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DP超英看民營經濟窘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5日 07:03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陳偉 1月25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初步核算的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數字。2005年,中國GDP增長率為9.9%,總量達22257億美元,人均1700美元,經濟規模已經超過英國,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位居世界第四。
至此,上個世紀50年代提出的“超英趕美”目標終于完成了可貴的一半,其中凝聚了數十億中國人的辛勤努力。 此次“超英”成功,根源于2005年中國GDP總量的大調整。其中,必須要提到民營經濟在其中的貢獻。GDP 調整增加部分主要源自民營經濟,第二產業多出部分和第三產業的投資基本都是以民營經濟為主。可以說,民營經濟已經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無可爭議的重要地位。 事實上,如果俯瞰中國整體經濟的未來走向,大致可以勾勒出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對中國的重要意義。 就中國的現狀來說,民營經濟在第三產業中占有主導地位,而目前制約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產業結構的不平衡。盡管重估后的GDP數據中,新的一、二、三產業比重為13.1∶46.2∶40.7,但是相比于一些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例(高達70%),中國的第三產業還非常落后。 這種結構上的不平衡已經帶來了諸多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投資與消費比例失衡、第三產業孱弱難以帶動就業、過多的資源向貿易部門傾斜、國民收入增長緩慢影響消費等等。 尤其重要的是,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超級大國來說,沒有第三產業的飛速發展,沒有民營經濟的踴躍參與,長期的就業壓力將會大得難以想象,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將無從談起。 因此,在國有經濟實現戰略性調整,國有資本有進有退的既定大背景下,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是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的必然選擇。2005年的2月,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非公36條”的公布,就是中國政府的順應時勢之舉。 但是,從整體上看,到現在為止,金融業、醫療、電信等新型服務業基本上是國家控制,民營資本還沒有真正在上述領域展開投資。在一些領域,國有經濟甚至出現了加強壟斷的跡象。考慮到此次GDP調整民營經濟的貢獻成果之大,以及民營經濟表現出的高效率,進一步放開投資管制、拓寬民營經濟的投資渠道將成為實現我國經濟高效、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同時,在輿論上也應該給中國的民營經濟一個公平環境。從2004年的宏觀調控開始,“炒房”、“炒煤”、“盲目投資”、“無序競爭”等一些負面詞語就開始和民營經濟如影隨形。不論事實如何,民營企業多數總是處于被無情批判的境地。固然,針對民營經濟、特別是針對民營企業家的一些偏激輿論,并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是一些社會深層矛盾的集中反映,但是一些不負責任的輿論也難辭其咎。 客觀地說,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過程,就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不斷建立和完善的過程。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民營經濟無疑將是最重要的主角之一,這一點歷史將會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