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統計數據沖擊波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4日 17:36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看中國的經濟增長數據,就像看一部科幻小說,中國經濟數據,是一堆不可置信的符號體系。”三年前,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這樣評價中國的經濟數據。

  三年后,中國第一次經濟普查的結果給了克魯格曼一個有力的反駁。中國的統計數據不是存在水分,而是大大被低估了。

  2005年12月20日,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公布了中國經濟統計數據的調整,中國2004年GDP現價總量為159878億元,比此前公布的數據增加了2.3萬億元,高出16.8%,由此,2004年GDP總量從世界第七位上升到世界第六位。

  消息發布當天,曾批評中國統計體系存在嚴重問題的世界銀行表示“歡迎中國修訂的GDP數據”。雷曼兄弟則在其發布的最新全球經濟亞洲(未包括日本)評論——《中國:一個遠比想象中龐大的經濟體》中認為,中國2005年可能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將在2005年膨脹到至少2.2萬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的位次將超過法國,甚至可能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修訂只是開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任若恩教授對《證券市場周刊》表示,這次數據的修正表明中國的統計體系逐漸向國際標準的統計口徑轉變,有了長足的進步,對于改善我們的統計體系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這次經濟普查的GDP數據與統計數據的距離較大,說明我國統計體系的進步仍然滯后于經濟結構的變化和經濟的發展。

  12月24日,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許憲春在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形勢研討會”的發言中談道,經濟普查數據來源的變化是這次數據調整的最主要因素,根據初步匡算,90%的調整來源于此,而其他方面的影響只占約10%。經濟普查數據來源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企業的財務資料范圍的擴大,包括了限額以下的批發、零售、餐飲業、資質等級以外的建筑業企業和各種類型的服務企業的財務資料,而以前的常規性統計不包括這些企業的財務資料;二是來自個體經營戶,涉及14個行業,包含了沒有被納入工商管理的部分;三是附屬的產業活動單位,即與企業主業活動不同的經濟活動的內容。

  許憲春表示,這么大規模的經濟普查在全國尚屬首次,以后每五年將進行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并以此為依據對統計數據進行調整,以后更加規范,誤差會慢慢減小。此次公布的2004年數據調整僅是數據調整工作的一部分,“十五”期間的數據要用普查的數據來追溯調整及評價;2005年的數據也要相應調整,“十一五”規劃的制定也要以這次普查的數據為依據;各方面的預測將都會進行調整。

  “上次的普查年度是1992年,當時歷史數據的修訂以1992年為基準年,這次經濟普查的普查年度是2004年,歷史數據的修訂以2004年為基準年,對1993以來的數據進行修訂。GDP歷史數據修訂方案,將下發到各省區市,各省區市的歷史數據也要進行相應的修訂。”許憲春說。為了保持數據的準確性,在修訂中要堅持兩個銜接,一是方法銜接,二是資料銜接。注重保持歷史數據的可比性,盡可能保持數據的透明度,今后年度的GDP核算方案會逐漸和國際標準靠攏。

  任若恩表示,因為普查數據的存在,通過對普查數據和常規統計數據的比較研究,能夠找到常規統計數據低估第三產業GDP的原因,從這個角度來說,普查數據提供了對絕對量修正的某種數據基礎。

  無礙宏觀經濟大局

  任若恩教授對《證券市場周刊》表示,這次統計數據的調整對宏觀調控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他強調,應該注意GDP增長率和GDP的區別,前者是相對比率,后者是個絕對值,而此次調整涉及的是后者。他解釋道,普查數據所反映的是一個時點上的數據,它與GDP增長率的計算本身并沒有任何關系。有人試圖將這次調整與另一個比較敏感的中國GDP增長率的誤差聯系起來,并認為將改變對經濟形勢的判斷,甚至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等。這其實都是一種誤解,它們之間實際上并沒有什么關系。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樊綱表示,此次數據的調整除了影響GDP總量、結構外,也會影響增長速度。他認為,如果原來未被統計進GDP的這部分經濟增長的速度高于調整前的GDP增長率,那說明我們以前的經濟增長率是被低估了,反之,如果被統計進GDP的這部分經濟增長的速度低于調整前的GDP增長率,則說明我們以前的經濟增長率是被高估了。這需要統計部門進一步的工作。

  雷曼兄弟公司指出,“許多中國經濟狀況指標都有所改善。”《紐約時報》援引高級經濟學家格林的話說:“這次經濟數字調整后,以前那些危險的比率都下降了。過去,經濟學家常引用那些數據說明中國經濟處于危險中,或中國經濟要掉下來了。”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董事總經理及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認為,雖然調整對實體經濟沒有太大的沖擊,但這一調整應該會影響政府經濟政策的方向,投資比率的下降使中國近期內加大對投資、房地產調控力度的可能性已不復存在。而且,在二線城市可能還會掀起一輪新的房地產投資熱潮。

  法國巴黎百富勤證券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及總經濟師陳興動表示,這次調整一定會產生宏觀和微觀層面的雙重沖擊,GDP表現的是經濟增長的潛力,GDP低估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被低估,這增加了國際機構投資中國的信心。同時,假如其他條件不變,GDP增大意味著投資風險下降,如不良負債、銀行壞賬占GDP的比例變小了,這對外國投資者看好中國是有利的。亞太金融新聞社援引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馬駿的話說:“金融市場對此的反應基本上都是樂觀的。如果他們相信中國經濟比以前的估計更好,發展得更快,大量資金將會流入中國。”

  陳興動也表示,一個不利的影響是,新一輪的熱錢可能會急速流入,考慮到人民幣升值的因素,中國可能面對新的一輪資產泡沫的積聚,再加上中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如果3到5年泡沫積聚到一定程度會出現問題,這是一個尤其需要注意的風險。

  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形勢不容樂觀,他說,今年占GDP47%的固定資產投資將會達到8萬億元,而且是在剝離了固定資產投資和消費的雙重計算部分之后的比例,否則將會更高,中國對GDP數據的修正并不能改變中國過度投資的事實。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對《證券市場周刊》表示,雖然此次GDP調整使一些與之相關的比率有所改變,但這并會不影響政府對宏觀形勢的基本判斷,宏觀經濟中最重要的矛盾和不穩定的因素并沒有改變,政府宏觀調控的方針應該不會因為統計誤差的修正有所調整,面對新的數據不能盲目樂觀,應注意防止投資比例過大、防止產生新的產能過剩。數據的改變對中國經濟實力的過去和現狀會重新評估,對經濟的發展潛力可以更樂觀一些。但是對將來總的經濟發展方針和戰略還是應該實事求是地針對經濟中間存在的問題,而不能盲目樂觀,不能輕易改變經濟模式轉移的更務實的戰略發展的方針。

  第三產業依然被低估

  此次數據調整,最引人注意的是第三產業在GDP比例中的上升,修改后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由32%上升到41%。李德水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此次調整增加的2.3萬億元來自第三產業的為2.13萬億元,占93%。新的一、二、三產業比重為13.1:46.2:40.7,而原先快報數的比重為15.2:52.9:31.9。也就是說,第一產業比重下降2.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6.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8.8個百分點(見圖1)。

  陶冬認為,修改后的數據,依然低估了中國服務業的規模。且不說發達國家,印度第三產業也占本國GDP的52%。而從經驗觀察,中國的第三產業比印度更興旺、更繁榮,起碼也是旗鼓相當。如果真是這樣,那么中國應該還有1.8萬億元未被查出的經濟活動應歸于第三產業,中國經濟的總規模則接近18萬億元(2.3萬億美元)。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錢穎一教授也表達過相似的觀點,并由此推測中國的GDP有所低估。

  就這一問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任若恩教授對《證券市場周刊》表示,關于服務業的GDP核算問題是個世界性的問題,即使是發達國家也未能很好解決,亞洲開發銀行就服務業的統計方法項目已經進行了2年,專門研究服務業統計的改善。在這一點上,我們和印度的情況是一致的,雖然對于印度的情況不太熟悉,但中國有部分服務業沒有統計進來很正常。

  任若恩說,對GDP的核算可以從生產法角度,需要產業部門的分類,例如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等。另一個核算的角度是支出法,將GDP分為消費,投資等,這是我們做宏觀經濟分析的角度。國家統計局只公布了生產法的結果,沒有公布支出法的結果。消費和投資的結構是否有變化,目前還不得而知。人們可能認為,第三產業很多都提供的是消費品,因此第三產業的產出多了,從支出法角度就會導致消費多,這實際是不對的。首先目前調整是由于漏算,或者說統計的覆蓋面不夠所導致的GDP估計過低,但由于是漏算了一些經濟活動,因此必然也漏算了這些企業(主要是小企業)的投資,如果將這些活動都正確核算,投資的數據也要增加。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第三產業是一個很大的范圍,并不只限于日常生活中的服務活動,例如貨運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服務業產業部門。第三產業的比例逐漸上升是一個早已被經濟發展史所證明的現象,在制定中國的經濟發展政策時已經得到充分的考慮,中國的統計數據過去難以反映這一點是一個廣泛了解的事實,這次能夠通過普查數據加以證實,只不過是證明了一個已經存在的事實。

  中國國際責任增加

  經過調整,2004年中國GDP總量從世界第七位上升到世界第六位,雷曼兄弟公司認為,這些修正進一步增加了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性,也為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巨幅波動給出了更好的解釋。

  陳興動推測,只要英國名義GDP不超過4%,中國的2005年GDP將超過英國位居世界第四,這個變化可能會出現三個國際影響:第一,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其他國家為認為中國GDP總量變大了,應該能夠承受更高的人民幣升值壓力;第二,在知識產權保護上,中國的壓力也會增加,中國是第二大計算機軟件使用國,但中國在軟件方面的支出卻是第八位,中國GDP增加了,外國會認為中國應該更有能力去解決知識產權問題;第三,GDP的增加,意味著中國現在的國際社會責任增大。陳興動對《證券市場周刊》說,中國不能離開世界,中國需要兩個市場,一個是出口市場,一個是能源和原材料的供應市場,中國還需要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這需要和其他國家更好地協調,國際社會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是對等的,需要平衡貿易爭端等問題,甚至包括聯合國會費都會增加。

  陶冬也指出,中國經濟規模的增大,必然會加大國際社會要求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呼聲。中國經常項目順差不過占GDP的6%,遠低于新加坡的20%。但是中國是一個大國。世界很難容忍第四大經濟體有一個結構性的經常項目順差。中國政府在選擇調整人民幣匯率的時機、力度上擁有話事權,但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進一步匯率調整在所難免。

  而左小蕾對《證券市場周刊》說,雖然GDP調整了,但中國出口企業的制度建設、貿易摩擦等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2006年的升值預期反而應該放緩一些,應更注意政策的平穩、平和。

  任若恩說,建立在匯率折算基礎上的國家之間GDP的排序并沒有太多實際意義,只不過我們對此還缺乏深入的認識和研究。“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外交政策不會因為GDP增長而改變。”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20日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

  統計數據調整有先例

  統計數據的大規模調整在國外也有先例。比如印度尼西亞就曾對GDP作過17%的調整,挪威的經濟已經比較穩定,但1995年的修訂還是使其GDP提高了大約11%。美國每五年進行一次經濟普查,普查后都會對統計數據進行調整,只是調整的幅度沒有這么大。我國統計數據的大規模調整也并非首次, 中國于1993年至1995年進行了全國首次第三產業普查(普查年度是1991年和1992年兩年)。根據普查結果,將1992年、1993年的GDP總量分別上調了9.3%、10%,并對國內生產總值歷史數據進行了重大調整,調整的時間范圍涉及1978年至1993年16個年度。

  數據調整澄清兩個誤區

  一、近年來中國被冠以世界工廠的稱號,人們都認為制造業在中國經濟總量中占有超乎尋常的比例,而服務業相對于經濟總量來說過小。

  經濟普查的結果顯示,實際上中國服務業的規模遠大于以前的估計。在普查以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為53%和32%,經過普查調整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分別變為46%和41%。

  二、 中國經濟對投資和國際貿易的依賴性過大。

  普查數據公布以前,200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51.1%,經過調整后占43.8%。經濟調整以前,中國出口和凈出口占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為35.8%和1.93%,調整后的比例為30.7%和1.65%。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