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國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認識(06-1-27)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7日 11:43 審計署網站 | |||||||||
最近在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十一五期間經濟發展的目標,其中重點提到了“當前,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全球性的科技革命,這給各國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也帶來了嚴峻挑戰。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必須把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十一五”時期的戰略重點,努力取得突破性進展,使經濟增長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質、高效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注重質量效益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筆者認為,"十一五"規劃是一個黨中央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下力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規劃。透過"十一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主要目標和新思路,如首次用人均GDP目標代替總量目標、高度強調自主創新能力以及提出資源節約的增長方式等,我看到了新一屆中央政府對未來幾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創新發展模式的態度和決心,其中有幾個關鍵詞,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盡管我國早在“九五”計劃中就明確提出要使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總體看,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仍然表現出比較粗放的特征。這種增長方式的特征是,依靠擴大建設規模,大量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來實現經濟增長。這種增長方式雖然帶來了較高的速度,但它產生的問題日益突出。我國重要資源的產出效率不僅大大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我國GDP約占世界的4%,但資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為7.4%、原煤為31%、鋼鐵為27%、氧化鋁為25%、水泥為40%;我國用水總量與美國相當,但GDP僅為美國的1/8;消耗每噸標準煤實現的GDP,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從近年來部分地區頻繁發生的“電荒”、“油荒”中,人們已經強烈地感受到,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老路已經走到了盡頭。可以這樣總結說,一、不轉變增長方式,資源將難以支撐。我國人口眾多而資源短缺的制約越來越突出,不允許我們繼續走粗放增長的路子。否則,經濟運行就不可能進入良性循環;二、不轉變增長方式,環境將難以承受。生態環境的破壞必然帶來自然災害增多,導致社會財富的減少,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影響人的全面發展;三、不轉變增長方式,國際競爭力將難以提升。進入新世紀,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不提高產業和產品的技術含量,我國就面臨著被發達國家越拉越遠的可能。 筆者認為制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經濟管理體制上的障礙。從改革開放20多年的歷程可以看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管理體制的轉變往往是呈正相關的。在計劃經濟的年代,由于缺乏市場約束,表現出典型的短缺經濟,生產什么都有人要,經濟增長方式必然是粗放的。一個舊體制的完全退出和一個新體制的全面建立與完善,是一個很長的過程。 二、歷史發展階段的原因。目前經濟增長方式之所以比較粗放,也有其歷史發展階段的必然性。解放前,我國百年積弱,貧窮落后。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解決有無、追求總量的增長,是最緊迫、最現實的任務。即使是發展到今天這個水平,我國的基礎設施仍然相對落后;解決住房、交通等基本需求的任務仍很繁重;況且,我國農村還有2610萬絕對貧困人口,城市需要政府給予最低生活補貼的人口也高達2200萬;解決城鄉龐大的勞動力就業更是一個長期的突出問題;而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方面占優勢的格局還將長期存在。因此,保持一個相對較高的發展速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三、思想觀念上的束縛。對節約資源的重要性緊迫性缺乏足夠的認識。特別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用一點就會少一點。可我們現今仍然缺乏這種危機感和長遠的戰略性考慮。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在于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為了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在宏觀層次上要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在微觀層次上要提高企業的投入產出比。而更為重要的是,要大幅度地提高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經濟增長方式轉型本質上要求提高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使經濟的快速增長建立在科技不斷進步的基礎上。世界上成功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國家,都普遍重視和加大科技的投入,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科技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而我國的情況恰好相反,我國主要行業的核心技術基本依賴進口,這種狀況不改變,自主創新能力得不到增強,勢必會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的發展。 而這也正是筆者要談的對第二個問題,就是對自主創新的認識。 最近,自主創新日益成為國家領導人的強音.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都強調,要把提高自主創新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貫徹落實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并承諾將從財稅金融等方面予以支持,使自主創新成為國家經濟的新的支點。為什么自主創新成為新的國家戰略,為什么中國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我國目前正處于從農業化向工業化轉變的階段。但是中國的資源特別稀缺,大多數人均資源只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3到1/5.因此我國目前的資源是需要進口的。 二、中國經濟為典型的粗放增長,單位GDP的資源消耗遠遠高于國際水平,更高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如果再考慮到人民幣有可能繼續升值,從而進一步消弱中國制造的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則中國企業和中國經濟實際已經進入危險之境。 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但由于缺乏核心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我國仍主要靠廉價勞動力、資源消耗、土地占用和優惠政策贏得競爭優勢,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仍處于低端位置。目前,在世界制造業中,中國位居第四,然而,有關數據顯示,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在世界49個主要國家中僅居于第28位。由于基礎專利和必要專利均不在掌控之中,我國就必須花大量資金去購買企業生產所必需的技術,據統計,我國幾乎全部的光纖制造裝備,集成電路制造裝備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裝備的80%,數控機床的70%,醫療設備的95%依賴進口。 顯然,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加上粗放式的增長方式,成為轉型中的中國必須突破的一個關口。只有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我國社會經濟才有可能繼續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 令人可喜的是,我看到我國的一些企業已對自主創新做出了回應,并涌現出一批優秀企業。比如,海信最近打造出中國電視機中的第一款"芯",從而結束了對國外產品的依賴,可以較好的抗衡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不利影響。因為芯片是彩電的“心臟”——它決定著彩電的功能、性能。沒有自己的芯片,就失去了決定產品“命運”的權力,這也是造成中國彩電業缺乏差異化的根本原因。7月2日,海信集團用自行研發的數字電視處理芯片——信芯生產的信芯彩電在海信電器青島、遼寧、貴陽、淄博和臨沂五大彩電生產基地同時正式下線,并開始推向市場。這標志著年產7300萬臺的中國彩電全部依賴外國芯片的歷史就此結束。 還有華為和中興通訊等擁有自主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其附加值和利潤率都要比中國其它一般企業高出許多,也是值得中國大多數企業學習的。此外,神舟六號發射成功,更是為中國自主創新豎起了一面旗幟。 自主創新,光有激情不行,它并不僅僅是政治口號和沖動概念,而應該是面對真實國情寫照的深刻檢討、痛定思痛后的民族復興選擇。首先,國家要站在開明立場上,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國情,努力讓國民“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地認同自主創新的可持續發展作用和意義,最大限度聚集民心民智,調動全社會自主創新的參與動力。 其次,加快政治體制改革,制定完全可行的保障自主創新的法律法規和激勵政策。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必須考慮企業普遍的生存困境,這種困境就是缺乏自主創新的成本優勢,所以,國家怎樣注入大規模的自主創新成本就大有文章可做。 自主創新固然是未來民族復興的首要選擇,但是,對原有技術和外來技術的翻新和更新同樣重要,因為,技術翻新和更新是節約資源和成本的跳躍式創新。所以,自主創新、技術翻新和技術更新在未來的發展中一樣都不能少。所以只有全面的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中國經濟發展才有可能百尺竿頭,再進一步。 但我堅信,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全國上下同心同德、踏實工作,努力奮斗,一定能夠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作者:審計署駐沈陽特派員辦事處張靜)
。ū疚膬热輧H為作者觀點,不代表審計署的觀點,轉載時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