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候鳥型人才穿梭長三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0日 07:41 東方早報 | |||||||||
早報記者 吳正懿 2005年,長三角“人才一體化”戰略走向縱深,行政藩籬逐漸打破,“候鳥型人才”越來越多地在不同城市間穿梭。不過,人才結構性矛盾依舊困擾著長三角產業升級。 “柔性流動”的政府推手
從打破人才門檻的“楚河漢界”到“候鳥人才”的大面積出現,長三角人才跨區域流動中,可以清晰看到政府推動的影子。 2003年4月中旬,蘇浙滬三地共同簽署《長江三角洲人才開發一體化共同宣言》。此后,各城市間掀起一股人才合作高潮。上海分別與寧波、杭州、南通等20多個城市就異地人才服務合作簽約,同時啟動長三角緊缺人才培訓項目,并建立了高層次人才智力共享機制。2004年6月,蘇浙滬三省市人事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并成立流動聯席會議辦公室。 長三角人才開發一體化工作組組長陸珉表示,三地人才要實現跨區域流動,必須倡導不改變戶籍及工作關系的“柔性流動”。2005年,三地政府為打破行政壁壘繼續發力,最典型的例子是蘇浙兩地仿效上海相繼推出了人才居住證,給予外地人才“市民待遇”。 滬蘇浙三地人事部門從2004年8月開始,對南京、南通、寧波、湖州、上海黃浦、南匯4市2區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課題調查。調查顯示,城市內人才流動率高達49.98%,長三角城市區域間的人才流動率為9.26%,人才跨區域流動人均為0.83次。 精英人才轉變為“互流” 高層次精英人才向來是各地爭奪的重點。據統計,2003年浙江高層次人才僅占全部人才的5%,是長三角區域內比例最少的省份。以院士為例,上海約120名,江蘇約70名,浙江僅24名。 如果以長三角三地的高層次人才數量對應著名的“木桶理論”,浙江是其中最短的“一塊板”,上海則是“最長的一塊”。不過,進入2005年,這種人才格局正在悄悄改變。人才市場幾何,獵頭先知。杭州最早的“獵頭”公司之一千匯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俞繼宗表示,中高層次人才區域流動在穩定增長,“我們公司近年業務量年增長率在50%以上,其中60%是在長三角地區內的跨區域流動”。 俞繼宗感受到的最明顯的變化是,以前蘇浙兩地人才集中流向上海,現在則轉變為“互流”。可以作為印證的是,江蘇省人事部門的統計顯示,上海流入江蘇的人才總數在2003年以前還是個位數,去年已增至2696人。 浙江省公共行政與人才人事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周向東說,人才流動路線的背后,體現了不同城市的定位以及競爭優勢。滬蘇浙各自的產業優勢會吸引不同類型的人才加盟。此外,房價、居住環境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人才流向,避免了人才流向的單一集聚。 結構性矛盾“陰霾”未散 在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背景下,人才稀缺成為長三角共同的“成長煩惱”。2003年以來,席卷長三角的“民工荒”、“技工荒”一直讓三地政府緊張不已。 浙江省勞動就業服務管理局農村勞動力管理科科長余斌直言,“民工荒”其實并不準確,長三角不缺基本勞動力,缺少的是掌握一定技能的勞動力。 長三角技工到底缺到什么程度?浙江省城調隊的調查可見一斑。報告顯示,包括高級技工、技師、高級技師在內的高技能人才,目前僅占浙江從業人員總數的0.7%,企業高級技師的缺口率更是高達93.8%。在“移民城市”溫州,“技工荒”已使當地的打火機、鞋革等優勢行業的人才瓶頸全面凸現。溫州市企調隊的數據表明,當地企業86400多名外來務工者中,大專學歷的占5.71%,大學本科學歷的僅占2.8%。 周向東認為,隨著長三角人才“門檻”的基本消除,市場將成為引導人才流動的最重要因素。如何吸引人才加盟,將考驗長三角各城市的政府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