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任紹敏 發自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主持編寫的“2006年上海發展”系列藍皮書近日由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這套叢書從不同視角整理和總結了上海在“十五”末期的最新情況及相關數據,并對“十一五”期間上海的發展做了展望。
系列藍皮書分為《上海經濟發展藍皮書》、《上海社會發展藍皮書》、《上海文化發展藍皮書》和《上海資源環境藍皮書》。其主題分別為“城市轉型”、“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創意上海”和“節約型社會中的上海智慧”。
《上海經濟發展藍皮書》的主編陳維研究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根據藍皮書的計算模型,2005年上海人均GDP將達到7300美元,若增長10%,則增量為730美元,而全國人均GDP是1450美元,若增長10%,僅為145美元。因此,上海在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同時,將在全國率先進入全面的轉換期,城市功能將由集聚為主向集聚、輻射并舉轉變。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為動力的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將逐步取代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而居于主導地位。此外,由于資源和環境的約束,上海也將謀求更理性、更有效、更持久的資源節約型城市發展之路,繼續保持在全國的領先水平。
陳維稱,“十一五”期間,上海將呈現投資與消費雙推動的格局,固定資產投資難以高速增長,消費信貸規模進一步增長的空間也不大,而偏高的房價將削弱上海的競爭力。因此,只有經濟、社會和環境進一步聯動,依靠創新促進城市功能轉變。
藍皮書還提出,“十一五”期間,上海的經濟重心將向600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郊區拓展,在郊區形成有重點的立體式集聚,而不是像郊區城市化階段通常表現的那樣,在郊區形成“攤大餅式”的平面式集聚。
因此,上海的經濟社會發展將形成“核心—次核心”的關系,即中心城區與郊區若干新城的“點射狀網絡”布局形態,形成由“中心城—新城—中心鎮—集鎮”組成的多層次城鎮體系。值得提醒的是,由于新城區在性質上完全不同于開發區或工業區,因此它們不僅以制造業為重要依托,還必須輔之以相應的服務業。
《上海經濟發展藍皮書》稱,上海未來產業的空間布局不是簡單表現為服務業集中在中心城區、制造業散布于廣大郊區,而是一種按照中心城區與新城區的差異實行的產業空間布局。總體上說,這種布局將呈現為:中心城區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郊區、新城區則是制造業和服務業并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