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我國東部成支撐國民經濟重心區 GDP比重超60%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3日 00:00 中華工商時報

  開放有序、富有生機和活力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經過不斷探索、大膽實踐,中國生產力布局在全國進一步展開,各地區優勢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生產力布局規模持續擴大,各地區經濟總量顯著增加。1979-2004年,東、中、西部地區GDP分別增長了48.3倍、34.8倍和37倍,年均增速均在10%以上。

  二是地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城鄉結構逐步改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各地區依托市場需求和比較優勢,積極發展特色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2004年,東、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之比分別為9.6:52.4:38、17.1:49.2:33.7和18.8:44.6:36.6,與2000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上升,經濟發展水平和整體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工業化和現代化步伐進一步加快。城鎮化進程加快,小城鎮經濟實力日益增強,已成為振興和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載體。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鎮化率每年都提高0.8-1個百分點。2004年,城鎮化率已達41.8%。

  三是東部地區已成為支撐國民經濟全局的生產力布局戰略重心區。1979-2004年,東部地區GDP占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由52.9%提高到60.5%,年均增長近12%,高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2個百分點。鋼鐵、石化、輕紡、機電等一批帶動產業結構升級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迅速發展,具有較強國際

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四是一大批經濟集聚區或城鎮密集區正在形成。以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為核心的三大都市圈已成為帶動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核心區和增長極。2004年,三大經濟圈的GDP、實際利用外資額和進出口額分別占全國的35%、69%和77%,成為拉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引擎,也成為世界最具發展潛力的制造業基地之一。東部其它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批新的經濟增長極,為促進生產力合理布局提供了基礎條件。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老工業基地的經濟面貌逐步改觀,經濟活力進一步增強。

  五是地區間經濟協作與聯合不斷加強。以經濟利益為紐帶,東部大批企業相繼到中西部地區融資與兼并,區際要素流動規模不斷擴大,地區間聯手開發產業、相互開放市場、聯動發展的趨勢增強。

  進入21世紀,區域經濟的發展空間將更加廣闊,特色經濟、協調發展和促進全國經濟布局的合理化將成為區域發展最重要的特征。促進生產力布局合理,需要從統籌規劃、調整結構、擴大開放、健全機制等多方面研究制定切實有力的政策措施。當前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著力培育若干競爭力強的大都市經濟圈、城市群,形成特色經濟區和重要經濟帶。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按照經濟聯系和經濟規律優化配置資源,建立以經濟核心區、城市群和重要經濟帶為主體的網絡型經濟體系,促進資源有效利用,地區優勢充分發揮,形成各有特色、分工合理和聯系緊密的區域經濟。要著力構建長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等大都市經濟圈的區域經濟協作機制,促進大都市經濟圈加快發展,率先實現現代化。加快發展聯結東、中、西部地區,溝通華東、華中、西南經濟區的長江經濟帶以及縱貫南北的京廣經濟帶、京九經濟帶,連接東西的隴海蘭新經濟帶、南貴昆經濟帶。

  二是發揮長江經濟帶在推進西部開發、促進

中部崛起中的重要紐帶作用。長江經濟帶橫貫東、中、西部地區,在促進中國技術創新、體制創新,推進全國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要加強長江經濟帶上“三圈一區的綜合開發建設,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經濟圈、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經濟圈,以重慶、成都為中心的長江上游經濟圈和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

  三是推進地區經濟結構調整,著力提高地區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特色農業,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提高優質糧食和蔬菜水果比重。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傳統產業升級;以中心城市為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等新興支柱產業,形成一批對經濟發展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技術產業群。把發展服務業與提升城市輻射能力、解決就業結合起來,與推進城鎮化、提高農民收入結合起來,加快發展服務業。各地區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合理的地區結構,避免每個地區都形成以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和獨立的工業體系。要加強區域協作,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生產力合理布局。

  四是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促進區域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各地區在合理布局、加快發展中,要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能力,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繼續抓好“三河三湖等重點流域、

南水北調沿線和三峽庫區的廢水和危險廢物治理;繼續開展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和防治荒漠化。堅持節約優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經濟建設中充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構建資源節約型、生態環境保護型的區域生產力布局模式。

  五是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擴大互利合作和共同開發。積極參與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更大空間、更廣領域優化配置資源,進一步拓寬經濟發展和布局空間。完善促進生產要素跨境流動和優化資源配置的體制和政策,鼓勵和支持企業對外投資,擴大境外資源開發利用,加強互利互惠的投資合作。實施生產力發展南向互利戰略,鼓勵廣西、云南發展與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與南亞長期建設性合作伙伴關系,探索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或建立自由貿易區,加強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西北、東北地區可利用推進上海合作組織貿易投資便利化和中韓日經濟合作的有利條件,加快發展。廣東、廣西及其他有條件地區應積極擴大內地與港澳的經貿合作。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2,6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