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梅 《中國經(jīng)濟周刊》記者
2005年,北京還是“首堵”。
12月14日清晨,冷且干。和過去的300多個工作日一樣,我趕往家門口的車站,等待公交汽車。
在這個車站等車的人幾乎都是上三環(huán)的,而上三環(huán)的車僅有兩路。隨著時間的推移,車站上聚集的人越來越多,車依然沒來。有人開始不耐煩地嘟囔,有人不停地跺腳、走動。而我早就是老江湖了,不管你車早到晚到再沒譜,我也照樣心定神閑。看著焦躁的人群,我很佩服自己。
遠遠地,車蹣跚著朝車站駛來。人們恨不得圍到路中間,車還沒停穩(wěn),車門前已擠了一堆人。在人們的牢騷聲中,在售票員的催促聲中,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終于站在了進車門的第二道臺階上。佛家說的:戒躁,躁則無得;戒急,急則不達。看看那些沒有擠上車的人,佛祖誠不我欺!
車門在售票員聲嘶力竭的“關”聲中費力地合上,司機狂躁地按著嗽叭駛出站臺。
“你們到底隔多長時間來趟車啊?從年初到年底,我們反映了多少回了,你們怎么總不改善?”“這么多人,你們就不能增開幾趟?再不行,上下班高峰期你們多發(fā)幾趟不得了?”堆積多時的怨言一股腦朝售票員發(fā)泄了出來。
售票員扯著京片子喊到:“我們每8分鐘發(fā)一趟,可車堵有什么辦法,你們有什么意見向上面反映,和我有什么關系,嫌擠就打車啊,別朝我嚷嚷。”她也不易,每天都要面對積怨已久的人,每天都要回答重復的問題,再好的脾氣也會被折磨得沒了耐性。這樣的情形下,售票員不夠美麗也就正常了;而碰到溫文爾雅的美女售票員的幾率,估計比道路暢通的幾率還低。
一位外地朋友對我說,在北京坐公交感覺非常不人道,總覺得與拉牲口很相似,售票員因為“惡”而很難看,所以每次坐公交車都很有屈辱感。我當時笑這位老兄過于敏感脆弱,但仔細想想,他的描述還真形象。每次擠公交時,我就想起往往瓶里裝沙子的情形,本來沙已堆滿瓶子,可是一抖一搖,又裝了好多進去;擠公交也是如此,售票員總對著人群喊:“再往里擠擠,還可以再上兩個。”也還真是奇怪,在她的指揮推動下,看上去已沒了縫隙的車里總能又塞進好些。
印象中北京的道路總在翻修、拓寬,可以說這座城市已擁有世界上最寬廣的道路,但每個清晨、傍晚,在混合著各種味道的公交車上,人們?nèi)杂脛訌棽涣税l(fā)麻了的肢體支撐著,看車外停頓了的車、停頓了的人。
車是城市的語言,生活在城市,尤其是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就不得不和語言發(fā)生關系。
“公交優(yōu)先”,似乎是世界各國城市緩解目前擁堵交通狀況的最佳選擇。而2005年,也是我國政府優(yōu)先發(fā)展公交力度最大的一年。《公共交通條例》在今年報請國務院批準,這是國家第一部公共交通的法規(guī);建設部、國家發(fā)改委共同出臺政策,鼓勵社會資本發(fā)展城市公共交通;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分別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優(yōu)先發(fā)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設部等部門出臺的《關于優(yōu)先發(fā)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見》,從提供財政支持,給予適當補貼,繼續(xù)保持低票價,優(yōu)先安排建設用地和加大科研投入等方面入手,確實加大對城市公交的政策扶持力度……
公交政策被認為是2005年老百姓最關注的政策之一,政府在解決城市擁堵時,把民意作為了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這是一種進步。
然而,公交是否能讓這個龐大的城市暢通,我只能抱著一種類似于祈禱的心情,不是對政府為民的心表示懷疑,而是殘酷的現(xiàn)實讓人變得遲疑。1904年,世界人口有16億,中國人口4億;2005年,世界65億,中國已超過13億,其中,北京已達1524.4萬,這個數(shù)字還在擴大,多少的公交才能承載無邊的人群?
曾和同事討論,發(fā)現(xiàn)在這個城市隨意的一個角落,碰到的人好像都很難看,這種難看是由內(nèi)心涌現(xiàn)出來的。確實,龐大喧囂的環(huán)境,加上日復一日的擁堵,總陷在焦灼中的人們又怎會美麗?
盡管2005年限制私車的聲音充斥各類媒體,但是在不久的將來買一輛屬于自己的車,仍是我的愿望,因為寬松地坐著堵總比擁擠地站著堵好,更因為我想做美麗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