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經濟體制改革回顧之二十:
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取得較大成就
“十五”期間,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市政公用事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為新世紀市政公用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引入市場機制,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取得新進展
目前,城市公共交通、供水、燃氣、環衛等行業普遍引入競爭機制,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穩步推進,市政公用事業投資、建設、運營市場全方位開放,行業壟斷和地區壟斷局面已經打破,多元化投資結構基本形成。特別是產權制度改革促進了經營效率的提高,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通過建立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制度,使市場的有效競爭與政府的特許授權制度有效結合,更好地保證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市政公用事業改革推進了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和政事分開,推動了政府職能轉變,由直接行政管理向轉市場監管,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城鎮供熱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堅持以暗補變明補為核心,以建立困難群體的保障制度為關鍵,不斷培育規范供熱市場,深化供熱企業改革,增強發展活力。
二、加強設施建設,市政公用設施服務能力和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五”期間,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成績顯著,服務能力和保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1—2004年全國城市建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萬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7.3%,各級政府不斷加強以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的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城市的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園林綠化、集中供熱以及燃氣利用等都得到了較快發展。城市用水普及率達到88.85%,比“九五”期末(2000年)提高25個百分點;城市燃氣普及率81.55%,比“九五”期末提高36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住宅集中供熱采暖面積發展到21.63億平方米,增加10.55億平方米;城市道路總長度22.3萬公里,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0.3平方米;公共汽電車發展到27.7萬輛,軌道交通線路長度突破453公里;城市綠化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成效顯著,創建園林城市的活動普遍開展,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1.66%,增加3.5個百分點;建成區綠地率27.7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39平方米,增加2.49平方米。創建節水型城市活動深入開展,全國城市累計節水148.2億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量達1748.8億立方米,對促進經濟發展,緩解城市用水緊張狀況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人居環境獎”的設立,有力地推進了城市政府改善人居環境的工作,治污工作力度加大,全國污水處理廠已建成708座,污水日處理能力4912.2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率已達到45.7%;垃圾無害化處理廠達559座,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率52.12%;“三河三湖”流域治理、三峽工程治污以及南水北調沿線治污工程穩步實施。
三、制度建設取得新的進展,法規標準和政策不斷完善
注重抓薄弱環節,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取得新的進展,重點流域、區域污水垃圾治理工作不斷加強。頒布了《關于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監管的意見》、《關于加強城鎮生活垃圾處理場站建設運營監管的意見》,制定了《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及其評價標準》、《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規范》、《市容環境衛生術語標準》。充實加強重點流域城市水污染防治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建立了重點流域污水處理項目信息管理系統和供水管網國債項目信息管理系統。
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得到大力實施,居民出行條件有了進一步改善。認真落實《國務院轉發建設部等部門關于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5]46號),進一步確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優先地位,完善支持政策,提高運營質量和效率,為群眾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經濟舒適的公共交通服務。特別是軌道交通和大運量快速公交系統、新型中低速磁懸交通的建設不斷加快,有效地緩解了特大城市交通擁堵問題。頒布了《城市公共汽電車客運管理辦法》和《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辦法》,公共交通運營秩序有了明顯的改善。
把市政公用設施的安全運行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預警體系,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制定了《國家處置城市地鐵系統事故災難應急預案》、《城市供氣系統重大事故應急預案》、《城市供水系統重大事故應急預案》和《城市橋梁重大事故應急預案》等四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進一步提高城市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建立了城市供水督察體系和通報制度,發布了全國重點城市供水水質監督檢查情況的通報,完成了全國重點城市飲用水有機物污染專項調查情況的報告。頒布了《城市供水水質標準》,并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加強宣貫、培訓和指導工作。
(建設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