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政府制訂發展指標出現增減新變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7日 17:19 新華網 | |||||||||
新華網上海1月17日電 (記者 季明 郭奔勝 王建華) 本周,中國一些地方省份相繼召開一年一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并紛紛公布各自的2006年發展規劃指標供代表們審議,指標中出現的增減變化體現著發展的新意。 在上海市政府本周公布的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主要預期目標中,新增指標6項,減少指標7項,新增加的指標在今年總共15項發展計劃指標中占據4成。
復旦大學教授浦興祖說:“2006年是中國新五年發展規劃的開局之年,地方政府發展指標的變化蘊含著未來5年各地發展模式和目標的新意。” 去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十一五”期間將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浦興祖說:“各地新一年的發展指標變化,是落實中央發展思路調整的具體體現。” 科技進步貢獻率是中國沿海發達省份上海和江蘇今年共同新增的發展指標,上海預期達到59.5%,江蘇的目標是超過50%。上海為此專門增設“高技能人才占技術性崗位從業人員比重”指標。 新指標和原有的“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2.5%”的指標構成發展計劃中的“科技板塊”。 上海市科委負責人說,增設新的科技指標不僅是因為國家最近特別強調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更因為它關系到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0%,就意味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從粗放型進入集約型,貢獻率越高則增長方式就越具有可持續性。 在土地和能源漸成發展瓶頸的上海市,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已成當務之急。上海今年設置了“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和“中心城區第三產業增加值占中心城區生產總值比重”兩個指標。 上海市發改委主任蔣應時說:“這將引導上海城市經濟進一步從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 在城鎮登記失業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鄉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傳統“民生指標”之外,北京和上海的困難住房家庭都還得到了政府著力改善的承諾。 北京計劃在今年做好舊城區8000戶居民危房排險解危工作,上海將完成對100萬平方米的舊區改造,幫助那里的市民擺脫狹小、陰暗的居住環境。 破解城鄉差距不斷拉大的難題,也是各地政府今年工作的重點。北京市政府要求加大對郊區的投入力度,郊區與城區的投資比例安排為51比49,而城區投資繼續向相對落后的南城轉移,增幅高于城區平均水平。 在上海,到今年年底郊區城市化率預期達到62%,逐步形成1個中心城、9個新城、60個左右新市鎮和600個左右中心村構成的新型城鎮體系。 “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也成為各地政府新增指標的“共同選項”。有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現有的生產模式和生產水平致使能源和資源消耗居高不下。即便在全國用能效率最高的上海,去年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也達到0.93噸標準煤,大大高于美國和日本的水平。 四川省今年首次提出“力爭全省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降低4%”,四川省發改委主任翁蔚祥說:“雖然這個指標很難,但必須要落實。” 去年年底公布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表明,2004年,四川省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6.6%。翁蔚祥說:“由于長期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資源和能耗已到危險邊緣,如不徹底改變,發展將進入死胡同。” 一些長期為人們所熟悉的指標也正退出政府的指標體系。在上海,工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外貿出口總額、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居民平均期望壽命等7項指標今年未列入發展規劃中。(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