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晶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一起有害化學品威脅城市飲用水的事件近日在粵北北江流域爆發。在短短的半個月內,全國各類事故引發的環境事件多達數十起,人們對環保監管體系的質問再次升級。
對于造成此次污染的原因,廣東方面公開信息披露的是由于韶關冶煉廠(以下簡稱“韶冶”)在設備檢修期間將鎘金屬排入北江韶關段,而造成超標排放。不過,有跡象表明,此次北江污染被“突然發現”,與環保總局的全國大清查不無關系。
記者發稿前,位于下游的韶關、清遠和英德等三城市已啟動應急預案,被污染的水源也被暫時截流。但對于污染事件的詳細情況,韶關市及廣東省政府方面仍未披露。
環保總局一個月內兩度入粵
據了解,由于“松花江污染”事發在前,廣東作為重工業大省,環保安全自然不容忽視。而檢查組一行人在廣州、茂名等城市檢查了污染事故嚴防和應急工作之后,到12月13日離開廣東。
巧合的是,環保總局前腳剛走,北江污染事件立刻爆發。此間媒體援引省政府通稿指出,“此次北江韶關段鎘嚴重超標是由韶關冶煉廠設備檢修期間超標排放含鎘廢水所致”。
一個讓人產生疑竇的細節是:韶冶的官方網站披露,事發地馬冶分廠檢修的完結時間是在11月10日,顯然與“檢修期間”的說法存在出入。這個時間差難免讓人產生許多額外的聯想。
而且記者從環保專業人士方面得知,鎘金屬是在冶煉鉛鋅礦時一種常見的附加原料,并不是在設備檢修的關節才會用到。如果不經環保處理,在冶煉后排出的廢水也會含有鎘。此外,記者在12月23日致電對方銷售部門,了解其生產鎘錠已經“缺貨”,此種巧合再度令人生疑。
而英德市某官員與一當地媒體記者交談時,坦言“鎘金屬污染其實一直存在,只是環保總局的‘威懾作用’,才使環保部門不得不正視日益嚴重的污染問題”。至于此事件的爆發是否與環保總局的到訪有關,記者未從廣東省政府方面得到證實。
廣東省社科院宏觀經濟研究所某人士告訴記者,在以前,廣東河源曾發生類似的水質污染事件,后來被迅速得到控制,但有關方面一直沒有對外公開這一信息。據悉,這一事件發生在松花江事件和環保總局全國大清查之前。
北江污染“事發”后第5天,也就是12月20日,環保總局再度來粵,與上次過來抽查不同的是,這次他們來此的直接目的就是“救火”。由副局長張力軍領頭,其后共有環保、城市供水、農業、衛生等部門的14位專家,一同趕赴事發地北江下游城市英德。
此時,受污染的河水現在正流向大約80公里之外的英德市。據英德市政府新聞辦的陸先生表示,該市在19日獲得了污染問題的通報,并從20 日停用北江的江水,現已經開始啟用備用水庫系統。
“后松花江”時期:有多少北江會被“拔出”?
這家自1966年就起家的冶煉廠,是上市公司中金嶺南000060.SZ下屬企業,為一家大型鉛鋅冶煉企業。回顧過去,作為將近有40年歷史的老冶煉廠來說,設備檢修也會定期進行。為什么問題會在現在集中爆發,其原因令人費解。
國家水處理專家李仲欽認為,冶煉廠作為污染隱患嚴重的單位,會有相關的設備、工藝技術來確保排放達標。但是監管是否嚴格,能否能達到時刻處理,這些都缺乏有效的監督措施。
而這些問題都與檢查組的檢查結果不謀而合。環保局檢查組發現,“廣東省的基層環保部門應急設備、儀器非常缺乏,應急監測能力不足,污染物監測往往要三五天后才能拿出數據”,特別是二級城市,例如茂名市的環保部門,連進入事故現場采樣所需的防毒面具都沒有。
廣州市社科院公共經濟研究所環保專家楊代友博士告訴記者,建國以來,不僅是化工廠許多污染企業都臨江而建。除了取水方便以外也利于排污方便。這樣的布局當時是出于發展的考慮,但如今如何消除這些隱患,政府部門必須重視。
而且,從之前松花江污染事故到11月底的資江污染事故,再到今天的北江污染事故,接連不斷爆發的環境污染事件讓人提心吊膽。
11月底12月初,短短4天時間,廣東中山、江蘇江都、沈陽市東陵區、江蘇省淮安市等地共發生了4起由安全生產事故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
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在通報這一情況時,用了“環境安全形勢十分嚴峻。”這樣的字眼。
現在已經知道的是,在12月9日廣東的檢查工作之后,12月10日,檢查組到安徽,檢查包括污水排放去向,事故池等應急設施是否完善等。而12月13日,檢查組到達重慶。不僅對2000年以來審批的建設項目尤其是化工項目進行清理檢查,還將上收化工等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審批權。
越來越多的省市在接受環保大清查的考驗,安全隱患似乎只能靠這種檢查才能發現。
(本報記者江海波對本文亦有貢獻)
記者手記
有知情權才能行使監督權
人們都不愿意看到仍有類似的事件再度爆發,但一旦新的事故發生,政府能否及時有效地公布應急措施?從“北江事件”看來,15日發現有害化學品超標問題,到20日晚上廣東省政府才給媒體發出通稿,實際上人們到問題發生將近一周后才知道問題發生,這個過程是相當緩慢的。而且有松花江事件在先,政府部門更應引以為戒,在檢驗超標的當時就判斷出問題的嚴重性,但現在公布的信息姍姍來遲,其反應機制讓人擔心。
對于一系列嚴重的污染事件,被訪專家多用了“觸目驚心”、“擔驚受怕”的字眼來形容,并呼吁可以參照德國及法國的“公共水域污染防范機制”,給公眾以第一時間的知情權。
一些有識之士也提出,對于這些與民眾生命攸關的環境現狀,是不是應該與空氣質量指數報告一樣,主動地、日常化地向公眾披露,甚至成為一項強制性措施?
據了解,廣東省在今年已重新制定了《廣東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和《廣東省環保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而環保總局的檢查組也發出要求,各地環保部門要在2005年底完成《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制定或整改工作,建立健全環境應急機制,落實應急預防措施。
記者希望,在新預案的制定過程中,賦予公眾更廣泛的知情權。因為有知情權才會有監督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