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上海金融中心建設駛向快車道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30日 11:15 瞭望東方周刊

  《望東方周刊》記者 張偉靖/上海報道

  從政策來講上海得到了中央的支持

  12月15日,中國國際金融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來自海內外的金融精英們聚集一堂,暢談中國金融業的“開放合作、創新發展與風險監管”。

  “對銀行來講,上海是個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主題演講的開場白表達了金融業人士的心聲。

  2005年,將在中國金融史留下濃重的一筆,這一年,多項重大的金融改革走出了突破性的一步。伴隨著金融改革的進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終于走出了“紙上談兵”的年代。

  這一年有了突破

  上海建國際金融中心的夢想緣起1991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視察上海時留下的一句話,“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地方,今后仍要這樣搞。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正式提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然而13年間,上海這一夢想實現得卻并不順暢。

  2004年初,上海首次提出以建立人民幣產品中心作為突破口。然而到當年底,人民幣產品中心需要的輔助功能體系,仍然只是一堆文件。金融業占GDP比重延續著下降趨勢。

  問題并不僅僅出在上海自身。

  花旗銀行上海分行行長黃曉光接受《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上海面臨 工廠不斷往外走,服務業卻不能回流的情況。”

  黃曉光解釋說,“問題在于,由于行政區劃的規定,外地企業很難進入上海金融市場,而必須在當地的分行進行活動。外匯管制是以屬地化管理的,當地外管局不同意你賬戶開在上海,企業賬戶就開不到上海,資金沒有辦法進入上海。”

  因此,“金融中心的建設是體制的突破,只有站在國家戰略的角度破除攔在周圍的溝溝坎坎,才能使得服務業暢通無阻地回流上海。”

  2005年1月18日,上海市市長韓正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談金融中心建設時,惜墨如金一筆帶過,這是不曾有過的現象。

  僅僅半年之后,7月13日,韓正在北京參加“中國改革高層論壇”卻開始高調暢談,除了提出把上海作為中國金融改革先行先試區,將浦東作為中國金融改革“試驗田”,全力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他還一口氣開列了上海對金融中心建設的操作措施。

  態度的轉變,是因為有了底氣:國務院批準上海浦東新區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央行計劃在上海成立二總部也已獲得首肯。

  “這兩件事表明,從政策來講上海得到了中央的支持,”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潘英麗教授告訴《望東方周刊》。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也給上海金融業的發展帶來契機。“浮動匯率的實施,外匯交易量會逐步擴大,在未來五年當中,金融衍生品的發展會有重大的突破,這一交易肯定在上海進行,產品一旦推出,定會出現井噴行情,因為匯率開始波動后,企業都要進行外匯風險規避,交易量必然很大。”潘英麗推測。

  人民幣匯改、央行上海總部掛牌,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接連推出,管理層用意深遠。

  潘英麗的預測并非空談,據上海期交所向《望東方周刊》提供的材料:“上海期交所將建設以金融衍生品交易為主的綜合性期貨交易所為戰略目標。”

  政策為上海金融創新亮起綠燈,人民幣衍生產品的豐富,對上海建人民幣產品中心將是一個有力的促進。以人民幣產品中心為突破,上海建國際金融中心的遠景目標將與人民幣的逐步開放、國際化同步前進。

  “三個進一步集聚”

  在央行上海總部揭牌儀式上,上海市市長韓正表示,今后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要做到“三個進一步集聚”:金融機構、功能、市場向浦東集聚,支持金融發展的政策向浦東集聚,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向浦東集聚。

  開發15年,浦東的優勢已得到公眾的認可,在國際金融論壇上,五年前入駐浦東的中融集團董事長倪召興以主人的口吻向大家推介陸家嘴:“城市基礎建設和環境設施配套齊全,更重要的是誠信體系。”

  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對機構更有著強大吸引力。機構聚集的地方就是市場。

  說起金融機構的集聚,浦東新區金融服務辦副主任施海寧如數家珍:“上海證監局將從浦西遷往浦東,很多國際性金融機構,如美國國際集團計劃把整個亞太總部放在浦東,現在美亞已經遷過來了,友邦也準備在浦東建自己的大廈。勞和社也計劃進入上海,很可能在浦東。還有很多新型的金融機構,如保險公司辦的資產管理公司,有些已經入駐了,其他的也有這樣的計劃。中國第一家貨幣經紀公司也放在了浦東。”

  浦東金融辦成立于去年11月,“為金融機構提供服務,一方面提供財稅的支持,對金融機構的引進有一些優惠政策。還要做一些實在的服務工作,比如協調金融高官子女的就學問題、醫療問題、戶口問題,甚至尋找辦公樓,裝修等細節。”

  施海寧介紹,下一步要重點發展債券市場、產權市場、票據市場、保險交易市場、信貸的二級市場。同時,進一步鞏固和完善現有的股票外匯期貨市場,盡可能吸引各類金融機構包括中介服務機構進入。

  除金融機構外,金融產品的創新同樣重要,“上海市及浦東區政府在和國家監管部門進一步溝通,推出一些新的政策放在浦東試點,使得浦東的金融機構可以再先走一步。”

  如外匯管理局在浦東先行先試的“九項措施”,對大的跨國公司資金管理方面有一定的放松。國家開發銀行上海分行在金融創新方面也有很大進展。

  施海寧告訴《望東方周刊》:“2007年之后國家就對外資金融機構全面放開了,浦東我想可以開放得更快一些,因為相對于其他地方,浦東制度比較健全,人才比較完善,環境比較好,可以作為試點先于其他地區放開。”

  對于建國際金融中心的藍圖,施表示“還是要看國家對外匯管理的放松節奏”。

  正如黃曉光行長所說:“上海能做的就是把基礎設施建好,吸引更多的大公司總部到上海落戶,把銀行的主要功能都搬到上海,形成上海最有可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格局。但最終,還是靠國家戰略。”

  有待基礎性制度建設

  從今年1月到10月份,香港IPO集資額有94%來自內地企業,達到將近1300億港元,而同期上證A股融資幾乎停滯,這對上海建金融中心似乎是一種反諷。

  在國際金融論壇上,京華山一國際(香港)有限公司首席顧問劉夢熊一針見血:“中國資本市場一開始就不是直線的延伸,而是一種轉折,是一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因此舊體系、舊的相關社會鏈條種種弊端,貫穿了整個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全過程。就內地A股市場來講,上市公司的大股東管理層挪用上市公司的資金、擅改資金用途成了普遍現象,這在國際資本市場是絕無僅有的。”

  在“中國企業海內外上市”分會場,面對來自香港、新加坡、歐洲和東京交易所的推介,亞信金融集團(大中華區)首席分析師周斌激情發問:“為何在這種場合我們總看到境外交易所,卻從來沒有看到過上交所,深交所?到境外上市,交易制度定下來,按制度做就行,不用請他們喝茶。而我們在國內做投行,相當多的精力放在請客吃飯上。”

  華一銀行行長江天錫接受《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所有證券市場存在的問題,銀行業也都存在。經濟發展很快,但是法律機制跟不上。在監管方面,要管框架,而不是什么都報批。這些年盡管有改善,但速度還是不夠快。”

  “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設核心問題就是基礎性制度建設。這是一個瓶頸。制度沒有突破的話,就成為一句空話,”潘英麗教授說,“不僅僅是資本市場的問題,還有保護私人產權的基本制度,包括所有的金融業。”

  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黃曉光認為:“法規要既嚴格又友好,管得嚴但是不死,有創新的空間但又嚴格監管,這個需要很高的監管水平。”

  正如黃所說:“不像建一個工廠或者一個產業,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是一個很復雜的事情,牽扯到很多軟性的問題。”

  如果說人民幣自由兌換、資本自由流通是步驟問題,那么制度建設才是建國際金融中心面臨的真正障礙。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需要的不僅僅是政策支持,更是國家制度的完善。

  美好預測與現實選擇

  早在1998年,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就預測,從全球化電子化網絡化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全球性的國際金融中心數量會減少,每個洲可能就一個,美洲的紐約,歐洲的倫敦,是已確鑿無疑的。

  而亞洲地區目前金融業比較分散,《經濟學家》提了三個候選城市,即東京、香港和上海,未來這三個城市哪一個能成為亞洲的全球金融中心,將取決于跨國機構向哪里集中。

  今年11月8日,一個半官方機構倫敦金融城公布的一份調查稱,按照400名業內人士指定的標準進行評估,上海可能在數年內成為繼倫敦、紐約之后世界上第三大全球金融中心。

  “這只是反映了一些跨國金融機構的預測,代表了一種可能性。”潘英麗認為,“之所以有這種預測,主要基于中國經濟成長速度快,經濟總量大,跨國投資和跨國貿易發展非常迅速。而且上海30年代是遠東國際金融中心,有這個品牌效應,國外機構比較認可。”

  美好的預測難免讓人心潮澎湃,不過,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華民教授給出理智的分析: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出現過國際級或區域性的金融中心城市;一個金融不開放的國家,即使是發達國家,也不會出現國際級的金融中心城市;即使是發達的、開放的,但不是國內金融中心的城市,也很難成為國際級的金融中心城市。

  華民教授提出,中國目前沒有能力去創建一個國際級的金融中心,應當把在中國建造一個區域性的金融中心,服務于整個中國市場,作為現實的目標選擇。

  潘英麗也持同樣觀點:“按照上海的發展規劃,到2010年建成初步的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目標肯定是在岸的亞洲地區區域性金融中心。”

  并不僅僅是學界的共識,黃曉光也這樣告訴《望東方周刊》:“在中國現階段條件下,上海的目標應該是立足于本國,逐步國際化,但主要服務于本國的需求,比較符合我們目前的情況。”

  “上海是國內最有條件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城市。從政府的支持、開明程度和執法水平,城市商業意識等方面,上海都是最好的。盡管很多東西還只是剛剛開始,只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肯定能夠走到這一步,我是很有信心的。”黃曉光說。

  潘英麗進一步分析:“未來五年,金融改革的加速,資本賬戶 的開放,衍生工具的開發,每個突破都會給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設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同時,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也會與金融中心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498,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