理力度,關停取締治污不達標的高載能企業,依法吊銷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礦的證照。 3、進一步加快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并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一是加大第三產業投入。鼓勵社會資金投入第三產業項目建設,并在信貸和財政貼息方面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準入條件,有競爭力、經濟效益看好的第三產業項目建設資金需求。二是加快非公有制進入第三產業領域。要簡化審批手續,進一步放寬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準入領域和準入條件,積極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服務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三是加快發展第三產業與實施城鎮化戰略相結合,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進程。繼續貫徹落實自治區出臺的推動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的60條優惠政策,改善消費環境,取消各種限制消費的不合理規定,積極引導居民擴大服務性消費。四是從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的戰略高度,充分重視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的發展問題。把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制度政策和營造環境上來,順應市場規律,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五是要加快中小企業發展,進一步完善企業組織結構,把發展中小企業同培養產業集群結合起來,促進大中小企業良性互動;把發展中小企業同擴大就業結合起來,要充分利用中小企業吸納勞動力多的優勢,不斷提高社會就業水平。 4、加強對外開放宏觀引導,樹立新的對外開放理念。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程度,通過不斷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提高與東北亞區域經濟技術合作,特別是擴大對俄蒙貿易,不但要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努力提高招商引資的能力和水平。還應積極開展人才招商、項目招商和環境招商,開辟招商引資新路子;不斷拓寬引進外資的新領域,高度重視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科學論證項目的市場、技術,贏利的可持續性和投資可持續性。在鼓勵和支持外商投資內蒙古高新技術產業、基礎工業、基礎設施和出口創匯型企業的同時,要大力支持內蒙古企業投資俄蒙建立資源型開發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 5、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后發優勢加快發展。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是建立自主創新的重要基礎和科技競爭力的主要源泉。加快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發優勢加快發展。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確立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努力實現新技術的產業化。發揮政府的戰略導向、綜合協調和服務功能,創造更好的技術創新環境。建立強有力的創新激勵體系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護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激勵體制,建立和完善創業風險投資,增強宏觀政策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激勵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層次企業科技創新人才,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供強大的動力來源。 6、千方百計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著力解決人口就業問題。應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使之與經濟快速發展相協調,使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眾。不斷提高農牧民和城鎮弱勢群體收入,通過經濟的和行政的手段努力緩解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再就業工作,推進“零就業家庭”工作,不斷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在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同時,認真落實和不斷完善促進就業創業的各項政策措施。積極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加強對農民職業技能和轉移就業培訓,提高農牧民就業技能,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調節作用,逐步建起機制健全、運行規范、服務周到、監督有力的勞動力市場體系。大力推行靈活就業方式,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規。在就業形式上,鼓勵實行臨時性、階段性、彈性工作時間等多種靈活的就業制度。同時,重點加強對靈活就業人員在勞動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服務監督,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