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操刀成品油定價改革 實時定價有望推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5日 14:55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朱力 在石油價格體制改革破冰之前,一連串兒的政策信號顯得撲朔迷離。 2006年1月,暫停了四個月的成品油出口退稅政策終于打破沉默,給如坐針氈的石油巨頭開出了一劑“藥方”——恢復出口退稅。同一時間,保障國內成品油供應的政策相繼出
天然氣價格調整試水,電煤的市場化改革啟動,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也正漸行漸近,而“實時油價”方案很可能就是這場改革的破題之筆。 難以調和的政策意圖 就在業內為出口退稅后的市場命運擔憂時,業內突然曝出驚人消息:2006年1月份中國汽油出口將大幅增至45萬噸,高于此前預期的30萬噸。這恰恰驗證了出口退稅的一個重要弊端:一些企業為追求為數可觀的出口退稅而盲目擴大出口規模,并可能重新造成國內市場成品油短缺。而這一連串兒連鎖反應,必將導致國內供應量減少從而抬價的現象。 這一過激表現,似乎與保障國內供應的政策導向背道而馳。2005年12月30日,一條名為《2006年重要工業品出口配額總量》的公告出現在商務部官方網站上。公告中稱,中國已將2006年成品油出口配額削減四分之一,由2005年的1200萬噸減至今年的900萬噸。 其實,從中國目前產業政策和布局來看,適當出口和保障國內供應有著統一的政策意圖。一方面,政府維護國內油品市場穩定的決心相當明顯;另一方面,成品油價格和國際原油價格嚴重倒掛,抑制了煉油企業的積極性,中央對成品油出口的限制態度開始發生改變。 但是,政府的這些措施并非“救命稻草”,只是“權宜之計”。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級顧問周鳳起說,由于矛盾沒有解決,矛盾的積累使國家的包袱越來越重,造成如今進退兩難的局面。也就是說,即使恢復出口退稅,成品油出口仍然受到國家嚴格控制,煉廠也首先要根據國家計劃保證油氣供應,出口只是成品油的很小部分。 扭曲的價格信號 周鳳起所說的“矛盾”,在于目前滯后而且扭曲的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 目前,我國的成品油定價采用的是“市場化指導,政府定奪”的機制,發改委參照新加坡、鹿特丹和紐約三地前一個月成交價格加權平均后的價格,在計入其他費用和稅款后制定出一個成品油零售價格標準。三地行情起落幅度超過上次調整價的8%,即可調價。 該機制的兩個原則是,既與國際油價適度接軌,同時又保持國內價格相對穩定。但為了使國內經濟盡量免受國際油價影響,此前,該機制在執行時更側重于第二個原則。但從目前情況看,同時遵守這兩個原則開始變得不現實。 一方面,由于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具有明顯的“時滯性”,使得國內外成品油的價格水平出現了“時間差”。根據統計,去年4次油價調整后,國內汽油的零售價格累計漲幅約15%,但相對于同期國際原油價格30%的漲幅,仍低15%左右。 另一方面,成品油價格以國際成品油價格為參照依據,而國內成品油市場實際上與國際成品油市場在流通上還沒有接軌,因此必然導致國內成品油價格變化經常出現與國內市場消費結構和市場供求關系相背離的現象。 實時油價即將破題 近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局長徐錠明擲地有聲地表示:爭論了多年的中國成品油價格機制改革已經走到了該得結論的時候了。 據中石化人士披露,近一年以來,握有油品最終定價權的發改委,一直在對如何逐步放開成品油的定價權進行研究策劃。“畢竟石油價格體制改革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發改委有關人士說。 有消息傳來,有關部門對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可能在今年春節過后就會有所行動,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韓文科肯定了這一說法。一直以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改革方案讓業界似乎看到了希望。 據曾經參與成品油改革方案的某專家透露,基于成品油價格機制改革多年未果的事實,有一種“實時定價”的改革方式在眾多改革方案中得到了官方的青睞,即漸進縮短油價調整周期。 據悉,國家能源辦在去年12月底完成了一份關于對成品油定價形成機制改革的一攬子建議的報告。這份報告傾向于以一種糾正型漸進式的方式完成對中國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它的基本思路是,依然參照新加坡、鹿特丹和紐約三地成品油價格加權平均價格,但采價期的計算方式將目前的“一個月跟蹤法”改為“兩周跟蹤法”,而后發展到逐日計算成品油價格,從“滯后定價”逐漸過渡到“實時定價”,盡可能反映國際市場油價的同步變化。 這是一個可操作、遇到阻力也相對小的合適選擇,也是迄今為止,國家監管部門關于成品油價格改革的最明確表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