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 企業是主動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0日 07:47 東方早報 | |||||||||
早報記者 徐益平 實習生 葛熔金 較之于泛珠三角和環渤海的區域合作,2005年度長三角區域卻顯得有些波瀾不驚。平靜背后究竟蘊涵著什么?早報記者日前專訪了國家發改委長三角地區區域規劃綜合組成員、浙江省政府“長三角”一體化重點課題執筆者、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建軍教授。
企業才是一體化主動力 早報:您覺得2005年長三角發展態勢有什么亮點和特點? 陳建軍:最大的特點是,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企業層面推進得比較快,也更扎實。很多江浙企業開始有意識地到上海設立研發中心,直接利用上海人才資源優勢和信息平臺,而不是簡單地將總部搬到上海。同時,上海也體會到填補自身資源結構上的缺陷需要依靠江浙的民營企業以及他們的企業家精神。 早報:政府層面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步伐似乎有所減緩? 陳建軍:這其實很正常。前兩年出現長三角熱潮,一是在政府運作層面,需要新的發展思路;二是從1999年到2003年,長三角正處于經濟發展高潮階段,各界因此普遍對長三角一體化抱有比較大的期望。但其實深層次的體制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我國目前對政府官員的績效考評體系主要以行政區域為單元、以經濟增長率為中心,這種考核機制決定了城市間內生的競爭沖動和在利益上的分歧與分割———誰都希望在一體化過程中獲取盡可能多的資源,并防止自身資源盡可能少的流失。 早報:那么,您認為,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真正內在動力是什么? 陳建軍:所謂區域經濟一體化,主要是由于區域內部各次區域間商品和要素流動密度不斷增加而產生的區域整體化趨勢增強的過程和狀態,在這個過程中,由改革開放和區域經濟發展內生出來的產品和要素的跨次區域流動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推進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企業和民間力量才是最主要的動力。 區域規劃引導產業發展 早報:國家發改委目前正在制定長三角地區區域規劃,您是其中的一個項目———“產業發展定位與布局”的負責人。這個區域規劃是否有利于推進長三角一體化? 陳建軍:長三角區域規劃由于是第一次制訂,不可能完全解決一體化進程中出現的所有問題,但從沒有規劃到有規劃,這本身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另一方面,規劃對長三角地區的交通設施、城市化發展、人口流動等問題會起到積極作用。 早報:產業結構重復是目前長三角經濟發展中出現的較大問題。這個規劃是否在避免這種雷同? 陳建軍:關于長三角城市間如何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在學者當中尚存在一定爭議。一種說法認為應以企業為中心進行分工,形成企業內部的地域分工;另一種說法認為應該按照城市的梯次進行長三角產業的總體布局,各個地區進行互相分工合作。 我個人是前一種說法的倡導者,因為企業才是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內在動力。 就產業層面而言,長三角地區區域規劃將起到指導性作用。 投資價值無可替代 早報:2005年的數據顯示,長三角經濟遭遇轉型階段的陣痛。難道長三角的經濟容量已開始接近極限? 陳建軍:這其實是一個正常現象。長三角在經歷了1999年到2004年的經濟上升期后,客觀上需要一個時期和平臺進行調整。 早報:在經濟發展進入盤整期的背后,出現了外資轉移的動向。這是否意味著,長三角的投資價值正在逐漸消逝? 陳建軍:目前還沒有資料表明外資正在出現大規模外遷的趨勢,就我看來,長三角的投資價值仍然無可替代。 長三角的投資價值首先體現在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其次是長三角城市群的內在結構,這是長三角較之于珠三角、環渤海的又一個獨特優勢:一方面是有上海這個國際性特大城市,另一方面是周邊有一群非常具有競爭力的大、中型城市。 早報:今后一段時間,長三角哪些產業將會吸引國際資本? 陳建軍:長三角目前已形成了以電子通訊設備、家電為主的產業集聚,已形成中國乃至國際上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會出現一種集聚呼喚集聚的“累積循環效應”,國際產業資本將繼續向長三角轉移,這個過程起碼在近些年內還會持續下去。 國際資本轉向的另一個目標,將會是服務業、物流業等第三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