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國資委主任詳解上海國資“十一五”規劃思路:產權多元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監管法制化
現在是改革攻堅階段,改到最后剩下的都是“骨頭”,需要勇氣去接受挑戰
下一步改革要看我們攻堅破難上有什么招數,否則我們很可能要出局,別人就會趕上
來。搞好國資改革不是為國資委,而是為了經濟的真正發展。如果在國資改革中趕不上這個趟,就會落后
2005年上海國企整合了總資產規模680億元,集中處理歷史債務達到56億元,吸收社會資本100多億元
如果大量的國資固化、凝固、封閉不動而造成坐失、耗失國資,那就是最大的損失反過來講,開著警察局就是抓小偷的,開著國資監管機構就是抓國資流失的,所以要注意這兩方面的關系,不要夸大其詞,要辯證地看問題
本報記者 袁飛 發自上海
2005年12月末的一天,早上9點。快言快語的凌寶亨用了1個小時回眸2005年上海國資“大勢”、勾畫“十一五”上海國企改革藍圖;10點整,他緊急趕赴市政府,與有關領導商討上海國有控股集團深化改革事宜;下午2點30分,他準時出現在“發揮國企主力軍作用,推動產業又快又好發展工作會議”現場,向300多位國資系統官員解讀“十一五”上海國企改革路線圖。
這就是上海市國資委主任凌寶亨普通的一天。“現在是改革攻堅階段,改到最后剩下的都是‘骨頭’,需要勇氣去接受挑戰。”凌寶亨言辭懇切。他還得帶領隊伍繼續一場國企改革攻堅戰。
上海作為國企重鎮,國有資產總額大、比重高,在諸多重要產業居于主導地位。截至2005年底,上海國有資產總量達到7300多億元,比2004年凈增400多億元。因此上海也一直被認為是國資重組、國企改革的“深水區”和“試驗田”,其一舉一動深受各界關注,其改革經驗也引起了國務院國資委的高度重視。
2005年10~11月,不到兩個月時間,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副主任李偉先后到上海總結國資改革經驗。而2005年國資改革成績單讓上海對2006年開局的“十一五”國資改革更加底氣十足。
2005年1~11月,上海國資委出資監管企業銷售收入4800多億元,增長率達11%。
年近50歲的凌寶亨在基層工作了20多年。現在的他又身處國資國企改革實踐中的一線。面對種種錯綜復雜的難題,凌寶亨始終體現出清醒的認識。
“造船”理論
《第一財經日報》:國務院國資委主要領導先后到上海調研國資改革,引起各界的高度關注,有種提法是上海國資改革形成一個模式,是否可能被中央采用并加以推廣,請您談談看法?
凌寶亨:能否將上海國資改革實踐歸納成模式,不好說。國資改革不應該只有一個模式,必須從實際出發。如果把所有實踐都總結為一個模式,在很多地方實際操作起來就很有困難。就是在上海,每個區、每個企業都不同,不能用一個模式來推廣。改革要分類分層,一司一策,要堅持集成集約,所以我們不提模式的說法。
當然,上海國資改革是有點經驗,我們有自己的優勢,有多年的具體實踐,但是現在中央企業改革步伐也很大,我們上海做了十幾年的國企老大,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還能保持下去嗎?
其實,下一步改革要看我們攻堅破難上有什么招數,否則我們很可能要出局,別人就會趕上來。搞好國資改革不是為國資委,而是為了經濟的真正發展。如果在國資改革中趕不上這個趟,就會落后。
為了促進發展,每個地方都要相互學習,至于上海國資的具體模式說不出來。比如說百聯和錦江重組時,有人指責我們在“造船”,而輕工集團改制時又說我們是在“拆船”,農工商集團改革時又說我們是“修船”、很容易。電科所改制時,又說我們是“賣船”,既然這樣,我們能不能再搞個“租船”模式呢,這個也可以啊。
《第一財經日報》:請介紹一下“十五”期間上海國企改革情況?
凌寶亨:截至2005年底,上海國有資產總量達到7300多億元,相對2004年凈增400多億元。1~11月,上海國資委出資監管企業銷售收入4800多億元,增長率達11%、利潤達194.48億元,同比增長7%,其中制造業銷售收入增長7.9%,雖然利潤有點滑坡,但11月當月利潤增長11%多。其他行業比如交通建設業、商貿流通業、投資業、科研院所都有好的表現,像商貿業銷售收入增長16.5%,利潤增長13.2%,投資業銷售收入增長19.98%,利潤增長7.8%。科研這一塊,銷售增長27%多,利潤增長更是高達112%,交通建設業銷售收入增長30.9%,利潤增長45.5%,成績都不錯。
上海市國資委出資監管單位,共出資1100多億元投資市政、房地產、土地儲備、光電子、職能裝備、化工等領域,像城投公司、建工集團投入3億~20億元參與市政工程建設,上海汽車工業集團投入5億美元正式收購韓國雙龍汽車48.92%股權、出資6500萬英鎊收購英國羅孚,華誼集團出資18.9億元參與燒堿、聚乙烯項目,此外,巴士公司、強生公司、申通公司、上海展覽公司入股世博集團支持世博承建工作。
同時,在四大產業基地投入200億元。電氣集團在臨港基地投入8.5億元,8月份,上實集團正式啟動崇明東灘6.3平方公里建設。在資本市場中,上海電氣集團登陸香港聯交所,通過公募和私募共籌集資金約90億港元,為上海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這一產業戰略拔得頭籌;而剛剛開港的洋山深水港,其良好的贏利前景讓國際港務集團“興奮不已”,在各大外資巨頭齊頭并進之時,也不甘人后、通過私募籌集55億元收購一期工程。在高科技領域中,廣電集團注入24億元進行多元化改革,發展TFT項目。
而最近新組建的上海外經集團在多元改制的基礎上,由上實、久事、電氣、城建、大盛5家股東增資4.5億元進行擴股,注冊資本增至7億元,大大增強了“走出去”戰略的執行力;當然我們在重組國企時是不會忘記困難行業的,像儀電集團吸納有色集團,引進中鋁集團這個戰略合作伙伴,為下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對上海的母親工業紡織業同樣予以“關注“,紡織控股集團“放小”啟動,6家紡織控股下屬企業下放至長寧、嘉定、崇明等區縣,下放的6家企業,涉及資產總額30億元,職工1萬多人。
截至目前掌握的數據,2005年上海國企整合了總資產規模680億元,集中處理歷史債務達到56億元,吸收社會資本100多億元。
助推國資整合
《第一財經日報》:上海國資委具體做了哪些工作呢?
凌寶亨:首先是國資系統大力支持世博會建設,搬遷了幾十戶企業;由上海幾大國有投資公司入股上海市農村商業銀行,支持地方商業銀行的重組;在社會事業領域,組建申康衛生發展中心,支持醫療衛生管理體制改革,組建質量檢驗技術研究院,推進上海質量檢測資源整合。此外,支持世紀出版集團多元化改制,支持文化體制改革。
第二,我們在推進大企業改制同時全力推進中小企業改制,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本市國有中小企業改制重組的指導意見(試行)》,并且對電氣集團、地產集團、交運集團等三家公司簽訂了下放審批權責任書,抓大放小,把責任下沉。當然這些都是在比較規范、有一整套管理制度措施下進行的。
第三,上海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過半,72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中,28戶已經順利完成股改,12戶進入股改程序,戶數達55%。
現在還有待股改的有30家,2家被股民和基金否定了,我們覺得是沒有道理的,證監會也覺得沒有道理,不過這沒有什么大驚小怪的,慢慢來。
上海國有控股公司在股改中大膽探索,有很多領域在全國來說屬于創新之舉,比如東方明珠采用兩步對價制,率先突破了募集法人股股改的難題;上海海立和上海永久率先突破了B股股改的難題,同時在ST股改中也在滬市中開創先河。此外,還要提到的是上海氯堿投入3億多元現金實行一攬子支付方案,解決了大股東占用資金的問題,這也是一個突破。另外,像錦江集團股權比較分散,而把它的股權集中起來為下一步改革創造條件。這些也為企業再融資打開通道。
第四,產權交易市場發展健康。2005年1~11月份,上海產權交易所見證了產權交易3000多宗,成交金額達3600多億元,其中上海市國企交易1715宗,成交額839億元,競價率20%,增值率15%,掛牌率高達98.7%,而2004年70%交易是協議轉讓。
第五,科教興市項目這一塊,總體來說進展良好。科教興市項目中,國資系統占到13.5個,但仍需要繼續加大投資力度,注重效益管理機制,大力發展有品牌、有技術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出臺科技創新獎勵辦法,首批選擇10個重點項目,同時注重成果轉化,否則技術拿在手中也沒有用;在國資系統實行科技人才“萬千百十”戰略,要在國有企業中涌現一大批將才、帥才,要有5萬科技人才隊伍,1000位行業領軍人才,100個研發團隊,10個海內外頂尖的學術帶頭人;要實行市場化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此外,專項資金調配到位,其中36%項目組織實施產業化階段,8項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階段性成果,申請各項專利70余件。
第六,國資系統實施三大管理戰略,預算企業管理初見成效,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6家企業實行董事會制度建設試點,分五批派出了30多位專職監事會主席,9家企業實行總法律顧問制,這些都是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大方向。
第七,國資監管制度和機構進一步健全,按照出資人職責要求,出臺監管規則20多項,同時區縣國資監管機構全部建立。
第八,穩定工作基本受控,現在社會的三大難題——動遷、農民失地、國企轉制,在上海世博動遷涉及到37家國有企業,我們都率先把土地補償金全部解決,還有就是2006年開始的三年環保行動計劃涉及到國有企業96戶企業,89戶已經搬遷,貢獻不小啊!
“十一五”創新國資監管方式
《第一財經日報》:請你談談“十一五”上海國資改革的基本思路?
凌寶亨:系統編制國有企業“十一五”發展專項規劃還是第一次,從上到下非常重視,成立了起草小組,主要領導掛帥,專項規劃包括一個總規劃、五個專項調研成果,若干個企業集團發展戰略。
作為上海“十一五”規劃64個子項目之一的上海國資“十一五”改革戰略,具體包括49家出資監管企業制定的“十一五”戰略規劃。目前,12家集團企業已經或正在通過專家論證,20家編制了資金預算表。
“十一五”上海國資改革總體思路是:國資調整有進有退,監管分類分層、發展集成集約、改革一司一策,著力推進產權多元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監管法制化“四化進程”,重點實施大集團戰略、科技創新戰略、走出去戰略、人才戰略和功能優化戰略“五大戰略”,充分發揮國有資本的主導、支撐、示范、帶動和保障“五大作用”。
這五年的目標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提高國資的積聚度,體現國資主力,推動國資向大產業、大項目、大園區集中;其次,深化控股公司改革,以產權多元化、資產證券化為抓手,提高國資流動性,帶動產業升級。同時,要完善激勵機制,激活國企動力,落實科教興市戰略,進一步完善產權代表約束機制。當然,還要創新國資監管方式,強化制度監管和社會監督。
國有資本要集成集約
《第一財經日報》: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年,請問上海國資改革在新的一年有什么計劃?
凌寶亨:現在市場化競爭日趨白熱化,改革進行到現在,剩下的都是“骨頭”,需要勇氣去接受挑戰,同時還面臨科學發展觀對企業提出的更高要求。
現在上海的產業政策是發展優勢產業,穩定均勢產業,淘汰劣勢產業,所以說新的一年,需要各方合力來解決諸多問題。總的目標是落實三大任務,聚焦三個著力點,實現三大突破。
三大任務就是加快國有經濟的布局結構調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強國資監管確保國資保值增值;三個著力點就是以發展引領改革,堅持國資橫向、縱向、點上三收縮,收縮股權結構,在戰略產業要控股;三大目標就是三集中,向核心企業、核心技術、核心競爭力集中。
同時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在創新中整合,在整合中規范。如果大量的國資固化、凝固、封閉不動而造成坐失、耗失國資,那就是最大的損失。國資不流動就不升值,不流動就沒有生命力,就會死水一潭,坐吃山空,捧著金飯碗討飯吃。
反過來講,開著警察局就是抓小偷的,開著國資監管機構就是抓國資流失的,所以要注意這兩方面的關系,不要夸大其詞,要辯證地看問題。
改革總需要成本的,但與取得的業績相比還是值得的。
2006年上海國資改革三大突破就是,控股公司改革要有新的突破、國有企業科技創新機制要有新突破、國資監管體系全覆蓋框架要有新突破。
2006年的國資改革關鍵詞六個字:創新、整合、規范。創新就是機制和體制創新,這是華山天險一條路。要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去推動國資改革,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來支持國企改革,把知識作為第一核心要素來激動國企發展。
提出在創新中整合是因為經過兩年多的國企改革,很多國資已經基本調整到位,都有相對固定的團隊,或者在某個負責人手中。但交給他們沒有用,資源要整合,不整合沒有效率,像錦江集團整合前后差別就很大,以前每股收益就幾分錢,整合后達到二毛五。
20年前改革是大船擱淺小船逃生,那是沒有辦法的痛苦選擇。20年后應該顛倒過來,一定要強調整合。國有資本要集成集約。發揮國資的集中效益,不要什么都干,要從產業鏈中非核心業務中退出來,這樣現代工業才能發展起來。同時要注意資源集約效益,要成為總集成商和總承包商,要四兩撥千斤,20人能做的就不要50人,還要發揮產業集群和區域功能積聚效益。
規范就是要處理好國資流動與流失的關系,建立相應體系:一是權責統一的責任體系,重點突出2006年新《公司法》規范履行出資人的權利、權力監督和風險防范體系;建立一整套預警體制,否則出了事情就來不及了;還有就是建立激勵約束考核分配體系,實行兩個不高于、兩個等同于,和“三率合一”;此外就是要建立覆蓋國資監管的制度體系,其中包括區縣一級。雖然不管人事,但制度層面要全面覆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