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敏:海爾提進入攻堅階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7日 21:36 工人日報企業周刊 | |||||||||
本報記者 丁軍杰 國際化戰略是任何要做大做強的中國企業都面臨的一個難題。在海爾走過20年創業歷程,迎來21歲“生日”的時候,海爾將早已深入每一個員工心中的企業精神企業作風全部革新,升級為新的“版本”,這一舉措的背后不僅是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而且也反應出海爾人面對新目標背水一戰決心。
“為什么要進行這種全球化品牌戰略呢?主要是形勢逼迫!痹12月25日在北京舉行舉行的“海爾創業21周年暨海爾全球化品牌戰略研討會”上,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道出了發展戰略調整的真實目的和原因。 張瑞敏說,加入WTO之后,如果從市場的角度來講,現在不可能在全世界找到一塊不是國際市場的市場。孟加拉是全球49個最貧窮國家之一,但是,國際名牌全在他們那兒有競爭。要想在全球取勝的話,最后就體現在品牌上;但是如果想做成一個國際化的品牌,又取決于你的全球化品牌的戰略。 “到海外去,剛出去的時候覺得挺好,出去之后就覺得很難了,現在想退也退不回來,也沒有退路!睆埲鹈粽f,經過二十年創新發展,海爾又到了一個新的起點。在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對海爾來說至少要過三道坎。 第一道坎就是從入圍資格到進入決賽。 “現在的中國企業在全球化、國際化的市場上有沒有資格都是一個問題,更不要說參加決賽了。”張瑞敏說,海爾在全世界有30個制造基地,要想在全世界都布滿了,那還需要很大的力度。我們這幾年利潤下降,也有很多原因,但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你到全球去布局,為品牌打廣告,沒有錢是做不成的。到中國來的外國企業,他們在全世界都布局完了,中國是他最后一個進入的市場,他可以利用原來上百年的積蓄、上百年的力量把中國的市場做好。我們只有二十年,集中這點小小的力量要進入那么多的市場,對我們是一種制約。所以我們是剛剛開始,后邊的路還很長,也非常艱苦。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場攻堅戰,而且是剛剛拉開序幕。 如果說入圍資格的話,首先至少在產品上要入圍,包括產品的質量和產品的研發。中國的企業都有質量管理體系,但是現在的質量管理體系能否入圍國際市場就非常困難。現在要求的質量水平是什么水平呢?是能夠大規模、但是又是新產品非常多的前提下的質量水平,F在產品翻新非常快,有的半年就要換掉,這么多新產品,質量就更加重要。如果你自己做不到這一點,你就不可能擁有市場,連入圍資格都沒有。 研發也是一樣的。我們的專利在中國家電企業算是最多的,還入圍兩項國際標準,但是到國際市場這只是一個基本條件而已,或者說這只是一個競爭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充分條件是你必須把這個專利轉化到市場上有差異化的產品上。 “參與國際競爭的很重要的是企業運營的能力。歸結起來就是三個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這三個流我們在中國做得很好,到國際上也還有差距! 張瑞敏說,比方物流,我們是中國物流協會確定的中國物流示范基地企業,到中國算是不錯的,到國際市場上還不行。為什么呢?因為在國際上要求你物流的標準就是要不落地,沒有倉庫,實際上你進去之后,即使有倉庫,你也進不起。在青島保稅區,租一平方倉庫不到8美金,到美國紐約是55美金,所以落不起。 像資金流,F在中國已經遇到了很大問題,中國企業出口壞帳率是5%,這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大量的應收逾期會有很多壞帳,所以這已經成為制約中國企業成為全球化企業很大的問題。再一個就是信息流,信息流方面的內容歸結起來就是說產品不管到哪個地方去,我都可以追溯到。在國內我們基本上大城市都可以做到,但是在國外還有很大的問題。 “所謂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說到底都是客戶網絡,營銷系統。比方到國外去,產品必須到倉庫,原因在于你的客戶網絡還不支持,如果支持的話可以直接發到店里去。所以說到家的話還是企業的競爭力,這是我們遇到的第一道難題。” 第二道坎是:進入決賽后,從機遇利潤到雙贏利潤。 有的企業有了入圍的資格,進入決賽。但是張瑞敏認為,進入決賽也不是目標,“還有第二道坎就是利潤問題,因為進入決賽不等于你有利潤,沒有利潤你賠錢進去,最后還要退出來! “中國企業一開始利潤都很好,現在利潤都非常困難,有的是全行業虧損,為什么呢?”張瑞敏說,以前的利潤不是靠企業的競爭力來的,是靠改革開放的形勢帶來的。原來整個市場是一片空白,你干什么賺什么,干什么可以賣出去什么。我們海爾也不例外,海爾一開始的利潤就是這個機遇來的,而且我們的機遇抓得相對比較好。比方冰箱,差不多有十年的時間,你出來的產品要多少錢就能賣多少錢。而且剛開始出來的時候,連續三年光空調一個產品每年賺十億以上的利潤。就是機遇抓住了。但是現在進入全球化不可能有這么好的機會,剩下的就要靠自己。 “我覺得今后的利潤沒有機遇利潤,而是雙贏利潤,就是你有什么樣好的資源,人家給你什么樣好的資源,是資源換資源! 張瑞敏說,比方你和上游企業,像英特爾這種很大的公司,他給你的東西絕對取決于你自己,你要的量很大,你的發展前景很好,他給你的產品很好,而且價格會很低。如果說你要的量很少,價格高一倍。 下游企業也是一樣。到大客戶當中去,他們是否給你提供最好的位置,完全取決于你的產品。“我到歐洲去,我到一個一個的連鎖店去拜訪他們,我們說海爾的產品怎么怎么好,人家只是一句話,我這個商場一共就四五個品牌,你可以進來,進來之后,你能超過哪個產品你就進,超不過你就別進;我現在賣得最差的產品是什么,他給我的毛利是多少,你能超過他,我就叫他走掉。所以全球化完全取決于你自己的競爭力! “同樣,對用戶也是一樣。你的產品可不可以變現,取決于用戶能不能掏錢。第一個就是性價比,人家會比較:你這個價格對我來說合不合適?第二個就看你的產品能不能給我創造更大的附加值,也就是更大的差異化。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很難換來利潤。所以,在家電方面,全球一般就是四五個大的國際品牌,要和他們競爭,就需要有更強的競爭力! 第三道坎是:獲得利潤后,要從單一文化轉變到多元文化,實現持續發展。 “很多企業原來比我們好得多,現在都銷聲匿跡了,我們能夠發展到今天,很大的一方面就是我們的企業文化被大家認同了,我們的企業文化核心就是創新。” 張瑞敏說,但是我們原來的企業文化是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而且面對的是中國的員工,大家有共同語言。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東西都被我們吸收了,但是到國際上去又有不同。到國外去,文化的差異很大。比方到歐美,就是一種休閑文化,休閑不可侵犯的。文化的沖擊越來越大,這種融合非常困難。我們到日本去,日本人對你很恭敬,但是日本人沒法接受我們海爾的文化,特別是年紀比較大的。當然在東歐、中東有些文化差異也是給我們帶來很多新課題。 所以,我們現在制定了新的企業精神和工作作風,其目的就是適應全球化品牌戰略的發展。企業精神就是“創造資源,美譽全球”,這和原來的企業精神最大的不同,一個是強調以中國為據點,向全世界輻射,新的企業精神就是強調全球化,美譽全球。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它的前提就是創造資源,德魯克有句話叫做“創新就是創造一種資源”。兩個工廠用的材料一樣,但是干出來的產品價格就不一樣,也就是很多世界名牌到中國來代工,我們交給他的產品是10美元,但是他可以賣到100美金,那個差價就是他創造的資源。確切的說就是創造一個世界名牌,這個世界名牌要靠創新來創造,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另外我們新的工作作風是“人單合一、速決速勝”,原來主要是強調速度,現在對手都是國際化企業,如果只有速度沒有準確率肯定不行。 為什么要人單合一呢? 張瑞敏認為,在全球的競技舞臺上,海爾作為一個年輕公司面對的競爭對手是強大而富有經驗的,海爾應該向他們學習,但是不能夠停留在模仿,如果模仿的話就永遠不能超越他們,海爾只有創新,也就是說在同樣的時間我們做得比他們更快,在同樣的時間我們做得比他們更好才可能超越他們。為此,海爾將新的發展模式創新為人單合一模式。 “為什么要人單合一呢?因為我們和其它國際化企業比起來差距很大,我們只有在兩個方面做好才有可能超越他們,第一個就是產品創新,第二個就是管理模式的創新。而管理模式世界上已經有很多了,比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當時在全國推進企業的基礎管理,包括日本的全面質量管理,但是最后結果都不太好,原因就是把市場和企業隔離了,最后的結果還是兩敗俱傷。所以人單合一的“單”是市場最終的目標,所有的人都要根據這個目標確定自己必須要做的。企業是一個系統,而不是把各個部門割裂。我們現在探索的創新團隊,其實就是無邊界的,把企業內部的隔墻都打破,變成一個多部門合作的經營體,這應該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