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楊學聰) 經國家統計局統一核定,北京經濟普查2004年GDP總量為6060億元,比初步統計數據增加1777億元。“這1777億元并不是在普查年度一年增加的,而是多年累積的結果。”市統計局局長崔述強說,經過普查,還原了北京經濟發展的本來面貌。
對于經濟普查數據GDP總量比初步統計增加41.5%,崔述強解釋了四點原因。
第一,統計調查制度不完善,導致常規GDP核算結果與實際有出入。日常統計中,第三產業尚未建立完善的統計調查制度,增加值只能按國家規定的方法進行推算。如今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推算結果與實際差距不斷拉大,尤其北京第三產業比重高,這一差距就更加突出。此外,個體經濟調查制度不健全。國家統計調查制度中,只對工業和批發零售餐飲業的個體經濟采用抽樣調查方法進行估算,對其他行業沒有日常統計和核算。而經濟普查對個體戶進行了全面調查,使得經濟總量有所增加。
第二,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法與國家常規年度GDP核算方法相比發生較大變化,對GDP總量產生影響。一是這次經濟普查年度的GDP是由國家統一核算,而國家掌握的核算基礎資料與地方有所不同,特別是國家各部門和中央單位的數據有所不同,造成增加值發生變化。二是國家調整了原來的核算方法,使得某些行業增加值發生變化。
第三,由于北京中央單位多,增加了核算的難度。在日常統計中,有些中央單位是按照隸屬關系報送數據,而這次普查是統一按照單位所在地的原則報送數據,使數據發生變化。而一些中央單位的數據年度間變化幅度大,由此也影響到北京GDP核算的精度。
第四,統計調查監測的力量不足,手段落后,造成部分單位“漏統”。經濟普查結果顯示2004年末,全市統計調查單位和個體經營戶77.4萬個,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數量由普查前的1.9萬個,增加到4.2萬個。此外,由于人力、手段跟不上,對統計調查對象的日常監測不夠,不能及時將具備一定規模的單位納入日常統計是主要原因之一。而這次經濟普查共動員了5萬人開展地毯式清查,這是日常統計力量所不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