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透視:服裝大省呼喚馳名品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9日 11:58 中國新聞網 | |||||||||
作者 牛琳 作為世界第三、亞洲最大的服裝專業博覽會——“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CHIC),迄今已連續舉辦了十三屆。它在讓國內企業了解世界服裝發展的同時,也使一大批中國服裝品牌在歷屆CHIC中走向了世界。但在這個被稱為中國服裝業最靚麗的“名片”的博覽會上,卻難覓河北服裝企業的蹤影。
服裝大省的品牌之痛 據河北省服裝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河北現有服裝企業四千余家,從業職工逾四十萬人。二00四年銷售收入五百萬元人民幣以上的服裝企業超過二百家,其年產量三億件;銷售收入近八十億元人民幣,利潤逾五億元人民幣,出口創匯二十一點三億美元。 目前,河北已建成容城服裝城、辛集皮都、清河羊絨、安新羽絨、寧晉牛仔服、卓達服裝產業園六大服裝基地。服裝銷售網點遍及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二十八個省市,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企業從原來單一的外貿出口發展為多渠道、多口岸經營。 但業內人士指出,掩藏在這種輝煌表象下的事實是,位居中國服裝產業基地前十名的河北,其年產值卻與同樣排在前十位內的廣東、浙江、江蘇等其它省份相差懸殊。 與此同時,另一個讓人感到刺痛的事實是,河北只有雪馳羽絨服、名鹿襯衣、大羽羽絨服三個中國名牌,大量中國名牌集中在了南方部分省份。而河北省名牌也只有比琦襯衫、伴縱牛仔服等十多個品牌而已。 三大問題制約品牌效益 業內人士指出,河北的服裝企業大部分散布在縣、鄉、村,點多、面廣、分散經營。雖然近年來服裝集群發展迅猛,但受過去長期計劃經濟和小生產經營方式影響,全行業普遍粗放性經營,生產仍處于低水平建設,產品結構不到位,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對市場快速反應難以駕馭。相當一部分規模偏小、技術開發能力弱的服裝企業,難以形成加工資源的整合優勢,資金匱乏,競爭力薄弱,難以創造自營品牌。 河北省服裝行業協會會長劉連紅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河北服裝工業,小生產色彩濃厚,家族企業管理模式的弊病難以造就真正的精英。這樣的企業群體從總體上粗放經營比重大,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低,僅僅依靠低檔次、低價位去參與競爭,顯然力不從心。 孫樹強稱,對河北服裝業來說,信息是比資本更為缺乏的一種資源。國外企業信息網絡普及率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而河北不足百分之五。 整合資源塑造品牌“突圍” 談及今后的出路,業內人士已經達成共識:整合服裝資源,收緊拳頭,繼續大力發展產業集群,真正形成產業集群效應,使服裝生產加工基地成為制造和生產服裝名牌的“孵化器”,打造區域品牌,變原來的單打獨斗、單兵作戰為用區域品牌去角逐市場、參與競爭,以名牌產品帶動服裝產業升級。 孫樹強的話耐人尋味:品牌背后是文化,河北的服裝企業還應注重品牌文化的塑造和培養,一個企業只有形成品牌文化才能提高品牌的認知率,獲得穩定的附加價值。 河北省日前已經提出,二00五年到二00六年,爭取再創三至五個河北省名牌產品和一到兩個中國名牌產品。 河北省服裝行業協會副會長郭新祿透露,河北省服裝行業協會已經著手準備同大的服裝企業集團聯合建立河北省服裝網站,及時向企業發布國內外信息。同時要求有條件的企業盡快完成生產加工全程管理和信息處理電腦化的系統改造工程,以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降低采購和銷售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