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雜志評出2005中國十大金融事件和人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9日 13:34 《銀行家》 | |||||||||
2005年,中國經濟依然保持著昂首急行的姿態,作為其中樞的金融則是進行了一場近乎驚險的跳躍。金融業全面開放的倒計時鐘即將謝幕,可是我們卻還有太多的事情沒有準備妥當,我們的惟一選擇就是只爭朝夕。那么,在中國金融業匆匆走過的2005年中,可以沉淀給2006乃至更長遠未來的人和事有哪些?本刊梳理出的十大金融人物和十大金融事件可望為所有關心中國金融業未來的人士提供一隅之見。
按照中國的傳統,“十”代表完美,但我們坦誠“雙十”的確無法對中國金融業在過去一年里的風雨歷程做出完美的概括。我們深知,中國金融業一刻也離不開無數普通人默默無聞的奉獻。我們也清楚,本刊的“雙十”概括肯定會引發一些爭論,但爭論是一種常態。2005年的中國金融業正是在爭論中度過。 2006年,爭論將會持續,但中國金融業的改革和開放也必將執著前行。 中國十大金融事件 央行成立上海總部 2005年8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正式在上海掛牌成立。上海總部主要以現有的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為基礎進行組建,作為人民銀行總行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總行的領導和授權下開展工作。央行副行長項俊波兼任上海總部主任、行長助理馬德倫和上海分行行長胡平西分別兼任上海總部副主任。 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主要負責中央銀行部分操作性業務,這將更加便利中央銀行從金融市場一線獲取信息,從而能夠更加及時、有效地進行業務操作和動態微調,提高金融宏觀調控效率。此外,根據總行授權,上海總部還承擔對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等總行直屬在滬單位管理工作,以及上海黃金交易所、中國銀聯等有關機構的協調、管理工作。 上海總部的職能定位是“總行的貨幣政策操作平臺、金融市場監測管理平臺、對外交往重要窗口”。設立央行上海總部,有助于進一步完善中央銀行決策與操作體系,提高中央銀行宏觀調控水平;有利于發揮貼近金融市場一線的優勢,提高中央銀行宏觀調控、金融服務、特別是金融市場服務的效率;有利于擴大上海金融市場的影響力,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人民幣匯率改革邁出新步伐 2005年7月22日,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參照“一籃子貨幣”,同時根據市場供求關系進行浮動;人民幣對美元的初始匯率調整為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至此,備受矚目的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又邁出了新的一步。 7月22日之后,人民幣匯率一路上升。截至12月19日,人民幣對美元達到了8.0730,創下歷史新高。以8.0730計算,人民幣匯率收盤價較匯改之前的8.28水平,累計升幅達到2.456%。 人民幣匯率改革是我國政府堅持“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原則,充分考慮到國內改革和發展需要以及對周邊國家、地區以及世界經濟金融的影響之后進行的。人民幣匯率的正常浮動,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有利于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使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有利于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人民幣匯率改革邁出新步伐 央行推出短期融資券 2005年5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向合格機構投資者發行短期融資券。5月26日,華能國際和國家開發投資公司等5家企業成功發行了7只短期融資券,分布在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年四個期限品種,總面額共109億元。其中一年期短期融資券的參考收益率為2.92%。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光大銀行分別擔任了7只短期融資券的主承銷商,農業銀行、中信證券等8家金融機構參加了承銷團。截至12月9日,共發行企業短期融資券1121億元。 對商業銀行來講,短期融資券以外部力量推動商業銀行改革,對傳統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產生沖擊,既意味著機遇,也意味著壓力和挑戰。一方面,企業通過發行短期融資券解決短期流動資金需求,給銀行短期貸款業務帶來一定的沖擊;另一方面,銀行承銷短期融資券又帶來中間業務的繁榮。短期融資券客觀上在銀行間市場形成市場化的短期利率,從而對實體經濟領域的短期貸款利率造成影響,有利于形成一個合理的市場化的利率結構。 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引入短期融資券是我國融資方式的重大突破,是以貨幣市場發展促進金融整體改革的重要政策措施。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短期融資券,對拓寬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改變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失調、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防止廣義貨幣供應量過快增長、促進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協調發展、維護金融整體穩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房地產新政力促房價穩定 2005年3月16日,央行宣布實施房貸“新政”。從2005年3月17日起,調整商業銀行自營性個人住房貸款政策,現行住房貸款優惠利率回歸同期貸款利率水平,實行下限管理,下限利率水平為相應期限檔次貸款基準利率的0.9倍,商業銀行法人可根據具體情況自主確定利率水平和內部定價規則,同時住房貸款的首付比例各銀行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節到30%。同時各商業銀行明確表示,對于購買第二套住宅產品或者是高檔住宅產品的,審核和首付比例上均有所提高。3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悄悄”發布了一個叫《關于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隨后建設部、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出臺《關于住房公積金管理若干具體問題的指導意見》。新政策指出,單位和職工繳存比例不應低于5%,原則上不高于12%。同時首次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城鎮單位聘用進城務工人員,單位和職工可繳存住房公積金;城鎮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人員可申請繳存住房公積金,月繳存額的工資基數按照繳存人上一年度月平均納稅收入計算。顯然,政府此舉一方面是通過控制需求來抑制房價,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擴大住房公積金的范圍來使得更多的人通過采用住房公積金的方式來購買住宅產品。 下半年的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表明,新政已經取得初步成效。我們期待,中央關于房地產的政策明確而穩定,唯此,房地產業才不太可能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歷程中的一個“壞小子”。房地產新政力促房價穩定 《公司法》、《證券法》完成修訂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于2005年10月23日分組審議通過了《公司法》、《證券法》修訂草案(三審稿)。兩法的修訂對于市場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使監管和處罰更加有效,而且還給市場各參與方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投資者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們可以更加靈活的選擇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也為上市公司開辟新的融資渠道和新的融資手段提供了更好的平臺。對于券商等中介機構來說,則是開辟了很大的創新獲利空間,最終的結果是使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得到提升。 不難看出,兩法的修改對證券市場的發展將起到極為重要的引導作用。首先,將提高證券市場的活躍度,活躍市場氣氛。其次,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并建立法律追究制度,讓違法違規者負起相應的責任,這樣就有助于減少因證券市場高管們的道德風險所帶來的投資陷阱。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信息固然會對證券市場產生積極的影響,但也并不是迅速起效的“十全大補湯”,目前也很難成為中國股市拐點的助推器。道理很簡單,一輪行情牛熊與否,單單靠修訂一、兩部法律是決定不了的。另外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即上市公司的業績,如果上市公司業績不改善,即使有再多的利好,也難以改變目前積弱難返的現狀。 我們期待著,隨著2006年1月1日新的《證券法》、《公司法》的實施、相關配套制度的完善能夠推動中國上市公司質量的改善,引導中國股市盡早走出漫漫熊市。 證監會執著實施股權分置改革 2005年4月29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宣布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試點階段歷時近五個月,有兩批共45家公司成功進行了股改。 9月4日,中國證監會公布了《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9月9日,股權分置改革正式啟動,由點到面推開,且逐漸提速。截至12月23日,共有15批408家上市公司完成或進入了改革的程序,范圍覆蓋全國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多種類型上市公司,占滬深兩市1358家上市公司的30%,總市值超過兩市總市值的30%。中小板50家企業全部在11月21日順利進入全流通時代。按目前進度,預計到2006年2月底,完成和進入股改公司的市值將超過50%,標志著股改重點推進階段的完成,證券市場也將從而轉入正常狀態。 在此之前,中國股市經歷了長達四年的熊市,2005年6月6日滬綜指盤中跌破千點。資本市場的基礎制度和運行機制亟待完善。股權分置作為我國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形成的特殊問題,影響證券市場預期的穩定和價格發現功能,使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礎,不利于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一直被認為是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重大障礙。 股權分置問題的最終解決,將使中國資本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使資本市場真正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國有商業銀行積極股改、上市 2005年可以說是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股改與上市年。2005年6月23日,交通銀行成功在香港主板市場上市,成為第一家在中國內地以外上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2005年10月27日,中國建設銀行成為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國有商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在香港聯交所掛牌更是標志著幾個新紀錄的誕生:近年來全球最大規模IPO;亞洲地區除日本以外最大規模IPO;中國企業規模最大IPO;中國國有商業銀行首次實現上市。 與此同時,中行、工行正在積極推動股改,爭取盡快上市。農行的股改工作已經提上日程。2005年10月28日,中國工商銀行更名掛牌為“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工行方面表示,工行有望年內完成股份制改造,進入上市準備階段。而中國銀行已經與蘇格蘭皇家銀行等戰略投資者簽訂了戰略合作與投資協議。目前中行已進入上市沖刺階段,明年上半年赴港上市應無懸念。 可以預見,在2006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結束之前,國有銀行的財務重組,引進戰略投資者,以及股份制改造工作將基本完成,所有這些都無疑會促進其改善內部治理結構,提高競爭能力。假以時日還可能與世界諸強一比高下。 銀行業加快對外開放步伐 2005年12月3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對外開放銀行業相關事項的公告》,宣布自12月5日起,將外資金融機構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擴大到汕頭、寧波,并提前向外資金融機構開放哈爾濱、長春、蘭州、銀川和南寧五個城市的人民幣業務,使開放人民幣業務的城市從18個增加到25個。同時,適當降低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營運資金的要求。這標志著為適應2006年12月以后中國金融業全面開放的新形勢以及金融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步伐在主動、積極、穩健的步調下進一步提速。 2005年,我國銀行業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對外資開放,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外資銀行的機構、地域、業務范圍以及經營規模進一步擴大,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和一些重要業務領域占據了重要地位,市場影響日益擴大。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40個國家和地區的173家銀行在華23個城市開設了238家代表處,有20個國家和地區的71家外國銀行在華23個城市設立了238家營業性機構;在華外資銀行的資產、存款和貸款的年均增長速度都在30%以上。同時,中外資銀行股權合作取得重要進展,銀行業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05年10月末,我國已有17家境內商業銀行本著自愿和商業的原則引入了合格的境外戰略投資者,對中資銀行體制機制創新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混業經營邁出重要步伐 2005年2月17日,保監會聯合銀監會下發《保險公司資金股票投資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了保險資金入市涉及的資產托管、投資比例、風險監控等有關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為期待已久的保險資金直接投資股票市場掃清了政策和法規障礙。緊接著,太平人壽、華泰財險、泰康人壽等七家國內保險公司悉數揮師入市,保險資金直接入市終于變為現實。 自2005年7月26日國內首只銀行系基金產品——“工銀瑞信核心價值”股票基金正式發售,直到12月1日首批銀行系基金產品最后一只——建信恒久基金公告成立,再加上交銀施羅德銀行系首支基金,三家銀行系基金首發規模超過了152份。 眼下,除了已經成立的三家銀行系基金公司,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以及招商銀行等也遞交了申請,而光大銀行有意入主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浦發銀行、民生銀行也做了充分的準備。 保險資金作為機構投資者入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具有多贏的作用。一則為保險公司提供了更多投資品種;二則為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了長期、有效的支撐。而銀行系基金則是開啟了金融混業經營的“閘門”,有利于降低間接融資比重,降低銀行體系的信貸風險,增強銀行的盈利能力,促進中國銀行業實現向現代化經營模式的根本轉變。 境外引資引發“銀行賤買之爭” 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已成為我國銀行業近年來對外開放的重要形式,而這一形式在2005年達到新高潮的同時,也引出了對“銀行賤賣”的爭論。 據中國銀監會日前提供的最新資料表明,截至2005年底,我國已有17家境內商業銀行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包括中國建設銀行引入美洲銀行、交通銀行引入匯豐銀行等,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也在積極談判中。13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已有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興業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光大銀行和中國民生銀行先后引進了境外戰略投資者。華夏銀行引進合格的境外戰略投資者也取得重要進展。籌建中的渤海銀行將精選的外資銀行作為發起人之一。另外,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濟南、杭州、南充7家城市商業銀行也成功的引進了境外戰略投資者。 面對“銀行賤賣”之說,目前各家商業銀行基本都予以“高調”回擊,他們認為,引進戰略投資者和上市是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重要環節。金融監管高層也均明確表示,引進戰略投資者并不是為了獲取資金,而是為了引進先進的銀行經營和管理理念,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提升經營管理水平。 在新的一年里,賤賣之爭可能還會持續,但同樣,中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的步伐也將持續前行! 十大金融人物 周小川 完善央行三大職能 2005年,是周小川央行行長任期內的第三年。這一年里,一方面,他的種種努力結出了不少果實;另一方面,他還要面對國內外各種壓力,從央行自身的職能和從中國國情出發做出各種艱難選擇。然而,周小川始終面帶微笑,舉重若輕,輕松化解。 2005年,央行在他的領導下的確做了不少漂亮事。貨幣政策操作更加嫻熟、利率市場化和匯率改革邁出關鍵步伐、企業短期融資債火爆推出、支付體系建設終于修成正果、國有銀行改革方興未艾、央行再貸款營救券商、“金融生態”觀念深入人心,哪一件、哪一樁不是可圈可點? 這些看上去頭緒較多、甚至引起爭議的工作,都是圍繞著如何強化中央銀行制定與執行貨幣政策、提供金融服務與維護金融穩定的三大職能來進行的。這些不管看似自然抑或出于偶然的工作,對于周小川來說都是精心考慮與準備的。 宏觀調控一直是周小川的中心工作。他一方面要保證宏觀調控的成果,防止投資或信貸增長反彈,又要面對外匯儲備增加造成的貨幣供應增長壓力,繼續應用央行票據為主要載體進行公開市場操作、上調房貸利率與下調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四次調高美元與港幣存款利率上限、提高企業保留外匯比例。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確實“出人意料”,但想來卻是水到渠成,謀劃多時,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幾年來一直就在進行外匯市場的基礎建設。當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后不久,央行就推出了擴大外匯市場主體、開展外匯掉期等新品種方面的工作。相信市場機制的周小川一直希望人民幣匯率與利率的自由化,理順貨幣政策傳統機制,增加貨幣政策工具,提高貨幣政策效率。 在國務院的領導下,周小川作為國有銀行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根據一行一策之原則,精心設計國有銀行改革方案。建行成功上市,工行改制非常順利,農行改革方案正在運籌之中。作為學者型的行長,周小川善于利用學術性講壇來發表自己某些觀點,預熱某種議題.早在2004年底他關于金融生態的講演,引發了從外部尋求中國金融穩定的原因,并且極大地動員了地方政府參與到維護金融穩定中來。企業短期融資債的推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大改變了企業、銀行與有關政府部門的行為,這一舉措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減弱中國金融體系過度依賴銀行融資這一金融不穩定因素。對券商的及時慷慨救助對證券市場的穩定功不可沒。 2005年6月,隨著中國人民銀行大額支付系統完成在全國的推廣運用,支付清算網絡體系基本形成。圈內人都明白,這一切來得并不輕松。 2006年,周小川面臨的任務依然艱巨,各種壓力仍然存在。我們相信,周小川仍能以其為人熟知的微笑、學者的智慧與政治家的氣魄,滿足我們更多的期待。 劉明康 培育中國銀行業核心競爭力 自2003年4月28日中國銀監會正式成立,劉明康為銀監會掌舵已逾1000天。在此期間,劉明康帶領銀監會進行了一些大刀闊斧的改革,從銀行體制改革到銀行業的開放到促成國有四大銀行的上市,再到建立風險控制和廉政制度,劉明康上任以來的表現贏得了銀行業人士“紳士風度、國際視野”的贊賞,而中國銀行業在2005年度所取得的成就似乎也印證著這一點。 2005年,我國銀行業在銀監會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引導下,改革取得長足的發展: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中國路徑——財務重組、組建股份公司、引進戰略投資者、資本市場上市初見成效。交行和建行成功上市;國有商業銀行正在向治理結構合理、資本充足、內控嚴密、經營穩健、服務和效益以及資產質量優良,具有一定國際競爭能力的現代股份制商業銀行穩步邁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已取得非常重要的進展;中國銀行業的對外開放正在穩步推進,銀監會認真嚴格履行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當中關于銀行業的開放承諾,并在某些領域和地區提前實行了開放。 悉數中國銀行業2005年的成就,我們自然而然地想到劉明康在銀監會成立后的首次新聞發布會上喊出的一個響亮的口號,那就是“努力提升我們國家銀行業在國際金融服務中的競爭能力”。也許只有在這樣的語境之下我們才能把握劉明康主政的銀監會所施行的一系列改革背后的良苦用心。 陳元 國開行穩中謀變 2005年11月22日上合組織六個成員國以及巴、伊、印、蒙十國的領導人,現場見證了《上海合作組織銀行間合作(聯合體)協議》的簽署儀式,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陳元代表中方在協議上簽字,并當選為上合組織銀聯體首任主席。 上合組織銀聯體的成立,是此次上合組織會議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開辟了歐亞各國政府間金融合作的新領域,顯現出以開發性金融合作為特征的區域合作新格局。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陳元當選為銀聯體首任主席,更是引起了包括西方各國在內的全世界的廣泛關注。輿論普遍認為,這是對國開行近年來優異的市場業績和陳元行長在國際金融界影響力的認可和肯定,標志著中國在通過開發性金融對周邊國家發揮作用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有利于中國企業實施的“走出去”戰略,有利于中國政府與上合組織各成員國之間的廣泛合作。 就在幾天之后,國家開發銀行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在長沙簽署了《促進中部崛起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簽約額度為1110億元。這批貸款將以市場運作為基礎,通過建立省級融資平臺,向重大項目提供大額度政府信用融資,其中重點支持的對象不僅包括基礎設施,還包括縣域經濟發展,并擴展到產業發展和社會事業項目。 而在這筆協議的背后,國家開發銀行在地方層次正在謀劃進一步發展戰略:繼續堅持用建設市場的方法,打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瓶頸制約;加強金融合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加大機構和干部合作力度,推進開發性金融合作向市縣延伸。 回顧陳元以及他所領導的國家開發銀行在這一年所經歷的變革,從探索資產證券化到 構建跨國融資機制,再到將金融觸角向市縣延伸以及調整業務結構,我們不得不承認陳元領導下的國家開發銀行正在穩中謀變。 姜建清 謀劃全能銀行 2005年10月28日,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從這一天開始,中國資產規模最龐大的國有商業銀行完成了一次艱難的轉身——從這一天起,中國工商銀行這個名字,將被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代替。從2005年4月工行股改方案獲批,到10月成立股份制有限公司,工行只用了短短6個月的時間,就走過了建行和中行一年多才走完的路程。在國有商業銀行重生的四部曲——注資、剝離不良資產、引進戰略股東和上市中,股份制改造無疑是讓姜建清深感驕傲的一個飛躍。 注資和剝離不良資產顯然在股份制改造之后取得了看得見的效果,前者直接充實了注冊資本金,后者則直接減少了不良資產的存量。而在姜建清看來,第三步才是關鍵,因為新增注冊資本會不會被新增不良資產帶來的虧損消耗,關鍵在于引進戰略股東能否讓銀行運營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 在姜建清的思路當中,引進戰略投資者后,工行的資本金將達到360億美元,匯金和財政部兩大國有股東的股權比例將從原來的50%下降到42%左右,而且隨著工行的上市其股權比例將進一步多元化;而更為重要的是,工行最近和德意志銀行簽署的諒解備忘錄則涉及在財務及并購顧問、私募資本市場、銀團貸款、公開資本市場、資產證券化等業務領域,相互介紹業務機會和客戶需求、聯合競標潛在客戶、共同提供交易方案、聯合進行交易執行等,以共同推動雙方投資銀行業務的進一步發展。 在這一系列文件和舉措背后,我們不難看出工行混業經營的意圖,也許這也是姜建清將工行打造成全能銀行的戰略的關鍵所在。 郭樹清 建行航母平安啟航 2005年3月16日,張恩照因涉嫌貪污受賄而被正式免職,就在第二天,原央行副行長、外管局局長郭樹清臨危受命,出任建行黨委書記。從此時起,郭樹清,連同2004年9月由中信集團總經理調任建行行長的常振明,以及剛剛由建行行長助理提升至副行長的范一飛,迅速組成了建行新的“三駕馬車”,成為建行股改上市的核心領導小組。郭樹清心里明白,這是一場“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戰役,也就是從那一天開始,郭樹清開始了近8個月的“云上的日子”。 從3月份任職,到6月引入美洲銀行和淡馬錫作為戰略投資者,到10月底的成功上市,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稱贊建行的上市過程“一氣呵成”。而建行的上市也被業界賦予了里程碑的意義:四年來全球規模最大的IPO、亞洲除日本以外規模最大的IPO、中國企業規模最大的IPO、25年來全球規模最大的銀行股IPO,也是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中首家實現上市的。 而且作為自2003年以來啟動的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第一個階段性成果,作為第一家真正經歷了市場洗禮的國有銀行,建行在引入戰略投資者的談判技巧、承銷商與上市地點選擇、上市定價技術把握等諸多方面積累的經驗與教訓,都足以對后來者乃至整個銀行業改革進程產生深遠影響。 業界將建行比喻為一艘“航空母艦”,那么建行十月份的成功上市似乎意味著,這艘“航空母艦”在掌舵人郭樹清的運籌帷幄之下已經平安啟航。 鄭暉 率農發行邁上新臺階 2005年,由鄭暉領銜的農發行新一屆黨委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第57次常務會議精神,確立了按現代銀行要求打造農發行的發展戰略,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各項工作呈現出新氣象,取得了新成效。 “三年改革綱要”的制定和實施當是其內部治理工作中最富有價值的杰作。該綱要旨在全面推進農發行組織體系和三項制度改革,建立與經營績效掛鉤的考核機制,構設以企業風險承受能力為中心、前后臺制衡的信貸機制。此外還制定、修訂了數十個規章制度、操作流程。而在內部治理工作中最看得見、摸得著的成績則是其隊伍建設。通過扎實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實實在在地解決了一些影響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全行2000多個機構中有89.4%的機構群眾滿意度達100%。全行出現了風正、氣順、心齊、勁足、績優的良好局面。 2005年的農發行的業務發展和經營創新也取得很大進展。全年累放貸款2600多億元,凈增800多億元,一舉扭轉了持續多年的業務萎縮局面;發債籌資2000億元,拓寬了籌資渠道,擴大了資金來源;實現了不良貸款余額和占比雙降的目標,經營利潤大幅增長;創新了糧棉油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等新業務。 2006年,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將邁出新的步伐,我們期待著鄭行長和他旗下的農發行有新的作為。 李若谷 勾畫進出口銀行的新未來 2005年上半年,進出口銀行共批準各類貸款959億元,同比增長136%,其中,“走出去”項目批貸金額占批貸總金額的30%,發放貸款675億元,同比增長107%,支持了237億美元的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以及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和境外投資項目。“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進出口銀行的各種表現令銀行業側目,而新近入主的掌門人李若谷也被金融界在深化進出口銀行改革、加快進出口銀行發展方面寄予了更多的希望。 在中國進出口銀行2005年年中工作會議上,首次以進出口銀行董事長兼行長的身份主持召開工作會議的李若谷公開謀劃進出口銀行的新未來。在這次會議上,李若谷要求全行上下要積極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大市場營銷力度,優化貸款結構,重點支持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產品出口,重點支持對外承包工程、境外投資和資源合作開發等“走出去”項目。同時,加大業務創新力度,圍繞開辦能源資源、關鍵技術和設備引進的進口信貸等課題,積極開展調查研究,爭取有新的突破,為企業提供更多、更優質的金融服務。 在李若谷所謀劃的進出口銀行新的未來藍圖之中有一點是值得大家期待的,那就是“進出口銀行應該充實資本金,逐步地拓寬業務領域,除了政策性業務之外,也要有一定的參與市場其他方面的、以市場為基本的開發性金融的功能。” 而對于這位資深的金融家而言,面對從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到進出口銀行行長的角色換位,從宏觀的金融政策到微觀的進出口業務的業務轉型,李若谷也面臨著一個新的未來。 蔣超良 帶領交行實現“三級跳” 誕生于1908年、重組于1987年的交通銀行,終于在2005年6月23日迎來了它近百年歷史上的第三次飛躍——走出國門、成為國際資本市場中的一員。作為第一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第一家完成財務重組的國有商業銀行,第一家引入世界級著名商業銀行作戰略投資者的中國大型商業銀行,交行始終走在中國銀行業改革的前列。 而48歲的蔣超良在本命年里走向了事業新的高峰,這位前副省長重操舊業一年,恰好亦是交行“財務重組———引進外資———公開上市”三步曲的同時。 交行在香港順利掛牌上市,不僅是對其深化股份制改革成果的一次檢驗,也為日后中行、建行海外募股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同時首次在國際投資者面前展示了中國政府推進銀行業改革的信心和決心。也正因為此,交行改革和上市進程中的每一關鍵性步驟,對于后來者都將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和啟示作用,值得人們用心體味與認真思考。 而對于蔣超良來說,交行海外公開上市是對其近年來改革成果的一次全面檢驗,是改革走向深化的重要里程碑,但同時也是交行邁向國際一流商業銀行的全新起點。交行在海外上市后,將面臨著境外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以及國際戰略投資者和全體股東的全方位監督,這也意味著交行在未來面臨著一系列考驗:熟悉境外上市公司運行的有關規則,建立一整套關于公司治理、規范經營、投資人關系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規章制度和運行規則,把國際資本市場規則和監管部門的監管要求融入經營管理的全過程。 對于蔣超良來說,融入國際資本市場的交行必將面對更多的壓力和挑戰,改革的道路依然曲折而漫長。但無論如何,作為國有銀行改革的探路者,蔣超良和他所領導的交行畢竟已經成功地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其歷程無疑將永久載入中國金融業改革的輝煌篇章。 陳小憲 打造中信模式 自從陳小憲上任不久在“中信貴賓理財,智慧創造財富”新聞發布會上的首次亮相開始,業內人士就在猜測,在陳小憲為中信實業銀行定制的發展模式中,貴賓理財服務只是一個小小的開端,這個開端卻預示著中信一次不小的業務轉型。 2005年11月,擁有18年歷史的中信實業銀行“變臉”為中信銀行,在“變臉”背后貫徹的是陳小憲打造中信模式的一貫思考,那就是淡化現有名稱中比較濃厚的企業金融色彩,以適應由“公司銀行”轉向“零售銀行”。 從上任伊始推出貴賓理財服務,到一年之后的中信實業銀行更名,陳小憲為中信銀行打造的中信模式越來越清晰,中信模式的效益也日益彰顯。 為此,陳小憲制定了“三維四動”的總體策略,即公私聯動、產品拉動、專業促動、全員推動。以公私聯動為例,就是利用中信在公司業務方面的客戶群,用最短的時間與投入來開拓私人業務,以達到縮短發展低端客戶群的時間。這其中,開發更多的適合不同特色人群的創新產品,就變得非常關鍵。比如,中信就專門針對溫州人推出了溫州卡,并且在全國第一家推出了針對公司的信用卡,以及專門針對年輕時尚女性的信用卡——中信魔力信用卡。在這些措施背后,陳小憲有著自己長遠的謀劃,那就是在三年內,使個人業務占比達到20%,成為一家以私人業務為特征的銀行。 與此同時,中信銀行在第四季度啟動財務重組,并于12月份獲得中信集團超過80億元的直接注資,這些舉措近期目標就是提高中信銀行資本充足率達到8%銀行監管要求,而它的遠期目標則志在高遠—上市。 郎咸平 經濟學界的堂吉訶德 單以影響力而論,性格張揚的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無疑是這兩年來風頭最勁的經濟學家,他在質疑德隆、三叩TCL、四問海爾、七敲格林柯爾,連續批判了這些明星企業后,突然在全國普通老百姓中名聲大噪,成為經濟學界的明星大腕。在孤軍奮戰了兩年之后,2005年的郎咸平似乎在寂寞中退出了人們的視野,銷聲匿跡了。 然而,就在2005年底,這位經濟學界的堂吉訶德再次出山,在12月舉行的第八屆成長中國高峰年會上, 時隔一年再次面對北京聽眾的郎咸平不再只關注國企改革,不到20分鐘的演講時間里,他的批判目標從國企產權改革延伸到教育改革、企業股改,并認為這些嘗試都談不上成功。這讓郎咸平又一次站到國內主流經濟學界的對立面,再次成為一個永遠不知疲倦的、挑戰龐然大物的堂吉訶德。 在我們看來,郎咸平先生的可貴之處在于,他敢于獨立地、負責任地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發出自己的聲音。而這樣的學者實在太少了,包括前不久我們痛失的一位——楊小凱。而在最近中國青年報所做的“你相信哪位主流經濟學家”專題調查中,結果顯示郎咸平位居第一,達到31.0%。與此同時,在被譽為一年一度中國經濟盛典——2005年央視年度經濟人物評選一開場,郎咸平先生就被公眾廣泛關注,并進入三甲。 在我們看來,公眾的態度也許可以讓我們擱置各種“郎式是非”的爭議,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公眾的希望——給予這些獨立學者們應有的寬容和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