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通縮論抬頭考驗決策智慧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9日 13:59 南方日報

  12月11日,中國社科院在京發布了《2006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該《藍皮書》認為,從國際環境、國內體制政策環境和供給條件看,2006年中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有利因素較多。因而即使當前GDP增長率呈現出回落之勢,但來年保持8.9%—9.0%的較高水平并非一廂情愿。

  與之相關的是,根據12月2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調整之后的宏觀經濟數據,中國經濟
的整體實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宋國青教授和中金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博士就此接受記者采訪時都認為,即使按新的統計口徑來預測,2006年中國經濟依然可以保持9%的增速。

  目前,官方和學界對未來經濟形勢企穩普遍寄予了厚望,但來自學界的不少知名人士在“2006年中國經濟是否傾于通縮”這一關節問題的判斷上卻依然存在著較大的爭論。

  投資增幅有望“平穩回落”

  在12月中旬于京召開的“第七屆中國經濟學家論壇”上,中國社科院特邀顧問劉國光和其他眾多權威的經濟學者一樣,對未來一年中國經濟的整體形勢樂觀看好。此間發布的《藍皮書》分析指出,在宏觀調控政策引導下,中國經濟已經從前幾年的加速增長階段轉向穩定發展階段。記者注意到,該書所強調的“2006年將繼續保持高增長低通脹格局”這一觀點與隨后幾日中央高層釋放出的基調頗為合拍。

  “目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處于平穩增長期。當前大好局面來之不易。”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進一步認為,2006年的宏觀調控應注意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在目前形勢下,如何有效地在防止增長過度回落的同時著重防止出現反彈,應該是中短期宏觀調控的重點;而如何處理好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實現消費的較快增長,應該是中長期宏觀經濟工作的重點。

  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范劍平看來,2006年投資增幅將“平穩回落”(預計在18%-20%之間),但由于當前投資降溫尚不明顯,導致投資膨脹的體制基礎也還沒有根除,因而從目前的數據還不足以斷定來年經濟能否順利實現“軟著陸”。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的李金華研究員則站在經濟周期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判斷。他分析說,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三次高速增長,而且每次周期都是3年時間,“前兩次高增長后經濟都出現過一定的滑坡。如果將2003年看作是第三次周期的起點,2005年又是一個第三年。”

  通縮與通脹之辯

  根據國家統計局12月20日公布的新的宏觀經濟數據,消費對中國GDP的貢獻率從36.3%提高到了37.8%。這個現象折射出消費對于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比較強勁。這是否意味著一直為人們所擔心的通縮會有所減緩?

  令人遺憾的是,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當日沒有就此給出一個權威的說法,而是含糊地表示,“中國經濟生活中目前既有通脹的因素,也有發生通縮的因素,但是目前實際生活中并沒有出現明顯的通縮和明顯的通脹,我們要積極地防止通脹的發生,也要認真地預防通縮的出現。”

  自2004年以來,關于中國經濟是否會出現通縮或者是通脹的話題,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和爭論的焦點之一。時至2005年下半年,由于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依然沒有表露出放松跡象,在市場層面關于通脹通縮的辯論聲中,“通縮”的觀點逐漸占據上風。

  “從1997年以來,中國一直就進行著反通縮的拉鋸戰,8年中就有3年物價是負增長。其主要根源在于投資和消費的嚴重失衡。”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員高輝清認為,由于目前投資項目的在建規模依然異常龐大,前所未有的新增產能將會從明年開始陸續出現,屆時如果沒有相應的總需求來“對沖”,便很有可能出現通貨緊縮。

  基于對相關因素的考慮,眾多學者判斷2006年出現通縮的可能性更大。但哈繼銘卻持有近乎相反的觀點,他一直認為明年出現通脹的可能性更大。支撐他這個判斷的一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依據是“2006年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會比2005年高”。

  在宏觀調控政策的驅使下,由于較多暫時因素扭曲了價格整體水平,而若能將其合理化,則實際水平應該比目前的數據高得多。

  對于哈繼銘的這一判斷,宋國青卻回應說,即使考慮到被扭曲的因素,2006年的CPI水平還是會比2005年稍低。“但是也低不到哪里去,今年可能是1.9,明年就能看到1.8。”

  但哈繼銘依然站在防止通脹的角度堅持認為,政府有必要從當前這種依靠投資拉動轉向依靠消費拉動。

  PPI:牽引經濟走向通縮的“幽靈”?

  判斷經濟是否會走向通縮的一個常規指標是CPI的走勢。一般來說,如果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下行壓力增大,工業消費品價格整體上漲的可能性就會受到約束。綜合各方面的資料看,當前無法回避的一個事實是,CPI下行的陰影正飄向PPI的上空。

  有關專家預計,2006年,龐大的工業消費品價格恐難迎來一片艷陽天。而換個角度看,在前兩年PPI漲勢迅猛的情況下,大幅上升的成本都沒能推動工業消費品價格些微跟進,在PPI漲勢已經明顯回落且將進一步回落的明年,更沒有理由預測工業消費品價格能帶動CPI上行。

  專家們進而指出,在預測2006年的物價走勢的過程中,除了分析CPI,更應關注PPI的運行。他們認為,影響2006年PPI走勢的主要不確定性因素是國際原油價格。據了解,2005年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大約為43%,預計2006年需要進口大約1.44億噸原油,對外依存度將擴大到44%。在此背景下,一個潛在的憂慮是,一旦今后國際油價反向運行,無疑將加大中國PPI的回落幅度。能源領域的權威人士還預測,2006年,電力、煤炭供需有望達到平衡,這就意味著,當前尚在高位運行的煤價、電價能否站穩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國家發改委綜合司預測處的袁達博士分析,由于絕大部分工業消費品供過于求的狀況不會明顯改變,工業消費品價格仍將穩中偏降。專家指出,伴隨著工業生產率的提高,產品供過于求客觀上致使其價格難以上漲。實際上,中國的PPI已連續兩年處于上行狀態,即便今后某些品種能夠在高位站穩,或者某些品種繼續小幅上漲,但其向上的拉力非常有限。

  求解產能過剩破局之路

  2005年12月21日,國家發改委產業司司長劉治在國務院新聞辦莊重宣布,根據最新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國家將對產業結構進行重大調整——在該目錄中,除了539條鼓勵類項目外,限制類項目和淘汰類項目竟分別達到190條和399條。在外界看來,此舉意味著,對于業已出現的產能過剩局面及其潛在危機,中國調控當局還將有更為實質性的動作跟進。

  著名經濟學家張卓元分析認為,2006年產能過剩的局面將會更加明顯,因此必須采取調整增長方式、加強公共建設和擴大內需等手段來盡快改善危局。

  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

  根據發改委日前公布的權威資料,目前中國共有11個行業出現或存在潛在產能過剩。其中,鋼鐵行業目前生產能力已大于市場需求1.2億噸,電解鋁行業目前產能已高達1030萬噸,而閑置能力就有260萬噸。此外,鐵合金、焦炭、汽車行業亦存在產能過剩,水泥、電力、煤炭、紡織行業存在潛在產能過剩問題。

  劉治本人也坦陳,由于產能過剩,今年以來鋼鐵、電解鋁產品價格正大幅回落。2005年10月末,鋼材價格已經下滑到2003年末的水平,而電解鋁行業,除了中國鋁業公司以外,其余大部分企業均處于虧損狀態。相關數據還顯示,2005年前10個月,鋼鐵行業產成品的庫存增長為49%,但其利潤增幅僅11.2%,同比回落52.2個百分點;水泥行業利潤同比下降60.6%;汽車行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36.7%,虧損企業虧損額增長86.2%。

  對于中國經濟而言,潛在產能過剩的壓力無疑更為嚴峻。來自官方的數據表明,當前鐵合金行業的生產能力是2200多萬噸,但企業的開工率目前僅僅是40%左右。焦炭行業的產能也超過1億噸左右,同時還有在建和擬建的各3000萬噸。電石行業產能1600萬噸,大約有一半在放空。汽車行業同樣如此,據了解,目前中國汽車行業的產能產大于銷200萬輛,在建的生產能力還有220萬輛,正在醞釀和籌劃的新上能力達800萬輛,如果這些項目都建成的話,其產能遠遠大于市場需求鐵定無疑。

  “與以往情況不同的是,以往是局部過剩,現在則表現為全面過剩;以往的生產能力過剩,現在則表現為總量過剩;以往的短期現象,現在則表現為一種長期持續的現象。”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員白津夫說。

  事實上,早在兩三年前,一些行業產能過剩的態勢就已顯露端倪,隨后國家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但效果并不明顯。為什么會出現此種“治而未治”的狀況呢?采訪過程中,幾位不愿意具名的專家將其癥結概括為:一些局部利益和一些部門利益交織在一起,致使調控政策難以落到實處或效率大打折扣。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對此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產能的嚴重過剩從另外一個方面反映了中國投資效率的低下。”他說,“我們總是提GDP要實現什么目標,卻忽視了‘要不斷提高效率’這個前提。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后果還在進一步發展,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企業倒閉和職工失業就會顯著增加,銀行呆壞賬亦會進一步擴大,金融風險加大亦在所難免。”

  緊急迫降與產業結構調整新契機

  “治理產能過剩將成為整個‘十一五’期間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之一。”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王小廣博士的觀點與官方意向十分接近。他認為,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一方面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但另一方面它也成為推動結構調整的難得契機。

  劉治指出,當前是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絕好時機。對于劉治的此番表述,王小廣的解讀是,在經濟過熱、需求旺盛、產品處于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落后企業、落后技術、落后產品還都有生存空間,因而企業往往缺乏調整結構的外部壓力和內在動力;而在類似當前這種供給能力大于市場需求較多的情況下,企業調整結構的意愿和壓力都會變得主動起來,因而假借市場來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的時機也就成熟得多。

  從新近出臺的政策看,國家發改委已經著手采取包括“嚴格市場準入,控制新上項目;淘汰落后產能;推進技術改造,加快兼并重組;完善行業規劃和產業政策,加強部門協調配合”等在內的綜合措施,直指問題的內核。

  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賈銀松告訴記者,“我們正在強化產能過剩行業市場供需信息的收集及預警機制。”據稱,今后國家發改委每月都將對產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情況作出專門報告。

  就在國家發力迫降產能的同時,一些相關行業也在謀劃有效措施,來主動維護自身的利益。據了解,目前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正在醞釀每10天發布一次全國鋼產量信息的可能性。

  更有效措施需“長短結合”

  連日來,記者就“如何化解產能過剩困局”這一問題采訪了北京的多位官員和研究人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站在供給的角度分析說,解決產能過剩需要靠釋放存量需求來解決,為此需要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加強公共品供給,擴大消費。

  “從理論上說,消除工業行業生產能力過剩以及實施宏觀調控,還不能完全達到預期的調控目標。更有效的措施需要長短結合,建立抑制固定資產投資大起大落的長效機制。”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還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具體見解。

  一是,采取設備淘汰和企業退出兩種方式壓縮過剩生產能力。“日本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調整時期,為了鼓勵企業淘汰多余設備,對紡織、冶金、造船等行業采取由政府出資收購設備然后將其廢棄的辦法,值得我們借鑒研究。”他同時強調說,“我認為當前需要關停的重點是那些技術水平已經相對落后的國有工廠;對于民營企業由于其預算的硬約束機制,用市場的方法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則可能是一種更有效的措施。”

  二是,著眼長遠,從完善社會保障和推進金融、稅制、匯率改革等方面擴大消費,進而推動內需。

  曹建海認為,在此過程中,政府應打破限制民營企業以并購方式進入汽車、鋼鐵、電力等國民經濟重點行業的各種政策禁區。只有這樣,才會獲得市場驅動而非政府驅動的經濟健康增長,形形色色的消費需求才可以自然獲得滿足和提升。

  2005大事記?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的內部文件。《通知》中總共有八條意見,被業界稱為“國八條”。?月27日,國務院出臺《加強房地產市場引導和調控的八條措施》,即“新國八條”。“新八條”再次顯示了中央政府調控樓市的決心,措施直指土地、稅收、金融等樓市穴位。?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建設部等七部委《關于做好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意見》明確指出,“期房限轉”、新購商品房“兩年內轉手全額征稅”等措施,打擊炒作投機行為。《意見》6月1日正式實施。?月,“通漲”和“通縮”的爭論不絕于耳。在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的一句“中國將帶領全球陷入長期通縮”之后,“通縮”二字便開始頻頻見諸報端。?0月20日,在中國經濟第三季度統計數據出來后,通縮論再次抬頭。?0月29日、30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分別組織論壇進行了分析,并就近期宏觀形勢尤其是“通縮”與否、人民幣升值的時機等問題展開討論。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認為,今年下半年或是明年初,我國很可能會再度出現通貨緊縮,但經濟還會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而北京大學中國問題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教授則認為,通貨緊縮的現象并不是很明顯。也有一部分專家提醒,要注意明年出現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1月9日,面對學界此起彼伏的“通脹”還是“通縮”的爭論,《2005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在當時給出了官方的鮮明觀點:“各種價格同比增幅平穩回落,但是通脹壓力依然存在。”

  陳清浩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