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特稿:貿易摩擦讓中國真正學會與國際接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1日 09:59 中國新聞網 | |||||||||
中新社記者 俞嵐 二00五,是讓中國人振奮的一年。加入WTO四年后,中國人深刻體會到了中國貨在世界市場上的影響力。 當美歐將數以千萬計的中國紡織品堵在港口,聲稱放任進口將擾亂其國內市場;當
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遭遇到的各類貿易摩擦涉案金額達到八十九億美元,預計全年將達百億美元左右。 二00一年十二月一日,中國加入WTO。工業品關稅從之前的百分之四十二點九下降到了今年的百分之九,農產品關稅從百分之五十四下降到了百分之十五點三,而目前世界農產品關稅平均水平為百分之六十二。有人說,這是與國際接軌過程中難以避免的“陣痛”。 應當肯定的是,“與國際接軌”的確為中國帶來了堪稱輝煌的成績,在很短的時間內,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僅次于美國和德國。今年六月份以來,月度出口額連續超過六百億美元。全年進出口總額預計將超過一萬四千億美元。 外貿實力的大大增強和多年應對摩擦多少積累的一點經驗,讓中國直起了腰桿。面對形形色色的不公正干擾,中國人不再選擇沉默。 五月到十一月,薄熙來率領商務部左右開弓,分別與歐盟和美國展開拉鋸戰,在國內兩千萬紡織工人的支撐下,“寸土必爭”,妥善解決了中美、中歐紡織品問題,為今后通過平等協商方式解決貿易爭端樹立了成功典范。今年終裁的歐盟對華化纖布反傾銷案中,中國二十六家企業獲市場經濟地位,十九家企業獲分別裁決,創歷史之最。 但這種點對點、面對面的方式,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貿易摩擦問題,即便是能夠解決,成本也太高。問題的癥結,植根于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規則制定權”的不足。 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局長王世春認為,由于WTO相關反傾銷規則上存在歧視,使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傾銷判定容易成立,傾銷幅度易被高估,從而也刺激國外產業更多對中國產品提起反傾銷調查申請。 “陣痛”過后的中國,必須重新“與國際接軌”,財經外交的中心也理應從“生存”轉向“發展”,并在推動規則演化上有所作為。 作為WTO的新成員,中國要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并盡快完成“被動適應規則”到“主動參與規則制定”的角色轉變,推動國際經貿規則向更加符合自己期望和利益的方向演化。從多哈回合起,尤其是在此次WTO香港會議中,中國的這種努力已經凸顯,并發揮其作用。(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