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東北還有多少鐵西區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4日 16:39 經濟觀察報

  孫立平/文

  最近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曾經獨步全國的遼寧足球隊陷入空前的困境:先是趙本山聲稱退出遼足;接著是與土耳其外援泰瑞克的官司;緊接著因拖欠600萬稅款,遼寧隊被沈陽市地稅局列入欠稅企業名單,如不能按期補繳稅款,相應資產就將被扣押;最近的消息是,主贊助商中譽汽車也準備退出。有媒體將今日的遼寧足球,稱之為中國足球的“鐵西區”。

  從某種意義上說,遼寧足球就是整個東北經濟的縮影:過去的輝煌、空前的困境、轉型的艱難。

  自信與方寸

  作為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東北一度成為

中國經濟的火車頭。但在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之后,東北經濟發展腳步蹣跚。與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京津周邊地區的加速發展相比,東北地區明顯落后,其在全國經濟中占的比重不斷降低。一個經常被人們引用的數據是:改革開放初期,遼寧的GDP是廣東的兩倍,而今天廣東的GDP是遼寧的兩倍。

  東北的困境來源于哪里?有人說是東北過去豐富的工業資源已經枯竭,有人說是東北最為典型的計劃經濟體制限制了其活力,還有人認為東北特有的地方性文化先天的就不適合發展現代市場經濟。這些因素當然都是不能否認的,而且,人們還可以找出更多諸如此類的原因,比如在對其他地區實施種種優惠政策的同時,對東北的發展則缺少政策性支持;在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從東北地區“抽血”的財政稅收政策到不久前一直延續等。

  但我認為更根本的是,東北在新時期的發展中失去了自信,亂了方寸。如果說由一個小品演員來挽救遼寧足球是“病急亂投醫”的話,在過去20多年間,東北則是在落后的焦慮和發展的急躁中亂了方寸。

  回顧一下過去20多年的歷史就可以發現,東北更多地是跟著國內主導性改革和發展模式在后邊跑。鄉鎮企業的發展在一些地方獲得了成功,東北也跟著熱火朝天地搞鄉鎮企業;全國在提倡發展第三產業,東北也在轟轟烈烈地搞第三產業;其他地方在搞新技術革命,發展計算機和網絡產業的時候,東北也到處是新科技園區;全國在搞減員增效的時候,東北則在更大規模地減員增效;東部沿海地區在搞民營化的時候,東北的民營化也在如火如荼。不能說其中的哪個措施一定是錯的,問題是在于,在這個過程中,東北自己的優勢被忽略了,定位模糊了。如在東北的某個省,一會將自己定位在工業大省,一會兒將自己定位在農業大省,一會兒又將自己定位在旅游大省。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過去兩年東北振興的過程中,重拾自信并在肯定自身優勢基礎上尋找準確的定位就顯得異常重要。也正是這一點,賦予東北振興以良好的開端。在這次東北振興中,作為戰略決策的首要內容之一,就是明確發揮東北已有的優勢,把東北建成中國乃至世界的裝備制造業和原材料工業基地,并以此為基礎使東北逐步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唐地區之后中國的第四增長極。新的定位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到2004年底,遼寧省原材料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兩大基地”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60.4%和 23.4%;吉林省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等五大支柱優勢產業對全省工業經濟增長的總體貢獻率為70.4%;黑龍江省裝備制造、石化、能源、食品、醫藥、森工“六大基地”銷售收入增長22.9%,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幅7.6個百分點。

  輸血與機制的再造

  久病沉疴,毫無疑問,振興東北確實需要雄厚的資金為依托。而且,公正地說,在計劃經濟時代,由于產品都是無償調撥的,資源豐富、工業發達的東北為全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即使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在對一些地區實行政策優惠的同時,東北仍然以過重的稅負為國家財政做出貢獻。因此,自從振興東北的戰略決策提出之后,國家發改委就敲定了“振興東北”的首批百個項目,總投資額610億元,其中絕大部分項目將享受國家的貸款貼息優惠政策。

  對東北是否應上大批新項目一直存在著爭議。雖然也有人認為,“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上一批新項目是必要和可能的。沒有一定規模的增量,存量的改制和改組往往難以推動。”但更多的人對此存在種種擔憂。人們經常用這樣兩個詞來證明自己擔憂的理由:一個是“項目依賴”,一個是“項目陷阱”。但問題是,要來的資金和跑來的項目,往往掉入“項目陷阱”。許多項目開工之日就是倒閉之時。這次的巨額投入會不會重蹈覆轍?

  我也是有著這樣的擔憂的,因此在前兩年有關東北振興的討論中就曾經表達了這樣的一種看法,與其國家直接進行項目投入,不如用這筆資金來解決過去遺留的歷史包袱并建立內生的發展機制。所謂解決歷史包袱,就是解決失業下崗職工的社會保障問題,以為國有企業改革創造條件,同時也算是對失業下崗職工的應有補償。所謂建造內生的發展機制,則是指減稅,用減稅的方式來保護像東北這樣在改革時期暫時落后地區的經濟,同時為引進國內外的資金創造良好的環境。外資和內資進來了,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同時也會帶來為東北所缺少的企業家、市場經營的經驗和市場經濟的文化。也就是說,關鍵的問題是要形成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

  從過去兩年振興東北戰略實施的過程來看,盡管在建造這種動力機制方面還很難得出非常樂觀的結論,但初步的進展還是有目共睹的。

  第一,以社會保障消化歷史包袱。從2001年開始,中央率先在遼寧開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試點改革,開展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工作,2004年5月,試點被擴大到黑龍江、吉林兩省,2004年底,遼寧省并軌工作結束;2005年10月末,黑龍江、吉林兩省并軌工作基本結束。截至2005年9月末,東北三省已有410余萬人完成“并軌”,累計發放經濟補償金300多億元。并軌的完成,為實現企業富余人員由“企業人”到“社會人”的轉變創造了條件,促進了國企輕裝上陣。但根據我們在東北的調查,這當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其中的一些人因失業而陷入貧困狀態,特別是當這批失業人員進入老齡化后,養老的問題會進一步突出。

  第二,由稅改形成的“良性洼地效應”。2004年7月1日,增值稅轉型改革率先在東北三省的八大行業進行試點,即這八大行業中經過有關部門認定的企業,不再執行以往的生產型增值稅制度,改為執行消費型增值稅制度。從2004年7月到今年4月,東北三省已有4萬余戶企業通過稅務機關的認定,被納入到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試點,這些企業因購入固定資產而得到的抵退稅額已超過20億元。增值稅轉型試點開始吸引生產要素向東北流動,隨著外來資金的不斷注入,當地的民間投資也日趨活躍。東北增值稅轉型帶來的“投資洼地效應”逐漸顯露。但應當看到,這種效應的作用還是相當有限的。

  第三,國有企業的改革。目前的國有企業體制弊端叢生,而東北又是國企的集中之地,因此國企的改革是再造發展動力的關鍵之所在。在過去的兩年中,東北國企改革可以說是,心情急切,進展迅速,但模式相對單一。應當注意的是一種對國企改革的簡單化理解,即國企改革簡單地等同于民營化,而民營化又被簡單地等同于某種現有的模式。實際上,在這里潛伏著一種很大的危險。一個最簡單的實事是,在這里并不存在像廣東和溫州那樣民營企業發展的基礎,能夠承接民營化國企的民間企業家力量弱小。在一些地方,有的實際上是被一些官員所賤買,然后套現牟利,對經濟發展有害無利。因此需要探索國企改革的多種可能模式。

  政府主導與民間動力

  要造就持久發展的動力,沒有民間力量的發育,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發育是不可能的。但在這個方面,東北面臨著獨特的制約因素,因而需要一種獨特的模式。

  在東北,有兩個因素對民間市場力量的發育構成了嚴重的制約。一個是其肥田沃土的自然條件,使得這里的人們在農業經濟時代謀生相當容易,自給自足的生活條件使得溫州那樣地方性的商業文化難以在這里孕育和形成。另一個因素是,在1949年之后的計劃經濟體制中,這里是大型國有企業的集中地,小企業以及與小企業相聯系的市場經濟文化一直發展不起來。近些年來,隨著全國性市場取向改革的進行,東北的民營企業開始有所發展,也涌現了一些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成功的民間企業家,但就整體來說,東北民間的經濟力量無疑是薄弱的,民間的市場經濟文化無疑也是薄弱的。

  而且必須看到,近些年來,東北的經濟已經比較虛弱,在國內一些地區市場經濟和民營經濟的力量已經很強大的時候,如果東北一味地去拼市場,不僅不會發展起來,反而可能是一種毀滅性的結果。相反,立足于現有的優勢,使經濟恢復元氣,并在這種恢復中創造市場化和民營化的條件,最終實現市場化和民營化的目標,可能是一種更現實的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在振興東北經濟的過程中扮演主導的角色,甚至在一定意義上采納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將是理所當然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看到,在最近一段時間,東北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國有企業重組、產業政策的制定上發揮著極為積極的作用。

  但應當看到,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要以政府的廉潔和效率為前提。在最近幾年,東北揭露出一系列的腐敗大案。這一方面表現出政府反腐廉政的決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東北一些官員的腐敗已經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因此,包括反腐敗在內的政風建設,是振興老工業基地,改善投資環境的重要內容,也是改善和加強政府與群眾關系的重要措施。但問題是,如何才能真正實現這個目標?可以考慮的一個思路是,在近些年來,已經陸續提出和設計了一些制止腐敗的具體制度安排,但由于種種原因,至今還沒有普遍實施。這些制度安排可以在東北率先實行,在其他地方沒有落到實處的可以在東北率先落實。比如,官員財產申報制度、包括輿論在內的社會對官員的監督制度、官員問責制度等。

  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最終是要培育民間力量的成長,并逐步由政府主導過渡到市場主導、民間主導。近年來,東北非公有制經濟已經趨于活躍。2004年,遼、吉、黑三省非國有投資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55.8%、41.4%和34.5%,比本省投資增幅高7個百分點以上。其中沈陽市自2001年以來,民營經濟年均增長幅度達到21%。但真正形成一種可以主導東北經濟發展的民間力量,包括市場經濟的文化,可以說任重道遠。

  軟環境的硬作用

  在東北振興中,東北提出了一個很有意義的概念,就是改善軟環境。根據有關的報道,這里所說的軟環境還主要是指政府的服務,如提高辦事效率,減免收費等。

  實際上,軟環境涉及比政府服務更多的內容。這些因素看起來很軟,但對經濟社會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概括起來說,大體有管理粗,辦事難;重人情,輕原則,輕法律;治安差等。以人情來說,托關系,走后門,在東北是相當普遍的辦事方式。其結果不僅導致官場風氣的惡化,而且降低社會經濟生活的效率,外地人對這種辦事規則望而卻步。從這個意義上說,振興東北并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是一場社會文化的變革。(作者為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