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試編國有資本預算 要求中央企業上繳紅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31日 08:53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段曉燕 北京報道 “2006年開始,國資委將正式試編中央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2005年12月22日,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會上告訴本報記者。 2005年12月25日的中央企業負責人工作會議上,李榮融明確地向與會人員表示,國資
“能源和電信等國有獨資、企業經營良好、盈利豐厚、公司治理結構較為完善的部分中央企業,將率先考慮列入首批試點單位。”國資委一位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但財政部企業司制度處一位人士告訴記者,到2005年12月29日為止,財政部沒有接到任何要求改變現有財政預算體系的文件或口頭通知。 國企經營預算思路 記者了解到,中央企業預算工作方案,由國資委產權局和統計評價局牽頭負責,將選擇部分中央企業作為試點單位方案已上報到國務院。 據悉,自2003年底開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體制納入正式議程,從課題研究,到立案討論,前前后后已經歷時一年多。2005年下半年,初步形成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工作框架。之前,國資委國有資本預算是否會獨立于財政部單獨而立,一直存在爭議。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本質是出資人的財務預算,而不是政府預算,也不是企業的財務預算,因此不存在是否取代或獨立于財政部的問題。”一位國資委人士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資委方面明確提出: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以效率為中心,關注國有資本的實際回報,并以此為樞紐來進行國有經濟局部和結構的調整、推動國有企業改制重組、配合國家實現社會保障方面的戰略意圖,促進國資委以透明、規范的方式向國家提交國有經濟運行質量的答卷。 “企業化經營與行政化的管理界限模糊,公共財政與國有企業經營收益混雜,是過去國有企業中存在的一個典型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很難實現政企分開的改革宗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位專家認為。國研中心是此次國資委預算方案課題的研究方。 因而,此次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方案中,企業經營預算下企業行政職能和公共管理預算分開執行。 據了解,有關國有企業政策性破產、分離“辦社會”職能的支出以及國企債務融資的收入和支出,將不予列入經營性預算范圍,而歸財政部管理的公共預算范圍。 管人管事管資產 此次預算體系中最大的一個突破,是要求中央企業上繳紅利。 “從1994年開始,國有企業就停止向國家財政上繳利潤和分紅,財政部曾幾次努力,希望將分紅體制恢復起來。”財政部企業司人士告訴記者。他對國資委要求企業上繳紅利的做法表示支持,“在這個方面,財政部和國資委的立場是一致的,中央企業的所有者是國家,自然要向國家上繳盈利”。 按照李榮融在2005年12月25的中央企業負責人工作會議上透露的情況,2005年中央企業的利潤將高達6000億元。 如此高額的利潤,除了上繳稅收之外,并未向國家上繳經營利潤,因此,國家作為所有者、出資人,要求企業分紅越來越強烈。 國資委方面人士認為,今時今日的中央企業,和10年前“無利可交、無紅可分”已經是天壤之別。經過過去多年的改革重組,加上中央國有企業的規模優勢、技術優勢、政策優勢,中央企業的盈利優勢已經顯現。 另外,許多企業通過分拆改制等方式,對主要資產、核心業務都進行了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甚至實現了上市,此時提出分紅,合理合法。 “管人管事管資產”,這是國務院對國資委的一個定位,但一直以來,由于“囊中羞澀”,國資委沒有自己的財權,在“管”的許多方面都只能是“務虛”,難以“做實”。李榮融也表示,國資委成立以來,最大的權沒有落實的,就是收益權。 此次預算方案中,對預算來源和支出做了嚴格規范和限制。 在來源方面,主要來自國有企業上繳的利潤和國有股應得的股息紅利、出售國有企業或國有股所產生的收入、經過政府批準的一些基金收入、公共財政轉入的資金以及理財所產生的收入,如利息等。 支出方面以四類為主:國企改制重組成本支出、對現有出資企業補充資本金的支出、向社保基金轉移性支出、向公共財政的轉移性支出。 “要合理吸納,也要合理利用,我們將本著‘嚴出’的原則,建立一套透明規范的國有資本預算監督和約束體系。”國資委相關人士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