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民企瞄準顛覆性核心技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4日 02:06 第一財經日報 | |||||||||
彌補裝備制造業軟肋民企還需政府強援 政府在扶持民營企業的自主創新方面,可考慮“井田”式策略,對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采取“劃條切塊”的辦法,如出臺專項的技術創新退稅政策、技術創新資金援助政策、技術創新貼息貸款政策
本報記者 沈柬貝 發自上海 1月19日,“兩會”政協第十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近了尾聲,上海市工商聯執委林凱文獲知自己《關于提升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案》被正式立案。 “我的提案總是跟自己的企業有關。如今以泵為例的中國傳統裝備制造技術已經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刻,自主創新概念的提出是恰到好處,也確實是民營企業該興奮出力的時候了!绷謩P文是上海凱泉泵業集團(下稱“凱泉”)董事長,其在會后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這樣表示。 事實上,早在1月9日全國科技大會上,部署實施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著重提到了5個戰略重點,裝備制造業位列其中,提出“開發一批重大成套裝備、高技術裝備,盡快改變我國在這方面缺乏核心技術、關鍵成套裝備基本依靠進口的局面”。 核心技術缺失 “自主創新”技術被林凱文稱為“顛覆性的核心技術”,此說法在本次“兩會”上被林凱文頻繁使用。 《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下稱“十一五”規劃)中重點指出,上海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創新體系和創新環境有待完善,制造業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更加迫切。 “國內裝備技術基本上依賴進口,國外往往又有封鎖的保護措施,許多先進技術也根本進不了中國,因此裝備制造業其實已經到了危險的臨界點!绷謩P文的心情格外沉重。 近年,我國投資總額占GDP的40%以上,其中設備投資占投資總額的40%,進口設備又占設備投資的2/3以上,相當于進口裝備接近占GDP的10%。 國家發改委體改所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高梁曾有過統計,我國100%的光纖制造裝備,80%以上的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和石油化工裝備,70%的轎車制造、紡織機械設備依靠進口。 對此,以泵業為主業的凱泉,把主要精力放在掌握核心技術上。林凱文稱自己前一天就向“兩會”會務組請假,去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探討2006年凱泉即要上馬的核電用泵。 據林凱文透露,每年中國進口的高端泵產品至少在人民幣50億~70億元,而其高端產品的核心技術又多被外資企業、合資企業擁有。大量進口裝備養肥外資企業的同時,必然地也削弱了本國的裝備工業。 其舉例說,2005年4月全球最大的機械設備制造商美國卡特彼勒公司收購了山東工程機械有限公司40%的股份,將其納入卡特彼勒的中國體系,之后又把目光轉向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占據中國裝載機市場份額第一的廈門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業內的一個共識是,一旦卡特彼勒公司競購廈工集團成功,它在我國裝載機市場的壟斷地位必將形成,我國裝載機市場上的自主品牌將消失,自主創新能力也將削弱。 原江蘇理工大學教授關醒凡還表示,類似于核電用泵都是技術裝備與資質要求非常高的項目,目前在中國只有德國KSB公司與沈陽、大連幾處!懊駹I企業3~5年內進入這領域可能性不大,如果凱泉已經開始投入研發準備,從核電邊緣產品做起,這種前瞻性是很值得肯定的! 民企不想“螺螄殼里做道場” 本次上!皟蓵保陧n正市長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大任務就是“兩個優先發展”。 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也被提到很高的位置來強調。報告指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中心環節,是“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依托大產業、大項目和大基地建設,運用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提升制造業水平”。 “十一五”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重點,首先是超大型裝備,形成核電、水電等大型電力設備、超大型裝備及零部件的尖端加工能力。 林凱文表示,民營制造業企業也應將未來發展戰略與國家產業政策緊密掛鉤。無論是5000萬元核電用泵與脫硫泵項目的研發投入,還是2000多萬元的水力模型研究,林凱文未來的規劃就是必須讓自主創新能力與發展循環經濟產業兩條腿并行。 對此,另一家民營制造業企業——上海中發電氣集團董事長陳鄧華也表示,只要跟隨當前“十一五”的腳步,未來幾年輸配電產業的前景廣闊,還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這幾年,中發正借著“十五”期間電源及電網加強建設政策東風而迅速發展。 “如今1200多億元的外資在中國投資電力,其中70%的利潤都給國外企業占有了,民營企業處于明顯弱勢。由于國家投資政策的影響,電力緊缺引發投資高潮向電源傾斜,中發這些民營投資電站設備行業最近三年大幅增長應該沒有問題。” 為此,林凱文呼吁政府,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承擔符合國家戰略發展方向的具有公用、核心、顛覆性的自主技術創新項目,采用“項目導向”的方式,由政府指定相關單位牽頭,并成立專家委員會,對項目的立項、評估、政策援助、資金扶持、研發進度等,進行統籌和管理。 “民營企業一直是在螺螄殼里做道場,夾縫里求生存,它不創新就無法生存。”林凱文指出。比如華為、尚德太陽能等公司,后者擁有13項晶體硅太陽電池、組件以及光伏發電國際專利,屬于新能源概念,所以新近在納斯達克上市廣受追捧。 上海高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幸偕也有同感。他指出,中小科技企業熟悉市場規律,懂得控制成本,追求規模效應和注重成果轉化。“民營企業是最有可能在最短時間能盡可能快地將自主創新的科技成果轉化為有市場需求的技術和產品的! 政府應采用“井田”策略 在這次“兩會”的提案中,林凱文建議政府在扶持民營企業的自主創新方面,可考慮“井田”式策略,“就是說,對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采取‘劃條切塊’的辦法,如出臺專項的技術創新退稅政策、技術創新資金援助政策、技術創新貼息貸款政策等。” “畢竟小孩太小,不如大孩子懂事!绷謩P文解釋民營企業需要政府的財政支持。 “政府或許可以成立一個公共的研發平臺,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平臺!绷謩P文提出。對自己的這個概念他解釋為兩個方面的平臺,一是硬平臺。如中小企業公用的理化計量中心、產品實驗中心、專業技術測試中心等等!耙驗檫@些中心因技術含量高,儀器精密,而且設備價格昂貴,一般中小企業無力單獨建造,且使用的頻率也有限,對中小企業來說很不經濟!睋Q句話說,硬平臺就是由政府提供,符合國家和地方政府產業戰略發展方向和強化優勢產業的要求,為中小企業提供專業服務的公共產品。 林凱文介紹,另一個平臺就是提供科技創新項目咨詢、申報、信息服務網絡等,推動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建設。最終實現由政府技術創新平臺的推動,進而打造眾多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形成上海市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整體優勢。 其實,相同概念的研究院在韓國也存在了。據華東政法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汪康懋教授介紹,為了從事對產業與行業有重大影響的技術與產品的開發,韓國政府出面委托專業的中間設計研究院,由該院向主導產業或者行業的大型企業集團(財閥)預收技術開發費(或稱做風險投資基金),由研究設計院一家去購買國外的專利或理論研究成果做成示范樣本,再分散到幾百家小公司作專業模塊設計,然后由這些大公司將模塊與原始設計買來,進行相關產品化的二次設計,做成有強大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打大公司品牌的產品。這樣既發展了基礎研發企業,又提高了大公司品牌的含金量,而且支付別人的專利費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