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實地調研四省市平價醫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3日 00:22 中國經濟周刊 | |||||||||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黃樂楨 張俊才 張偉 ★特約記者 阮加文 ★實習記者 談佳隆/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報道
不經意間,衛生部成了2006新年伊始的“春風”使者,“平價醫院”如一陣溫暖的小旋風,幾乎瞬間便刮過大江南北。 飽嘗醫療難、醫療貴的普通百姓,在2006年春天到來之際,開始步入平價醫院大門。 這股平價旋風起源于1月7日,當天舉行的2006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衛生部部長高強“語出驚人”:“各地市都應選擇部分公立綜合醫院,作為轉換運行機制的試點,建立平價醫院或平價病房,主要為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城市下崗職工、失業人員、低保人員、進城務工人員及老人、兒童服務。” 時隔3天,1月10日,在衛生部首次“定時定點”新聞發布會上,衛生部辦公廳副主任毛群安再次闡述,平價病房對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有重要作用,并稱,公立醫院就應該是平價醫院,而當前的平價醫院才是真正的公立醫院。 一時間,衛生部的平價醫院號召之聲,迎來如潮好評,并旋即在全國上下得到響應,平價醫院成了醫療改革的最新熱門話題。 此時,醫療領域表現出了別樣的景象:1月8日,浙江省首家平價醫院—中興醫院開業;1月12日,長沙市第六醫院分院率先在全省公立醫院開設平價病房…… “可以用雨后春筍來形容,凡是與‘平價’有關的都出來了。”1月12日,衛生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員對《中國經濟周刊》笑談,“關于平價醫院目前更多還停留在概念化和表象性階段,而關于平價醫院的研究目前國內幾乎還是一片空白,剛剛成立的這些平價醫院,在運行中將會出現什么樣的實際難題誰也無法預料。” 與這位研究人員的理性擔憂不同的是,網絡上的網友評論更多是對評價醫院的質疑:會不會是形象工程或政績工程?平價是否意味著醫療的低水平?醫院會甘心因平價而減少收入和降低醫生收入嗎?如果沒有政府在投資和政策上的配套措施,平價會長久嗎…… 衛生部的號召、百姓的質疑,還有各地平價醫院的試點,面對如此紛擾景象,《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兵分四路,選擇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展開了“平價醫院”的實地調查。 北京:將公立、平價進行到底 北京,應該是全國最早設立公立平價醫院的省市地區之一。 早在衛生部部長高強首次亮出平價醫院這一概念之前,北京的首家實質上的公立平價醫院—上地醫院就悄然正式掛牌營業。不過,上地醫院最初并沒有稱為“平價醫院”,而是自稱“惠民醫院”。 一個月前,這家位于京城北五環以北、地處北京海淀區高科技園區—上地的醫院,開業之初打出了“惠民”、“廉價”的招牌,但當時并沒有引起多大關注。 但自從1月7日高強部長講話之后,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一時間,鼓勵、贊揚、質疑、試探、審視,紛紜而至。 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上地醫院由北京市海淀醫院、北京市海淀區婦幼保健院(下稱海淀婦幼)共同出資組建,開設便捷、廉價的服務項目,是一所非營利性綜合醫院,有人稱它為真正意義上的公立、平價醫院。 作為北京第一家自發成立的平價醫院,公眾對其給予了空前關注,而關注焦點是:它將采取何種運營模式? 1月13日,《中國經濟周刊》采訪了上地醫院院長王玲:“醫院實施收支兩條線,采取政府撥款、收入上交、慈善組織補償等運營方式。”而對于上地醫院能否解決低收入人群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王玲稱“老百姓心中有桿秤”。 此后,《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又連續幾天“私訪”上地醫院。 服務態度優于服務水平 北京北五環以北,海淀區上地信息產業基地樹村西街的南口,就是上地醫院。醫院門前是一條不寬的馬路,馬路對面是一排破舊的平房,有小飯館、洗車鋪,鋪面上方照例是巨大而花花綠綠的寶麗布噴繪招牌,和所有的城鄉結合部一樣,僻靜中帶著雜亂。 1月14日,上午9點30分,一樓大廳里空空蕩蕩,只有五六個人在排隊掛號。為了親身體驗一把惠民醫院的服務,《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決定排隊掛號。 9點40分,記者開始排隊,醫院的兩個掛號窗口,只有一個開著,有5個人在排隊;9點46分,第一個人還沒有掛完號,記者的身后增加了兩個人;隊伍開始騷動,有人抱怨:“怎么回事?怎么這么慢?”前面的人說,掛號處的打印機壞了,打出的單子時好時壞。 9點50分,第一個人終于掛完了號。掛號處的工作人員著急地又試了幾次打印機,這時,機子已經徹底打不出字來。排隊的人建議她用手寫。 9點55分,一位工作人員從窗前走過,邊走邊向窗里的同事大聲發著牢騷:“XX藥,XX藥,又沒了,氣死我了!”掛號處的人無疑和她一樣著急,但態度尚可,可惜效率不高。 幾乎每個人掛號,工作人員都要問上幾遍,才能確定姓名。有一次,工作人員問了幾遍都無法確定,就干脆把電腦顯示器轉了過來,問:“是這個字嗎?” 有一位患者掏出了一張百元整鈔,掛號處的人把錢遞給坐在對面的同事,同事又轉交給后排收費窗口的同事,收費窗口的同事拿出驗鈔機驗了驗,然后又把錢傳遞過來。掛號處的人準備找零,又發現零錢不夠。于是,百元大鈔又原路返回,在收費窗口換作兩張50元的鈔票,又原路遞了過來。找零工作才得以順利開展。 王玲院長對《中國經濟周刊》說,醫院的系統軟件開通不久,正處于磨合期,所以容易出現故障,“和機器無關,機器都是新買的”。 等到《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掛號時,工作人員已經有些忙亂,只遞出一份病歷,便喊“下一位”。在記者的提醒下,她才反應過來。 10點01分,記者掛上了號。總共花費為:掛號費0.5元,普通號3元,病歷本0.5元,共計4元。 11點30分,據記者目測,大約有80多人掛了號。 平價進行時 上地醫院盡管地處偏僻,但仍有不少北京人遠道而來。《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上地醫院實地調查的某一天中,在不到3個小時的時間內,先后有4個人向記者詢問,“這是不是電視上說的惠民醫院?”得到肯定回答后,往往伴有一句感慨,“好難找呀”。 據了解,這4人中,路程最遠的是一對河南籍外來工夫婦,這對王姓夫婦一大早從北京市房山區出發,坐了近3個小時的公交車,到這里看病。 老王對上地醫院的價格非常滿意,“原來在房山看胃病,抓付中藥就得100多元,這里只花了38塊7,便宜”。至于醫生的水平如何,老王說:“不知道,藥還沒吃呢”。 王玲院長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說,目前上地醫院主要通過減少中間環節,來降低藥價。“我們所有的藥都降了10%的利潤。其中,藥品收入占總收入的30%,而大醫院的藥品收入占總收入的50-60%,甚至更高。” 據了解,藥廠也對上地醫院做出了特別承諾:藥款月結,供藥沒有問題。 此外,上地醫院還盡量控制患者細節上的開支。比如,一般醫院的婦產科是“打包服務”,產婦一進醫院,就要購買被褥、尿不濕、嬰兒盆等一系列附加服務用品。即使順產,一次分娩的價格最少也要2000-3000元;剖腹產則高達6000-7000元。但上地醫院鼓勵孕婦自備這些用品,因此,分娩的價格最低可以降到1000元。 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王效俊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平價主要靠醫生的開方標準。上地醫院的藥價和海淀醫院的藥價差不多,只比他們低5個百分點。 “關鍵是我們開方子的標準就低,我們本著實用治病的原則,給患者開一些能治病而且便宜的藥,檢查能不做就不做,因為我們的個人收入和藥費、檢查費沒有關系。但別的醫院,醫生的收入和方子有關系。” 平價能走多遠 家住中關村的劉大姐在報紙上看了關于上地醫院的報道后,便決定來這里拔牙,“今天拔牙花了40多,確實不貴”,王大姐捂著腮幫子說,“也就是過來看看小病,大病還要去大醫院看,這地方這么便宜,估計看大病不行”。 王玲院長表示,上地醫院的醫療水平取決于海淀區醫療資源的調配。“海淀區有18家三級醫院,調配各科專家支援絕對沒有問題。我們現在就是靠海淀醫院和海淀婦幼兩家30名骨干在支撐。”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醫生則對此表示擔憂。“短期內在政府的協調下,專家支援還可以,但長期肯定不行。我們請協和醫院的專家來講課,專家都不來,人家一個號200塊錢,一下午能掙多少錢?而我們能給專家多少錢?” 專家會不會支持,專家能支持多久,對于上地醫院來說,恐怕都是未知數。 至于有媒體質疑上地醫院醫療器械的質量問題,王玲院長對《中國經濟周刊》說,設備都是從海淀醫院和海淀婦幼“擠”出來的,都是新買的。而據《中國經濟周刊》觀察,掛號處和B超室的相關設備,看上去很明顯是“擠出來的”,看不出是“新買的”。 王效俊醫生認為,平價醫院能否生存下去,最關鍵是政府的支持力度到底有多大。“病人來了,不管有錢沒錢,不管錢多錢少,先治了,可以。但這筆虧空怎么辦?運行一年后,虧空能有多大?政府到底能補多少?政府能否很快補上?現在誰也說不清楚。” 再者,平價到底適合什么樣的人群?平價到底包括哪些花費?這些對于海淀區和上地醫院來說,恐怕也說不清楚。 《中國經濟周刊》發現,到上地醫院就診的除了外來務工人員,還有退休職工、私營企業主、上地的IT白領等等;從地域上看,北京各區縣的都有。“就診人員成分復雜,如果我們一視同仁,普遍實行低價,不太現實,對海淀其他的醫院也不公平。” 讓王效俊醫生困惑的還有績效工資的評定辦法,上地醫院實行收支兩條線,醫護人員的收入和處方金額脫鉤,由三部分組成:即基本工資、崗位工資和績效工資。每個人的收入根據工作成績靈活調配。 至于績效如何評定,王玲院長的解釋是根據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工作成效等因素評定。 王效俊則認為,院里的醫務人員都很關注績效的評定辦法,但目前還沒有明確規定。據了解,王效俊目前處在三個月的試用期階段,每月工資1200元。吸引他的是成就感,“耳鼻喉科就是在我手里做起來的”。 王效俊說,對于自己轉正后的收入,大部分醫生應該都有一個底線,因為“海淀醫院的普通大夫月收入是三四千,海淀婦幼要高一些,如果將來我們的收入差不多就沒問題。”如果低于這個底線,要么會造成人員流失,要么會出現醫生私下里開大處方賺錢,“救死扶傷是我們的天職,但也不能因為天職而餓死”。 一位業內人士直言:平價醫院能否存活,關鍵在于國家是否全額支持,否則,肯定倒閉,“平價醫院很可能又是一個秀。” 采訪臨近結束,一位孕婦在一樓的B超室門口坐著,稍微有些不安,B超室的門大開著,里面空無一人。這位孕婦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醫生去接急診了,半天還沒回來。 走在衛生部前面 不管平價醫院今天有哪些不足,明天能否繼續,海淀區確實在做一個解決百姓看病難問題的嘗試,衛生部確實又給了大家一個看上去很美的希望,部分老百姓也確實有了一次平價看病的初體驗。 據北京市海淀區公共服務委員會副主任于小千介紹,海淀區政府一直在考慮如何減小貧富差距、兼顧公平,惠民醫院的成立就是海淀區為實現公共服務的公平性和覆蓋性做出的重要決策。目前,僅依靠社會保障體系無法解決眾多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尚不夠寬,許多人一時難以進入。因此,建立像上地醫院這樣收費低廉的醫院非常必要。 于小千副主任表示,上地醫院是海淀區的第一家惠民醫院,屬于個體嘗試,政府將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目前海淀區公共服務委員會正在籌措資源,改建西站附近的羊坊店醫院,2006年底之前,這里將針對海淀南部的老市區平民,開診第二家惠民醫院;未來,還將在半山區的海淀北路一帶,再建一所惠民醫院,以滿足農村貧困人群基本看病、治病需求。 在剛剛落幕的北京兩會上,北京市衛生局局長金大鵬表示,北京的試點平價醫院首先應解決流動人口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醫療保障。目前北京市除已開診3周的上地醫院外,還沒有出現其他平價醫院。北京衛生局正在調研并著手制定北京市醫療機構設置布局規劃。 對此,金大鵬表示,非盈利性醫療機構要保證社會公眾的基本醫療需求,但僅靠政府投入難以支撐,還要吸引社會資本進入,但非盈利性醫療機構要維持運行公益性,需要政府統一的管理規范。 據上地醫院有關人士透露,衛生部在1月7日首次提出平價醫院概念之前,曾專門派人來調取了上地醫院的相關資料,“作為北京市經濟實力雄厚的一個區,海淀區有開辦平價惠民醫院的實力。我們走在了衛生部的前面。” 滬、粵、浙:民營醫院在“平價”中游走 事實上,除了北京的上地醫院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省市也走在了衛生部的“指示”前面,《中國經濟周刊》調查中了解到,其它地區也早已有不少“平價醫院”試點。 不過,對于經濟發達的滬、粵、浙三大地區而言,公立的平價醫院的缺位,民營醫院的“平價”崛起讓人或多或少感覺有點意外。 上海:“平價醫院”兩極分化 “上海市只有民營醫院有‘平價’,而且,300多家民營(醫院)中只有我們海江醫院1家是平價醫院。”1月16日,打出平價大旗的海江醫院辦公室主任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上海公立醫院中暫時還沒有平價醫院。” 為了驗證該說法,《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網絡上搜索“公立平價醫院”,均無法得到“試點”和“推廣”的平價醫院名稱。 “上海市公立醫院沒有對外稱‘平價’醫院;但是,從法理上講,公立(醫院)就是非贏利性公益醫院,也就是所謂的‘平價醫院’。”1月16日,上海市衛生局宣傳處相關負責人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 這位人士還補充說,“平價醫院”是新生事物,對于上海市醫院系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更是一個了解適應的過程。 “平價,對于看病的人的確具有很大的誘惑力,我們打出平價旗幟后,來就醫的人數明顯增多了。”海江醫院徐主任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平價對老百姓肯定是有益處的,‘讓利于民’,別人看一個病人賺1元,我們就賺2角,別人賺2角,我們就賺幾分,這叫‘薄利多銷’。” “平價,是一個新概念,事實上,很多打平價旗號的醫院并不平價;而且,據我們了解,很多平價醫院在操作過程中,嚴重違反相關規定。”聲稱非正式接受采訪的上海市衛生局一位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據此間媒體報道,申城一家民營醫院在媒體上大做廣告,稱“要創建上海首家平價眼科醫院”。記者以“長期佩戴隱形眼鏡,雙眼不適”為由,來到上海市古北路上的這家民營醫院。導醫小姐簡單詢問了“病情”,很快幫著掛完號。在被帶到診治醫生辦公室之前,一名護士不由分說把記者拉到大廳的一角做了視力檢查,也沒問“是否戴隱形眼鏡”“需不需要摘下來再測”之類。 在接下來的整個診治過程中,醫生絲毫沒有提及視力高低的情況。而在最后的付費清單上,卻有“視力檢查1次1元”這一項。從頭至尾,醫生沒有要求“患者”做視力檢查,而是積極推薦指定地方的眼鏡店。 1月15日,星期天,《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來到海江醫院,正在值班的施承中院長用“微利”概括了海江醫院一年的業績,“打出平價的招牌并不代表醫院會虧本;如果不出現意外,醫院在最高限價后,依舊有15%的利潤空間。” 這位海軍出身的秘尿科專家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說,“微利是醫院的必然趨勢,2005年12月20,我們醫院可以接納醫保患者,下一步,我們在堅持平價的同時,積極向社區推進服務,讓更多的人享受平價治療。” “藥房透明,藥價也透明,比全市公立醫院要便宜多了,所以,一打出平價大旗,看病的人明顯增多了,就連浦東、閔行的患者也來我們醫院就疹。”海江醫院的蔣醫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至于平價是什么?施承中院長對《中國經濟周刊》笑答:“這個概念其實很模糊,我所理解的平價,就是便宜。” “我們也有‘虧本’的時候,如有的病人出現并發癥感染,但是,醫療本身就存在風險,對于這種情況,我們會‘一包到底’,絕不食言。”施承中院長告訴記者:“單病種限價是從2005年8月嘗試推出的,一開始,我們對能不能堅持也心中沒有底。現在已經有100多名患者接受了單病種限價,總體上醫院也是贏利的。 隨著媒體對“平價醫院”的報道增多,地方政府也對平價醫院更為關注。1月14日,上海市政協討論會上,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左煥琛表示,“平價醫院”的立意很好,但是提法值得商榷,這會讓老百姓誤以為以前的醫院都是高價醫院;可以叫做“慈善醫院”、“平民醫院”之類,要有一些讓低收入者看得起病的地方。 廣州:“平價”不虧有術 1月16日,在廣東省衛生工作會議上,省政協副主席、省衛生廳廳長姚志彬表示,今年在全省探索設立慈善醫院、平價醫院、平價門診,為城鄉低保人群和低收入人群提供基本醫療服務。 作為廣東省的省會廣州將如何規劃自己的“平價醫院”?《中國經濟周刊》從廣東省衛生廳了解到,目前在廣州,像北京上地醫院一樣的公立平價醫院還較為罕見,但一些價格較為低廉的民營醫院,早在幾年前就在廣州等地區開始打出“平價醫院”的口號了。 1月14日,廣州氣溫逐漸回暖,《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走訪了位于廣州大道附近的協佳醫院,了解這家廣州市較早“平價醫院”的生存和經營之道。 據了解,協佳醫院2003年經過省衛生廳審批成立,并開始營業,性質為“董事會領導下院長負責制”的一家民營醫院。2004年,協佳醫院率先在廣州打出“平價醫院”口號,號稱自己是廣州第一家平價醫院,曾在業界引起一片嘩然,對此議論紛紛,但這一探索得到了廣東省衛生廳的好評。 廣東省衛生廳醫政處翟祖唐處長針對協佳醫院的發展情況表示:“民營醫院在醫療服務市場大有用武之地,希望協佳醫院越辦越好。” “在我們醫院看病的費用要比一般的公立醫院便宜30%-50%,這就是我們的平價特色。”張建軍直截了當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在藥品運作上,協佳醫院的作法與北京上地醫院基本一樣。 張建軍表示,其實他也從報紙上看到了衛生部的指示。高強部長說的平價醫院供應的對象是農民、下崗職工和老幼等弱勢群體。事實也如此,很多農民工就是因為在大醫院看不起病,才來他們醫院。 據院方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協佳醫院實行平價后,患者人數增加20%以上,周邊的居民和外來打工者,常見病、小病更愿意到協佳醫院就診。 協佳醫院是如何做到“平價”之后不虧損的呢?“民營醫院都是股東自己的錢,我們充分做好了成本控制,用最低的價格提供最好的服務。”張建軍說。 據了解,協佳醫院的營業收入,2004年比2003年翻一番,2005年比2004年增長50%,據此數據看,民營醫院擁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張建軍向記者表示,像協佳這樣的民營醫院,雖然是平價,但目前資金不是問題,除去建院時候的先期投入一兩千萬之外,投資方還正在不斷追加投入擴建,而且目前已經有外資希望入股。 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廣州較為知名的幾家民營“平價”醫院的規模都相對較小,平價民營醫院在全部醫療機構中所占比例也很低,因此,即使采用“平價”經營的方式,對大醫院也并未造成沖擊。 然而,面對大多數富足的廣州人而言,“便宜沒好貨”的“臆斷”在患者的心中比較普遍。在一家公立醫院采訪的過程中,一個病患也向記者表達了相似的觀點:“現在看病好貴,但小醫院不敢去,畢竟身體不是開玩笑的,來大醫院貴就貴點,屬于國家的,比較放心。” 張建軍也向記者表示:“對于平價,現在病患還是有疑慮,會不會價格降下來了,醫療質量也打折扣了。所以很多病患寧愿花大錢去看大醫院,圖安心。所以民營醫院還得靠大量廣告來樹立品牌。” 事實上,公立醫院的一些醫生在聽說廣州市的一些大醫院可能改成“平價醫院”后,都議論紛紛。有醫生就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他才不想去公立的平價醫院呢。一方面對于未來的待遇無法預期,醫療設施和水平不會好過公立醫院,還擔心可能會更辛苦,“這樣吃力不討好,調動不起積極性。” 廣州最久的民營長安醫院負責人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民營醫院很難和大醫院競爭,實施平價的都是民營醫院,價格是民營醫院的優勢,他們都是自主定價,自主經營,可以把價格定得比一般醫院低。 廣州新市醫院負責人則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在物美價廉的前提下,醫院實行平價對消費者來說是福音。他表示,作為民營醫院,他非常支持平價醫院。 杭州:平價的寂寞 1月8日,杭州首家平價醫院—中興醫院一經問世,便在缺乏改革動力而顯得死氣沉沉的浙江醫療界掀起一陣微瀾。該醫院向社會承諾,所有常規用藥低于省市級公立醫院藥價的10%—30%,所有普通門診掛號一律免費,所有診斷治療過程及收費全部公開。 據中興醫院院長韓益民介紹,經過測算,在三項承諾中,僅掛號費全免就將向患者讓利百萬元。 《中國經濟周刊》從該醫院了解到,杭州中興醫院設立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20多個科室,目前共有40多名醫生,其中10位是副主任醫師以上的專家,護士20余名;醫院一期工程大樓共8層,4千平方米左右,病床位20張左右。在規模上僅局限于小醫院的水平。 據悉,中興醫院籌建時間很短。去年10月份公開招聘職員時,醫院經營的不少事項還未完全談妥。醫院計劃聘用60多名職工,包括40多名醫生。但目前實際到崗的醫生是20多名。在這個醫院里,除了個別是從外地引進的人才外,絕大多數醫生都是杭州本地退休的老醫生。 中興醫院的院長解釋,因為老醫生有親和力,而且沒有收入上的壓力,這是民營醫院經營管理上的優勢。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發現,在中興醫院收費處旁的墻壁上,電子屏滾動顯示著這家醫院的藥價和省市級公立醫院藥價的比較。譬如,感冒藥泰諾,公立醫院一般是每盒10.5元,這里的價格是每盒7.5元;板藍根沖劑,公立醫院價格每盒2.45元左右,這里是每盒2.21元。 一些在這里看過病的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平價醫院看病,的確比其他地方便宜很多,看個腹瀉只要1.2元。但遺憾的是,因為是民營醫院,中興醫院并不接納醫保卡,讓許多乘興而來的患者深感遺憾。 價格低廉,作為民營醫院,它日后將如何運營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問題。對此,該院的韓院長表示,既然打出了平價醫院的口號,就是希望靠價格取勝,利用價格優勢維持運營。 然而,事與愿違。1月16日,《中國經濟周刊》看到,空蕩蕩的走廊里,診室的門都開著,沒有空調,穿著白大褂的醫生們坐在桌邊等著病人到來。用該院負責人的話說,“一上午只有10多個病人。” 平價醫院如何避免平價藥店覆轍? 就在社會各界熱火朝天地討論“平價醫院”的時候,有一個群體意外地沉默,即通常對新生事物愿意發表各種高見的學者專家們,對平價醫院沒有給予應有的討論熱情。 1月12日,北京大學醫學部衛生政策與管理系主任吳明在電話中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平價醫院了解并不是很多,我不好做評判,就中國而言,對它有研究的人很少。” 同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葛延風,這位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專家也向《中國經濟周刊》坦承,對平價醫院了解甚少,更不要說怎么運營了。 而對于衛生部為何在此時推出此項政策,眾專家一致表示不清楚,并稱此項課題他們沒有與衛生部有過接觸。 事實上,在衛生部的首次“定時定點”新聞發布會上,從毛群安的回答中或許能找出些許答案。他說,這種較低價格的醫療機構,公眾是非常歡迎的,是根據廣大群眾的要求,也根據了一些地方實際經驗而推出的。 他同時稱,一些研究人員對此持懷疑態度,也有專家提出,中國有這么龐大的公立醫院系統,何必再提平價醫院? 1月17日,浙江大學醫學院的李教授對《中國經濟周刊》分析說:在整個醫療體制改革舉步維艱的背景下,中國出現平價醫院,其象征意義要大于實際意義。如果平價醫院能夠像它的創建人最初預想的那樣茁壯成長,它就有可能成為公立醫院改革的一個方向—為公眾提供質優價廉的醫療服務,并且證明目前遏制公立醫院居高不下的醫療費用方面的確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間。 另外李教授還認為,民營醫院可以做成平價醫院,公立醫院同樣也能夠做到。關鍵是要看這家平價醫院的生命力和今后的發展態勢如何,這還需要耐心觀察。此時,來自浙江臺州的人大代表王向明對《中國經濟周刊》說:這幾天在省里參加“兩會”,也注意到了平價醫院談論的特別多,這對為“看病貴”而愁眉不展的老百姓來說肯定是件大好事。 但王向明表示擔憂,平價醫院要持續發展,還必須要有相應的制度安排和支持。在他看來,這次的平價醫院會不會像一年前搞的平價藥店一樣,一陣風似的刮過了也就刮過了,炒作的動靜很大,很多藥的價錢不久又慢慢地長了上去,患者并沒有得到太多的實惠。 而世界衛生組織宏觀經濟與健康體系顧問Hana Brixi博士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在中國,正在討論中的“平價醫院”可以暫時地幫助解決目前急迫的醫療問題,但這應該僅僅被視為實行全面綜合改革之前的應急機制。 Hana Brixi博士認為,在政府執行全面改革之前,將某些醫院轉化為“平價醫院”,可能是彌補目前醫療體系缺陷的切實有效的辦法。但是,平價醫院本身仍然不能解決為貧困者提供低價高效的可承受的醫療服務。 此外平價醫院會加重現有的問題,包括醫院扭曲的激勵體系和醫療服務的安全質量。因此,為了使得負面效應最小化,中國醫療政策制訂者非常需要加強針對“平價醫院”的財政、法律法規以及政府管理體系。 他進一步分析指出,按照國際經驗將醫療體系將醫院分成“平價醫院”和“高價醫院”并不十分成功。“平價醫院”總是面臨資金人才不足的困境,醫生缺乏能力和激勵,來提供好的醫療服務,結果導致貧困者無法得到良好的醫療服務,這個情況已經在印度得到證實,那里只有富人才能享受更先進的醫療設備和服務。 對此,Hana Brixi博士建議,在目前的情況下,需要醫療財政體系的改革,尤其是對公共財政系統進行改革,以保障醫療資源能夠到達貧困的鄉村地區。同時也需要更好的法制與治理體制,以激勵和推動醫療服務供應者提供城鎮鄉村所需要的高質量的服務。 此外,這項改革還需要財政支持計劃,比如足夠的基本醫療保險補貼和醫療費用資助,這樣才能使得貧困者有所保障。最好,要建立醫療服務成本核算體系,因為這個現有體系將醫生和醫院的收入與病患支出直接掛鉤,會導致前者只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 (資料)國外的平價醫院 從國外的經驗看,政府的錢應該投向基層醫療、慈善醫療,而不是大醫院,應該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應該鼓勵慈善機構來辦醫院,全球很多國家都有教會醫院,人們都知道教會醫院不收錢,見到無主病人都知道要送到那里去。 建立慈善醫院,可由民政部代表政府來投資,或宗教團體用一些香客或教友的捐款來建,還有純粹的民間善心人捐款建立,當然這三種投資可以相互滲透,他們構成主流的慈善醫院。 另外,市場可以進一步提高包括醫療衛生資源在內的資源配置的效率。比如政府加大對公共衛生的投入,甚至直接開辦非營利性質的醫院。上世紀90年代末,歐美和日本等國用于醫療保健的“公共支出”基本上都超過了GDP比重的5%;除美國外,公共支出占醫療保健總支出的比重均在80%左右。一些國家的政府還開辦了很多專為高風險低收入人群提供救助服務的醫院。同時,提高城鄉醫療保障覆蓋水平,將更多的人納入醫保范圍。 美國政府規定,任何醫院都應該爭取對弱勢人口提供免費或低收費服務,如果一家醫院對相當一部分弱勢人群提供了免費或低收費服務,那么這家醫院就是DSH(Disproportionate Share Hospital-DSH-Payment)醫院。在DSH醫院,低收入人口對醫院的利用率必須超過25%,這個指標是下面兩個指標之和:一個是MEDICAID(政府醫療救助)收入(不包括對DSH病人的政府補助)占醫院總收入的比重,另一個是醫院慈善性住院應收費額占醫院住院應收費額的比重。政府對這類醫院予以免稅及其他政策優惠與資助。 美國國家安全網醫院從上個世紀80年代組建,負責對低收入人口提供廉價的門診和住院服務,提供社區衛生服務、對突發衛生事件做出準備、負責進行醫學教育承擔教學醫院的任務。從1980年的5家公立醫院,發展為現在的100多家。他們把這些公立醫院稱為國家的安全網醫院,構建一個安全的社會環境。 英國是政府主導全民醫療事業,醫生和醫院的經費都是政府供應,大約需要5%左右的GDP產值來維持這一福利。而法國也是全民醫療保障,與英國不同的是法國是醫生獨立開業,醫生和醫院是從事商業的,因此法國實現同一目標就花費了11%的GDP,當然美國醫療事業占GDP的比重就更高一些達到13%。在這個巨大的差距背后,是英國由國家供應事業經費,取消了醫生趁人之危的機會,醫療事業在病人面前的強勢地位無法轉換成為“剩余索取權”,因此僅僅用了不到法美諸國一半的GDP產值,就實現了更全面的醫療保障。 在國外,公立醫院經費國家通過投入及保險方式予以保障,為國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也就是平價醫院。這樣做的理由不光在于,政府必須為國民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更在于,政府通過這種方式兌現了對于納稅人權利的保障與承諾。 (評論) 如果衛生投入不足的矛盾依然無法得到實質性解決的話,醫院到底應該如何在為老百姓提供廉價、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保障自身的正常運營以及健康發展呢?“平價醫院”的建立,希望是為了日后逐步加大醫療衛生投入作鋪墊,而不是醫院發展有困難就將包袱推給患者,而患者不堪忍受之后再將包袱卸給醫院的“歷史重演”。 ★文/何楠 平價醫院:讓利于民還是虛幻游戲? 在醫療支出普遍被老百姓視為“新三座大山”的時候,由衛生部傳出要建“平價醫院”的聲音,無疑很令人振奮。不過,在欣喜之余,也許我們有必要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平價醫院”的大規模出現,到底應該建立在什么樣的前提之下?也即在打造“平價醫院”的過程中要面對哪些困難? 所謂“平價醫院”,顯然是針對目前普遍存在的醫院高收費而言。既然有“平價”,自然也就有“高價”,但到底什么樣的收費標準算是“平價”,這個標準又應該由誰來定呢?醫院的“專業權力”,決定了患者根本不可能平等地享受到其他消費者所能享有的權利,因此醫院的“平價”與否,普通患者無法作出客觀真實的判斷。在患者紛紛對醫療收費叫苦不迭的時候,卻難有醫院承認自身存在高收費問題,比如在不久前的“哈爾濱天價醫療糾紛”中,醫院竟然也還是堅持認為自己是“少收了錢”的。因此,如果由醫院來“自我打分”的話,顯然并不公平。 既然醫院和患者都無法對“平價醫院”做出一種準確的評判,那么要想真正把建立“平價醫院”落到實處,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盡快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判標準來定義“平價醫院”。當然,僅僅依靠“下定義”是遠遠不夠的,要想讓“平價醫院”能夠真正“讓利于民”,就必須要保障醫院自身積極健康地發展。 在老百姓的眼里,公立醫院是非營利的,本身就不應該高收費;而公立醫院的日常運營卻是一個客觀存在的難題,其中根源就在于公共衛生投入的不足。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2%,但衛生投入卻不足全世界衛生投入的2%,而且分配極不均衡。由于衛生投入不足,又沒有及時建立起有利于醫院改革與發展的籌資機制,從而使醫院生存環境惡化,因此導致醫院的公益屬性與市場化生存方式發生嚴重分裂。在片面強調市場化的一邊倒局面下,越來越多的醫院開始名正言順的追逐利潤,從而導致了醫療費用的逐步攀升。 降低醫療費用是老百姓的實際需求,而滿足老百姓這一需求的前提是,要有足夠多的高質量有保障的醫院來為之提供醫療服務。在醫療投入明顯不足的前提下,為了醫院的發展,醫院開始獨立經營;當片面強調市場化所導致的醫療高收費日益飽受詬病之時,衛生部重新強調公立醫院的公益屬性,要求建立“平價醫院”。但是,如果衛生投入不足的矛盾依然無法得到實質性解決的話,醫院到底應該如何在為老百姓提供廉價、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保障自身的正常運營以及健康發展呢?因此,希望此次衛生部提出建立“平價醫院”,是為了日后逐步加大醫療衛生投入作鋪墊,而不是醫院發展有困難就將包袱推給患者,而患者不堪忍受之后再將包袱卸給醫院這樣一種“歷史重演”。 要想保障醫院的公益屬性,使之真正造福于民,首先就要醫好現在的“醫療體制病”;而要想讓“平價醫院”能夠大規模涌現,就必須要加大醫療衛生的政府投入。如果離開了這樣兩個前提,即使“平價醫院”真的能夠建立起來,它們到底又能堅持多久?最終的結局無外乎兩種:要么是“平價醫院”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片面性,乃至虛假性;要么是醫院由于無力支撐而最終關門大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