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逸晴 周照
時間一腳就跨進了新的年度。在回首與展望交錯的這一刻,“十五”時期廣東輝煌的成就令人目眩。本報今天推出專欄《輝煌十五》,幫助讀者梳理“十五”時期廣東經濟社會巨變的脈絡,開篇為民營經濟大發展系列報道首篇。
廣東民營經濟發展起步早,一向給人以繁榮之感。但為什么不到3年,廣東私營企業戶數的增長數占改革開放20多年來總和的2/3強?是什么導致了民營經濟GDP增加值3年翻了一番多?這些變化對廣東經濟未來的發展有什么意義?個中原因給人們怎樣的啟示?請讀者仔細體會。
從2005到2006,一個普通的年度時間。對于廣東而言,這卻是個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正在發生一些具有標志性意義的變化:廣東這艘“巨艦”的經濟航向正在轉過來,從外向帶動為主轉到了“內外源”經濟并進共榮的航道上來。
民營經濟一度落后于江浙
談廣東的內外源經濟,繞不開歷史淵源。
從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人們嘴邊經常掛著這樣一句話:外向型經濟看廣東,鄉鎮企業看江蘇,民營經濟看浙江。
廣東省社科院綜合研究室主任詹天庠對廣東經濟結構的演變進行了梳理。他說,改革開放以來,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東用足用活中央給予的特殊政策,依靠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三資企業、鄉鎮企業、民營經濟發展均走在全國前列,以發達的外源型經濟為特色;江蘇則大力發展鄉鎮集體企業,形成了發達的鄉鎮經濟;浙江則以溫州為代表,以“草根經濟”、“小商品大市場”、“塊狀經濟”為特色,形成了發達的民營經濟。
20世紀90年代,廣東繼續偏重于構筑利用外資的投資環境,優惠政策繼續向外資傾斜,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勢頭有所減緩;浙江掀起了民營經濟發展的高潮,進入了做強做大的新階段;江蘇對以集體經濟為主要形式的鄉鎮企業進行了民營化改革。到21世紀初,廣東個體工商戶數和注冊資金在2000年被浙江超過,產值在2001年被浙江超過;私營企業戶數在2001年起被江蘇超過,從業人員數在2000年以來均居浙江、江蘇之后,2000年后在產值上居浙江之后。到2002年止,廣東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為25%,而浙江早在2001年民營經濟比重已超過40%。
進入“十五”以來,尤其是2003年中國入世后,廣東的內外競爭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外向依存度偏高,部分輕工產品在某些市場占有率過于集中,產業發展處于國際產業鏈中、低端,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經濟發展模式粗放等問題。
民營經濟發展上的趨緩、排序上的后移以及各種深層次矛盾的積累和爆發,引起了廣東人的高度警醒。
省委省府及時調理下“猛藥”
省委、省政府敏銳地捕捉到了這此變化,痛下“猛藥”。
第一劑“猛藥”是自我反省,找出差距。2003年,省、省有關部門及各地市縣的領導紛紛率領眾多民營企業家前往江浙考察,引起了各界思想的極大震動。經分析,省委、省政府把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增強“內源型”經濟實力作為解決各種矛盾,對廣東經濟結構進行調整的戰略“抓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3年伊始,發展民營經濟的問題就第一時間擺在了新一屆省委、省政府的臺面;理順宏觀管理體制,設立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召開新一屆省委、省政府的第一個高規格會議,即全省民營經濟工作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在會議上發表了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講話,40位民營企業家披紅掛彩,登臺亮相。
學習江浙使廣東認識到:民營企業天生是市場經濟的寵兒,但要得到更大的發展,“政府之手”不能缺位。即便是在發達國家,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發展都需進行系統化的扶持和政策傾斜。于是,廣東再下第二劑“猛藥”:優化法制環境。2003年,新一屆省委、省政府出臺的第一個決定就是《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半年后,又出臺12個配套政策,在經營領域、市場準入、土地使用、人才吸納、資金扶持、稅收優惠、對外交流、做強做大等方面進行了內容實在的制度化安排。圍繞一個領域,半年時間同時出臺12個配套文件,這種力度和速度廣東以前沒有,全國也罕見。
第三劑“猛藥”就是堅持“用藥”。前年和去年,省政府又陸續頒發了有關于加快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和優化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開展業務的政務環境等政策,大力解決民企融資難、用地難、審批難等問題。
隨著系統性制度安排的不斷地完善,本來基礎就較好的廣東民企發展勢頭空前高漲,又輪一大潮驚濤拍岸。
內源型經濟貢獻度急劇增大
兩年后,三劑“猛藥”的效果顯現。
首先是數量排名又上來了,廣東個體私營企業戶數已位居全國各省市之首。到2005年11月末,全省個體私營企業達272.8萬戶,從2004年末以來,平均每月凈增3萬多戶;3年的增長數相當于改革開放20多年來總和的2/3強;個體私營企業注冊資金超7000億元,比2004年底增長近3成;私營企業注冊資本6600多億元,比前年底增長近2成。
分析各種所有制成分可見,民營工業增加值位居各種所有制之首,內力雄厚,前景無可估量:2005年1-11月累計,全省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完成增加值1470.6億元,同比增長26.2%,增幅比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高19.2個百分點,比集體工業企業高19個百分點,比外商及港海岸臺商投資工業企業高10個百分點。此外,民營經濟在科技創新、進出口拉動和資本運作力度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與此同時,民營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急劇增長。權威部門統計分析,2005廣東全年GDP將突破2萬億元,而其中民營經濟將突破6000億元,占約4成,比2002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多,總量翻了一番多。
這些成績對廣東而言可謂意義重大,因為,這意味著廣東的“內源型”經濟實力大大的提升,從外向帶動為主轉向了“內外源”齊頭并進,從單一經濟形態拉動邁向多向拉動的經濟形態。無疑,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下各種利益主體激烈競爭的大風大浪中,廣東這艘“巨艦”的抗風險能力大大增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