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企研究所的“固創試驗”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5日 16:19 國資委網站 | |||||||||
研究所就是一個“孵化器”,公司就像一個“雞蛋”,在孵化器所賦予的成長條件齊全后成長為一只“小雞”,待生存能力足夠強大時,就可以讓它離開母體自由成長 《上海國資》記者 林永廷 這是一個完全以科研人員主導的公司,從研發到產業化;
其研發的產品不僅打破了日本對該項產品的長期技術壟斷,價格還比對方便宜了一大截; 每天,來自國內外的客戶排隊等在廠里拉貨,成立1年來,公司的資本金由50萬元擴張到500萬元; 為了防止技術泄漏,公司在修建新廠區時特別規定,只雇傭外地農民工。 這個公司叫上海固創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上海合成樹脂研究所下屬的一家子公司。 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小公司技術創業的老故事,然而,對于上海合成樹脂研究所這樣亟待轉型的國有企業研究所而言,這是一個被寄予厚望的試驗,為了這個試驗合成樹脂研究所整整邁過了三道坎。 第一道坎:要不要自主產業化 據上海合成樹脂研究所黨委書記盧建生介紹,固創公司的誕生,源于2003年研究所一項技術上的突破。當時研究所研制出了一項新技術“激光打印機定影膜”,這是一種配置在激光打印機上的耗材,其制造技術原本只由日本公司掌握。由于耗材是打印機市場的主要利潤來源,所以掌握了相關技術的日本公司,自然是嚴格保密,國內的打印機維修商只能從國外進口這種產品,成本相當高昂。 2003年,合成樹脂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采用不同于日本“化學亞胺法”的“熱亞胺法”制造出了這種“激光打印機定影膜”,其質量不但達到了國際標準,而且價格比日本產品比較便宜,市場潛力清晰可見。 申請了專利之后,問題也接踵而來,研究所應該如何處置這項技術?是自己產業化,還是將其作為股份,注入其他公司?如果自己產業化,研究所有優勢嗎? 盧建生告訴記者:“當時有人建議,樹脂研究所專心搞技術就可以了,產業化的問題留給別人來處理,這樣可以發揮專業分工的好處。”而事實上,隸屬于上海華誼集團的合成樹脂研究所,過去很多時候就是用這種方式來處理研究成果的:技術交給其他企業,研究所則負責發表幾篇論文,拿幾個獎而已。 但盧建生也發現,這種科研成果處理方式效果不是很好,多年以來,樹脂研究所交給他人處理的技術成果,其回報率一直都比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經營問題,有些是技術成果不成熟造成的,還有一些則是樹脂所應有的收益始終得不到。對此,盧建生指出,很多技術成果產業化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持續研究和完善的過程,需要后續的研發投入,一旦“分工”了,往往雙方都無法繼續投入,產業化也容易遇到挫折。 正是基于這方面的考慮,盧建生傾向于自主產業化,但是產業化有風險。樹脂研究所過去有過科研成果產業化失敗的例子,等發覺了技術不成熟的時候,已經造成了相當的損失。 可不可行,主要看相關科研人員的判斷。樹脂研究所的員工告訴記者,當時這個項目的帶頭人對此非常有信心,他主動放棄了樹脂研究所提供的巨額獎金,換來主導該項目產業化的要求。另一方面,自主產業化也是研究人員出于減少技術傳播環節、降低泄密風險的考慮。 第二道坎:放棄控股權該不該 對于樹脂研究所來說,只占40%股份,實際上等于放棄了對固創公司的控股地位。“之所以作出進行這種大膽的突破,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證固創公司的獨立地位。”盧建生告訴記者。 過去,樹脂研究所在進行技術成果產業化的時候,往往要求占50%以上的股份,而余下股份則作為對相關技術人員的激勵。這種股份設置,往往導致新公司和研究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由于研究所本身不是企業化運作,所以新公司的經營常常受到諸多制約。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并不看好公司的經營發展,特別是主要技術人員缺乏企業發展的信心,不愿意入股。失去了主要技術人員的入股參與,研究所獨立進行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其技術創新優勢并不比其他企業產業化明顯,效果往往不是很好。 對此,盧建生認為:“對于新技術公司來說,它的核心競爭力是其不斷的技術創新,而這需要科技人員源源不斷的投入。”所以,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關鍵,是要取得科研人員的參與,并最大限度地調動其積極性。 針對科研人員最擔心的公司獨立性問題。合成樹脂研究所作了如下安排:研究人員的工作成果屬于職務成果,歸樹脂研究所所有,但是該創造作為產品還需要持續改進,所以研究特許的方式交由固創公司專屬運作;在產品研制階段,所發生的費用,研究所為其單列賬戶,等固創公司正式成立后再全額返還;最后,最重要的安排就是關于股份的安排,研究所讓科研人員占60%的股份,其中還包括海外“洋博士”,這樣也就將固創公司的主導權交到一個能夠相互監督制約且能揚長避短的新型團隊手中。 合成樹脂研究所的這些安排,在后來爆發的“泄密風波”中證明了它的價值。 在國有科研院所當中,最難處置的就是核心技術的保密問題,身處其中的研究人員對其感受尤深。據樹脂研究所員工介紹,發明“熱亞胺法”的主要技術人員,在研究之初的保密措施還是比較嚴密的,但是嚴格的保密措施,仍然不能防范制度性的缺失。 2004年11月,也就是固創公司成立初期,相關技術已經完成研究,歸研究所所有。而就在此時,研究所的個別科研人員利用其職務便利,取走了“激光打印機定影膜”的部分技術。今年4月,在外地出現了與固創公司技術含量相當的產品,盡管研究所處置了相關人員,但是給企業還是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對新生的固創公司打擊較大,很多員工覺得被動和緊張。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固創公司是屬于研究人員主導的公司,在擔心和憤怒之余,他們沒有輕易放棄自己的心血,也沒有像過去一樣埋怨了事。在巨大的壓力下,研究人員夜以繼日投入研發,在技術上取得了新的突破,產品工藝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質量很快超過了外地的類似產品,最終,固創公司產品的銷售量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盧建生總結道:“控股權和企業團隊的凝聚力并非都成正比。在固創公司這個例子上,雖然是沒有絕對控股,但是近一年時間里投入的資產卻得到了10倍以上的增值,最終樹脂研究所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第三道坎:要不要技術入股 在“固創案例”中,有一個問題引起了人們的爭議,就是“技術入股”問題。 固創公司成立時,研究所規定,公司股份可以劃分,但要取得股份,無論研究所還是個人,都必須籌集出實實在在的資金來,技術不能入股。“激光打印機定影膜”這項技術則以特許經營的方式注入固創公司。 盧建生坦言,這種處理方法遭到兩方面指責。 上海某研究所的一位教授級高工認為,這種方法對研究人員不公平,因為研究人員在研究時付出了成本,其使用研究所的實驗室是付了費的,后續研究又需要研究人員的繼續投入,但研究人員卻無法以技術入股取得相應收益,這種做法不公平。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合成樹脂研究所這種做法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流失,因為固創公司的核心技術是樹脂研究所的職務成果,所有權歸樹脂研究所所有,研究所不以技術入股是“吃了虧”。 盧建生認為,技術入股的問題本來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里頭的貓膩也太多,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根據成立公司的實際運營效果來判斷。固創公司的主要技術雖然屬于合成樹脂研究所,但該技術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研究人員不斷完善,如果合成樹脂研究所以技術入股,卻讓研究人員拿出真金白銀,從以往運作經驗來看,就會使公司的凝聚力被削弱;如果讓技術人員以該技術入股,又會產生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合成樹脂研究所用特許經營的方式,回避了技術入股的問題,從實際的經營效果來看是沒問題的。 事實證明,這種制度安排是有利于公司發展的。目前,固創公司的發展勢頭非常迅猛,“公司預計明年的銷售額在2000萬左右,3年內計劃突破3000萬,而且爭取在明年內打入日本的原裝市場。”盡管作為公司董事長,盧建生在相關人員中和固創公司的利益相關度最低的,但是他對固創公司投入的關心卻絲毫不亞于其他人,因為他想知道,固創公司的嘗試能不能探索出國有企業研究所的一種新的發展方式。 合成樹脂研究所歷史上也有過輝煌的歲月,但近年來,和其他研究所一樣,它也遇到了發展上的難題,急需轉型。但作為一個企業研究所,其專長偏于應用類,無法像從事基礎研究的院所一樣得到財政撥款,需要自力更生;而在產業化方向上,“國企病”和“研究所病”讓它距企業化運作較遠,不能一蹴而就;如果像有些研究所一樣一賣了之,盧建生又覺得風險過大。所以,盧建生認為:“固創公司并不是一個單個的事件,而是一個最好的標本,我們明言,所里其他研究人員如果開發出具有類似價值的技術,我們可以比照處理。這樣,科研人員的研究積極性也得到了很大的鼓勵。” 他進一步解釋:“研究所就是一個‘孵化器’,公司就像一個‘雞蛋’,在孵化器所賦予的成長條件齊全后成長為一只‘小雞’,待生存能力足夠強大時,就可以讓它離開母體自由成長。”(作者:林永廷,摘自:《上海國資》) 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