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9日電(記者 李建敏)中國國家海洋局9日在此間發布的《2005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表明,2005年,全海域共發現赤潮82次,較2004年減少約15%,累計發生面積約27070平方公里,與2004年基本持平;但有毒藻類引發的赤潮次數和面積大幅增加,共38次,面積約14930平方公里;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逾6900萬元。
公報顯示,大面積赤潮集中在浙江中部海域、長江口外海域、渤海灣和海州灣等,
東海仍為赤潮重災區,赤潮主要對沿岸魚類和藻類養殖造成影響。
公報指出,赤潮頻發的主要原因是海水富營養化、氮磷比失衡和存在赤潮生物適宜的環境氣候條件等。
“赤潮大面積頻發已成為長江口外海域、浙江中南部以及黃渤海等海域的嚴重生態問題。”國家海洋局新聞發言人李春先表示。
他說,2005年5、6月間,東海舟山海域和渤海灣海域分別發生7000平方公里和3000平方公里的特大有毒赤潮災害,但由于國家海洋局和地方政府迅速啟動了應急預案,采取了得力措施,因此,“這兩次特大面積的有毒赤潮均未造成人員中毒事件。”
公報數據還顯示,2001年-2005年,中國全海域共發生赤潮453 次,累計面積93260平方公里。近兩年多次發生由數種赤潮生物協同引發的復合型赤潮。(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