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拜年聲叩開世界文化之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5日 06:50 中國經營報 | |||||||||
北京對于鞭炮的態度“由禁改限”可謂今年春節的一個重大“改變”,讓人們在感嘆“年將不年”的時候,品嘗到了些許久違的“年味”。 同時,春節前由一位民俗研究學者提出的“保衛春節”命題,引發了全球化背景下的關于傳統文化問題的激烈討論和廣泛關注。
人們發現,在中國人覺得年味越來越不足的時候,越來越多國家的政府領袖和世界名城的市政領導,卻趁著我們的傳統節日,向世界范圍內的炎黃子孫表達問候。 “保衛春節”之論,顯示的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對傳統文化的回歸。而世界各國政要向華人拜年,則提醒我們要考慮如何更好地向全世界輸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要想做到這兩點,應該把對傳統文化的保護、發展和傳播提升到立法和國家戰略的高度。不幸的是,在這個關鍵性問題上我們恰恰存在習慣性缺失。 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它對國家形象乃至有形產品競爭所起到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強大,并日益為人們所重視。君不見,伴隨著近年來“韓流”大行于內地的是韓國產品的無孔不入,韓國企業紛紛把中國作為未來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戰略性戰場。而我們國人呢,在品味韓劇、欣賞男女韓星的時候有多少人會想到韓國的國家競爭策略?一部《大長今》甚至讓韓國餐飲都能跟著沾到光。從這個角度看,在中國有近兩千年傳統的端午節被韓國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申請(或者說是“搶注”)成功,并不是偶然現象,它折射出國人對文化的重視程度不足,和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缺失。 眾所周知,論文化資源的豐富與悠久,韓國與中國不可相提并論。但是,由于對和我國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的熱愛,韓國通過立法等多種形式,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利用已經建立在制度化和有章可循的基礎上。因此,相對缺乏的文化資源在韓國得到充分的保護并能夠使企業所受益,這決不是偶然。國內研究印刷術的人士都知道,前些年我們民族為之驕傲了幾千年的這一偉大發明,也險些成為韓國的“專利”。本來是我們品牌和專利的東西成為了人家的專利和標識,這絕對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醒,因為只消十幾年的時間,就有一代人會忘記放炮與過節的緊密關系。 二十多年經濟的改革開放,我們與過去相比是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也交出了不菲的學費。只看眼前利益,缺乏戰略思考是問題的通病之一,其中包括對文化保護和建設的戰略性忽視。 改革開始之初,小平同志就提出過“兩手都要硬”的問題。時至今日,建設精神文明遠遠落后于發展物質財富。甚至我們應該承認,我們還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建設和“文化戰略”。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增加海外對中國的文化認同,無疑可以增加雙方的了解、理解、乃至信任,這對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善莫大焉。而文化背后蘊涵的商業機會,同樣值得我們珍視。 中國經濟迅速崛起,世界各國正充滿對中華文化的好奇,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政府、企業、包括社會各界應該形成共識,大力向世界各地輸出以春節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從而讓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和喜愛中國文化,經營好文化資源這個我們中華民族手中最重要的產品和最具特色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