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金融時報:中國金融10大新聞 人民幣匯改居首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30日 10:16 金時網·金融時報

    (原標題為:2005年中國金融十大新聞)

  1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邁出歷史性步伐

  中國人民銀行7月21日發布公告,即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
民幣匯率機制。

  專家點評

  點評人: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

  盡管

匯率政策決策與政治、外交等密切相關,但是,匯率政策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政策,其根本目標之一還是保持宏觀經濟的平衡。一個更為靈活的、市場化的匯率,有助于提高
中國經濟
金融體系的靈活性和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這是中國經濟改革與穩定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中國進行自主、可控、漸進的
匯率改革
的基礎。在金融改革初見成效、宏觀經濟快速增長、世界經濟穩定運行的環境下推出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順利地從1997年以來相對僵化的匯率機制中退出,既可以說是出其不意的政策操作,也可以說是中國匯率改革水到渠成的結果。從發展趨勢看,2005年的匯率改革,只是中國匯率改革的一個重要起步,客觀上也提出了擴大內需、完善外匯市場、提高金融機構和企業的匯率風險管理能力、主動利用靈活的匯率配置資源等新的改革要求。

  2 建行交行相繼成功上市工行成功改制銀行業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10月27日,建行股份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作為第一家成功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建行股份創造了多項第一,其中實現股份全流通,對于建行股份自身和中國資本市場、香港金融市場均有非常深遠的意義。此前,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于6月23日也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家在海外首次公開發行上市的商業銀行。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于10月28日宣告成立,作為中國資產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工行的成功改制不僅標志著其股份制改革從此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也標志著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改革進程取得了重大成果。

  專家點評

  點評人:鐘偉(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國有銀行的總體狀況歷來被視為中國金融業的“軟肋”,但經過2000年以來的持續努力,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盈利能力都有了長足的提高,到2005年,銀行業不良資產比率更是降到了個位數。銀行上市始終是中國銀行業引進外部智力資源、改善銀行治理結構、增強金融體系穩健性的重要舉措。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在香港的成功上市,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中國銀行業不是禁區,不是雷區,也不是聚寶盆,國際一流銀行可以進入,可以和中資銀行進行戰略合作,可以做扎扎實實的投資。上市并非銀行改革的全部內容而是其中一環,其遠景仍然是如銀監會相關指引中所勾勒的國際一流銀行。圍繞銀行上市是否“賤賣”的爭論,折射出銀行業改革每一步都必須深思慎行。鄧小平同志的一段話今天讀來仍然給我們堅持前行的勇氣:改革總是會遇到各種難以預料的困難和危險,但是不改革開放,只有死路一條。

  3 新《證券法》、《公司法》獲人大審議通過 2006年1月1日正式實施

  10月27日,新的《證券法》和《公司法》經過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將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證券法》針對1998《證券法》的制度設計缺陷進行了大幅修改。新《公司法》調整了公司設立和公司資本制度,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充實了職工民主管理和保護職工權益的內容,健全了對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的保護機制,嚴格了公司股東的責任。

  專家點評

  點評人:李揚(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新《公司法》和新《證券法》給金融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對金融業而言,新《公司法》在某些方面的變化,如公司社會責任、一人公司設立、揭開公司面紗等規定,將對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金融機構的經營以及風險管理、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投資者的權益保護等帶來新的變化和挑戰。為此,我們的金融監管機關、金融企業等無論從觀念上還是在實踐上都要做好迎接新《公司法》的準備。新《證券法》的實施,對于規范證券發行和交易行為、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可以預測,隨著《公司法》、《證券法》修改工作的完成,證券領域某些制度性障礙得到緩解和克服,但其他金融領域如保險業、信托業的體制因素和制度缺陷將得以凸現,《保險法》和《信托法》的修改問題將成為金融立法的工作重點。

  4 股權分置改革全面鋪開

  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全面鋪開,政策措施相繼出臺。4月29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通知,正式啟動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通知要求試點上市公司應當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真實、準確、完整地披露信息,并做好申請股票停復牌工作。

  為進一步推進股權分置改革,切實做好有關工作,中國證監會、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于5月30日聯合發布《關于做好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

  8月23日,中國證監會、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和商務部發布《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指導意見》,就下一步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提出了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

  專家點評

  點評人:巴曙松

  股權分置改革當然不可能解決脫胎于計劃經濟體制、目前正處于深刻轉軌階段的中國股市的所有問題。但是,不解決股權分置問題,中國股市就難以成為一個真正的股市。從這個意義上,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可以說是整個經濟體制從計劃與市場并行的雙軌制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偉大歷史進程在資本市場的體現。在股權分置體制下,證券市場定價機制扭曲、上市公司治理缺乏共同利益基礎,既不利于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也不利于上市公司的購并重組,同時還制約著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和產品創新,更不利于形成穩定的市場預期,其中最為根本的是股權分置導致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利益的高度不一致。股權分置改革之后,大股東和小股東的利益至少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這種共同基礎為完善公司治理、推進股市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市場基礎。

  5 銀監會確定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五原則

  11月2日,中國銀監會給戰略投資者下了定義:即注重長期利益、與所入股銀行結成利益共同體的投資者。引進戰略投資者應堅持五項原則,符合五個標準。五項原則是:從國家利益看,要保持國家對大型銀行的絕對控股;從市場行為看,中外雙方應按市場原則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從中方看,引進戰略投資者主要不是為了引進資金,而是為了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手段,促進中資銀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因此,引進戰略投資者應與自身特點相結合,以提升中資銀行自主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為目的;從外方看,投資入股中資銀行一般應當是大型金融機構,在銀行經營管理方面有豐富經驗;從監管看,要堅持嚴格的資格審查,并跟蹤和評估實際效果。五個標準為:一是投資所占股份比例不低于5%;二是股權持有期在三年以上;三是派駐董事;四是入股中資同質銀行不超過兩家;五是技術和網絡支持。

  專家點評

  點評人:苑德軍(中國銀河證券公司高級經濟學家、教授、經濟學博士)

  金融開放和金融改革是緊密聯系、互相促進的。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動力,對后者具有非同尋常的推動作用。理論分析和已有的改革實踐都充分說明,我國的金融改革不可能在完全封閉的條件下完成,必須有金融開放帶來的外部力量來推動。在加入世貿組織后過渡期即將結束、銀行改革進入關鍵階段的背景下,銀行在“股改”中引進戰略投資者,不是因為國有銀行有什么“崇洋媚外”偏好,而是金融對外開放的必然要求,是金融改革走向深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資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主要不是為了引進資金,而是為了引進發達國家銀行業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經驗、信貸文化以及風險控制和產品定價技術,促進中資銀行改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由于國家仍要保持對大型銀行的絕對控股權,國有股東在銀行業中仍占有不容置疑的主導地位,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并不會威脅國家的金融安全。境外投資者不是“洪水猛獸”,不是罪惡的淵藪。我們敢于“引進”和境外投資者愿意“進入”,是我們對民族資本和中國銀行業的控制力充滿自信的表現,也是外資看好中國銀行業發展前景的結果。只要嚴格遵循銀監會的“五條原則”,我們就可以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前提下,與境外投資者實現密切合作、共同發展的“雙贏”目標。

  6 保監會發布中國人壽保險業新生命表

  12月22日,被業內及社會廣泛關注的中國人壽保險業新生命表終于正式發布。新生命表的編制歷時兩年多,由保監會牽頭、精算委員會協助,全行業共同參與,根據2000年—2003年間占全行業同期保單數量的98%以上的1億多條保單記錄,采用了兩層次數據校驗法及逐單計算法確保了計算的準確性。據悉,此次新生命表得到了保險行業的廣泛支持,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平洋人壽及新華、泰康、友邦等六家壽險公司均為新生命表的編制投入了大量的資源。

  專家點評

  點評人:李冰清(南開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精算教研室主任)

  中國人壽保險業新生命表的發布與實施是我國金融領域的一項重要改革舉措。此次發布的中國人壽保險業經驗生命表(2000年—2003年)是我國迄今為止的第2張經驗生命表。從短期來看,由于新生命表的死亡概率低于原生命表,因此壽險產品價格必然會出現一定幅度的漲跌。從長期來看,新生命表提供了逐步推進壽險產品費率市場化的切入點,使得壽險經營更加科學。根據保監會規定,在壽險產品評估方面,要求統一使用新生命表,而在定價方面,則允許壽險公司自由選擇定價生命表。這意味著在壽險定價的利率、死亡率、費用率三要素中,死亡率要素將完全由公司決定。定價生命表放開之后,公司可以根據產品、地域、投保人群、公司核保技術的不同或者市場策略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定價生命表。同樣,消費者購買壽險產品,也可以在不同公司得到不同的報價。因此,新生命表的發布與實施是我國壽險產品費率市場化的重要一步。

  7 債券市場創新層出不窮

  12月15日,在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多部委共同努力下,首期開元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和建元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公開發行,中國的資產證券化終于從理論走向了實踐。

  2005年,我國債券市場創新不斷:在產品創新方面,5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允許符合條件的非金融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向合格機構投資者發行短期融資券;在機構投資者培育方面,6月21日、9月28日,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相繼成立基金公司,不僅有利于國有商業銀行探索多元化經營、改善收入結構、推進金融產品創新,更有利于壯大機構投資者力量,從而促進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在發揮中介機構作用方面,12月9日,中國銀監會正式批準全國首家合資貨幣經紀公司———上海國利貨幣經紀有限公司的開業申請,標志著貨幣經紀服務正式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在完善市場運行架構方面,11月24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出通知,決定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并于明年初在銀行間市場推出即期詢價交易方式。

  專家點評

  點評人:鐘偉

  2005年是中國債券市場真正意義上的破冰之年,只要提及中國企業債,多年來的印象是發債企業資質范圍狹窄、發債審批程序復雜、發債定價和交易機制僵化、牽涉的政府部門龐雜而難以協調。打破這種堅冰局面,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2005年,企業短期融資券的發行迅速突破了千億,以資產證券化為基礎的中期融資券也在陸續面世,這種影響必然是深遠的:一是融資體制中,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重失衡的痼疾得到了一個切實的突破口;二是通過銀行間市場的發育和銀行基金公司的問世,使得金融機構通過業務交叉打開了創新空間;三是債市的啟動,以央行牽頭,金融機構和企業跟進為特色,很可能產生連鎖效應,使得其他政府職能部門的創新熱情也被點燃。金融改革如果能多一些類似債市創新這樣富有智慧的一小步,積累起來就是市場化歷史的一大步。

  8 國務院批準匯金公司注資銀河證券券商市場化重組開始

  6月14日,國務院批準匯金公司注資銀河證券。7月4日,央行確定由匯金公司和建銀投資對銀河證券、華夏證券、北京證券、湘財證券、天同證券、華安證券、申銀萬國、科技證券和中富證券等9家證券公司注資。對券商的市場化重組開始。此外,央行還允許部分創新試點券商發行短期融資券,券商可以迅速獲得流動性資金支持。

  專家點評

  點評人:吳曉求(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匯金公司注資銀河證券,揭開了中國證券業重組的序幕。中國的券商經過15年的發展,得到了鍛煉,也沉積了很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缺乏核心競爭力,另外,風險防火墻沒有建立起來,風險越來越大,市場容量卻越來越小。因此,券商面臨著生存危機。在這個關鍵時刻,匯金公司和建銀投資注資幾大券商是有意義的。但是,這種注資一定要和券商的市場化重組及其內部的制度改革協同進行,這樣才能取得效果。所以,目前,應該先通過市場化重組對現在的130多家券商進行淘汰。在此基礎上,要邊注資邊對券商進行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的建設,建立風險防范機制,特別是防止市場風險蔓延到整個券商的資產中。總之,對券商的注資和券商的制度改革必須協同進行,而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風險防火墻。

  9 央行上海總部成立

  8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揭牌,主要承擔部分央行業務的具體操作職責,同時履行一定的管理職能。這將有助于通過貼近金融市場一線的優勢,推動金融產品創新和金融市場發展,擴大上海金融市場對國內金融乃至亞太地區金融的整體影響力,從而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

  專家點評

  點評人:宋逢明(清華大學國際貿易與金融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央行上海總部成立,既是中國貨幣當局進一步通過市場手段實施貨幣政策和推動國內金融市場發展的重大舉措,又是中央對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有力支持。位于上海的外匯交易中心和銀行間市場,一方面為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提供了操作平臺,另一方面又在央行強有力地主導下,推動金融創新,培育新型金融產品,完善市場建設,提升金融系統配置資本資源的效率,加強控制和化解金融風險的功能機制。上海總部緊密貼近市場,將成為總行的貨幣政策操作平臺和金融市場的監測管理平臺,而且還將是對外交往的重要窗口。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金融業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影響經濟金融運行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上海總部的有效運營,將更加便利中央銀行從金融市場一線獲取信息,能夠更加及時、有效地進行業務操作和動態微調,提高金融宏觀調控的效率。

  10 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已達成社會共識

  11月3日,中國金融學會和金融時報社聯合舉辦的以“金融生態:中國金融發展面臨的考驗”為主題的首屆“中國金融論壇”在京舉辦。論壇認為,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提高金融工作水準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經濟與金融良性互動和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提升經濟和金融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更好地發揮金融現代經濟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徑。此后,由中國人民銀行主辦的“首屆金融知識展覽”于12月9日在國家博物館正式開幕,這次別開生面的大型公益展覽在向廣大社會公眾普及金融基礎知識的同時,也為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作出了貢獻。

  專家點評

  點評人:宋逢明

  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金融體制改革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金融生態既指國家全局與宏觀層面的生態環境(包括政府、立法、司法環境等),也包括地方層面的生態環境。從法律體系上講,《破產法》在維護正常金融生態環境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別需要加強依法行事的能力和提高執法效率。完善監管體制、改進監管方法、加大監管工作力度,則是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而宏觀的金融政策環境,比如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的制定與有效的傳導機制的建立,市場定價的理性化和加大靈活性等,則是宏觀層面的金融生態。

  央行提出的建設金融生態環境的理念之所以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同,正是因為中央銀行充分考慮到中國的金融體系,尤其是銀行體系存在的歷史包袱,通過推動銀行股改改善公司治理,逐步實現利率市場化,確定合理的利率水平進而形成反映市場理性預期的利差結構并推動金融創新,為中國的商業銀行系統消化歷史包袱和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要實現金融穩定、有效地控制和管理金融風險,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自身的改革是最重要的,但同時不能忽視外部環境的改善。反過來,在強調金融外部生態環境建設時,也并非一切都由外部環境來決定,二者是互動的辯證關系。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7,7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