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溫秀北京報道 2005年銀行改革的最大亮點就是國有銀行的改制上市取得重大進展,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點評了商業銀行改革前后的變化,表示改制后的商業銀行已經初具造血功能。劉明康同時透露,2006年銀監會將加強審慎監管,配合國家宏觀調控,“大力壓縮過剩生產能力”。
更有效的董事會 更透明的信息披露
銀行改革漸入佳境(小標題)
《中國經營報》:改革之后的國有商業銀行,是不是真正成為了市場經濟下的商業銀行?
劉明康:在國務院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領導小組領導下,銀監會積極參與了改革全過程,應當講,我們對這次改革的成功是比較有信心的。
在過去產權單一化和利益主體單一化情況下,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所有者和經營者混為一體,即使經營不好,但因為它同時是所有者,所以你根本無從問責。打個比方,家長給孩子兩毛錢去打醋,他打了醬油,這是孩子的錯,但如果給了兩毛零花錢,他買啥吃都無法問責,因為本來就是零花錢。孩子用它干了什么,你都拿他沒辦法,因為給的就是零花錢。
現在銀行通過改革,引入國內外戰略投資者,上市之后還有公眾投資人,使過去產權單一化和利益主體單一化問題得到了有效地解決。當然還沒有根本解決。另外,在股份制改革之后,所有者缺位和越位的問題有了很大的改善。
《中國經營報》:過去銀行承擔了很多行政職能,改制后的銀行是否依然要承擔這些職能?
劉明康:改制后的銀行不存在這個問題。政府早就把“入口關”放開了,至于“出口關”,比如銀行的破產問題等,政府還承擔著一些相應的成本,但我相信,到2007年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中國經營報》:改制前后,這些銀行究竟有哪些變化呢?
劉明康:根據我們的調研,改制以后的銀行在三個方面發生了初步但很深刻的變化。
首先是董事會發生了變化,真正發揮了作用。過去的董事會是個擺設,一年也未必開一次會。現在董事會下設了風險管理、審計、人事薪酬、關聯交易四個委員會。把董事會代表所有者的載體做實,這是一個最大也最重要的變化。他們每兩個月到一個季度,一定要開一次很深入的會。同時我們規定審計委員會的領導一定都是獨立董事,是國際專家。特別是戰略投資者引進后,他們的獨立董事,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這些獨立董事和股權董事在發表意見的時候非常專業,而且不輕易盲從。過去經常講“董事會一致通過”,現在很少出現所謂的一致通過了,常常有反對票,也有棄權票。并且反對和棄權的人都會全面表達自己的意見或進行質詢。以后你可以去專訪一下戰略投資人的獨立董事。他們都是全世界一流的,在銀行里起了很多作用。而且在對小股東利益的保護方面,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改制后的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管層形成了獨立發揮作用、相互制衡的一個結構。行長們不約而同地表示,這是他們體會到的最大的變化,跟過去完全不一樣。
第二個大的變化是,銀行經營從追求規模到講求效益,第一次開始使用了風險資本的概念,用風險資本來配置銀行資金資源和信貸資源;第一次使用了全面科學的信貸成本的概念,就是說貸一筆款不只有存款成本,還有資金成本和信貸成本。信貸成本是哪來的,你要占用我的資本金,占用我的風險撥備,這是過去沒有的。建行已經全面使用了經濟增加值(EVA)的概念,來進行整個銀行的績效考核。中國銀行使用了風險抵扣后的股本回報率(RAROC)的概念。用這個方法來衡量銀行各個單位發展的質量,充分體現和落實了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在銀行業的體現。如果說2005年銀行業有一個亮點的話,這就是最大的亮點。
我們過去是用存款增長率、貸款增長率、市場占有率的增長來衡量,是一種粗放型的經營考核指標,不是科學發展觀。因為銀行很可能存款上去了,貸款上去了,市場占有率上去了,但風險可能也上去了。所以更要學會管理風險.
第三個變化是,銀行業從兩本帳到一本帳,改革以后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設大大加強。很多人都不知道,在2002年以前,我們的銀行業都是兩本帳。但改制以后的銀行全部做到了一本帳,信息披露質量大大提高,因為它要滿足上市銀行的要求。現在數字一出來,馬上就向社會公布,內外一本帳,一模一樣。
商業銀行初具造血功能 創新不要試蠢(小標題)
《中國經營報》:那么商業銀行的造血機制究竟應該如何培養?
劉明康:金融作為經濟的核心,還要國家不斷反哺,不斷地去扶持、輸血,如何能保證經濟的安全和穩定?所以銀行一定要有自身的造血機制,即銀行可以自己補充資本金,滿足業務發展需要。我們銀行業有一個基本標準,即資產回報率(ROA)在1.2%以上,資本回報率(ROE)在15%以上,嚴格分類的不良貸款在5%以下,撥備覆蓋率在100%以上,中國的銀行業就是奔這四組數據去的。改制后,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都在5%以下,撥備覆蓋率在60%到80%之間,離100%不遠。資產回報率在0.7%到0.8%左右,離目標還有些距離,但我相信,再過個三五年應該能夠做到。資本回報率已經達到12%到14%,15%指日可待。所以,現在我們的銀行已經具備了造血能力,但如果希望有較強的造血能力,還需要按著一定的標準繼續努力。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些,再加上這組數據的實現,相信我們的銀行一定是全世界公認的具有很強造血能力的現代商業銀行。完全能夠消化和應對各種風險,不需要政府不斷幫助。
《中國經營報》:對于商業銀行關于“創新應該允許試錯”的呼聲,作為監管者,你怎么看?
劉明康:銀行本身就是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銀行業本身就是風險行業,其存在就是為了承擔一定風險,通過為家庭和企業融資,銀行承擔風險,獲取利潤,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創新當中我們是允許試錯的。
但應該注意兩點。我們的銀行業是吸收了大量公眾存款、負債率很高的特殊行業,所以創新首先應該盡量避免犯你無法承受的錯。因為錯誤都是有代價的。不能簡單講銀行允許承擔風險,但不能犯你無法承擔的錯,德隆就犯了它不能承擔的錯,所以遭致了滅頂之災。第二是不能犯同樣的錯,重復犯錯,那不叫試錯,而是“試蠢”。
審慎監管仍是主線
2006年將大力壓縮過剩生產能力(小標題)
《中國經營報》:銀監會的審慎監管措施在國家宏觀調控過程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2006年銀監會將如何利用這一手段?
劉明康:自2005年以來,銀監會通過市場化的審慎監管措施,不期而遇地對中央的宏觀調控做出了科學有效的貢獻。雖然銀行審慎監管制度不是為宏觀調控而專門設計的,但其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對于那些銀行體系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體更是如此。這一制度可很好地配合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如本輪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是控制信貸,而商業銀行實施資本充足率約束也必須降低貸款增長速度,二者目標一致,相互促進。而2006年按科學發展觀將大力壓縮過剩生產能力,將更需如此。
1994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規模一直保持著快速擴張態勢, 2004年,我們適時出臺了多項審慎監管政策,有力地配合了國家宏觀調控的實施,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增幅明顯下降。實踐證明,審慎監管制度可以在控制信貸過快增長中發揮較大作用。
同時,審慎監管調控信貸必須關注金融業結構調整。一方面需要將新的風險納入監管范圍,避免出現在信用風險下降的同時,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不斷上升的局面,防止不同性質的風險以及國際金融市場風險向國內擴散。另一方面,要避免監管真空,防止再出現中東歐國家商業銀行通過其他金融機構發放貸款規避監管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