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修正第三產業漏統 04年GDP多出2.3萬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1日 07:32 經濟參考報 | |||||||||
“利用這次經濟普查資料初步測算,我國2004年GDP現價總量為159878億元,比公報核算數增多2.3萬億元,增加16.8%。”在12月20日舉行的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公布了我國經濟普查后的2004年GDP數據。 和2004年的公報相比,我國的經濟結構也有新的變化。根據經濟普查,2004年我國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3904億元,比公報核算數增加1517億元,占GDP的比重由52.9%降為46.2%, 常規統計第三產業有漏統 普查數據比年報數據一下子增加了16.8%,李德水認為主要是常規統計中第三產業存在明顯的漏統問題。從經濟普查得到的數據看,第三產業增加值比公報核算數增加21297億元,占GDP增量的93%。“實際上作為統計部門,早就深有感觸,知道三產低估了,苦于我們現行的體制和方法,在常規體制中解決不了,所以我們才下決心搞經濟普查,現在證實了我們原來的判斷,這是很欣慰的事情。”他說。 李德水表示,第三產業的漏統,主要有幾個方面原因:一是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長期采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MPS),服務業統計非常薄弱。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國際通行的核算標準(SNA)逐步接軌,雖然服務業統計得到了一定加強,但基礎統計工作尚沒有完全跟上。二是從事第三產業領域的單位量大面廣,情況復雜,財務制度不健全,統計手段相對落后。三是隨著改革的深入,經濟成分日益多元化,特別是私營、個體服務業發展迅速,由于非常分散、變動頻繁,加大了組織統計調查的難度,存在一定的漏統情況。四是新興服務業大量出現,發展很快,但由于資料不全,常規統計難以準確核算,造成核算數據偏低的現象。五是工業、建筑業企業辦的一些附屬服務業,有的被混統在第二產業中,但更多的被漏統了。 “山還是那座山,梁還是那道梁” 根據普查出的GDP數據,我國去年的世界GDP排名超過了意大利,從第七位提升到第六位。 “山還是那座山,梁還是那道梁。”面對調整后我國GDP總量在世界排序的前移,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用這樣一句話形象地表達了他的看法。 李德水說,通過經濟普查,發現GDP的總量有變化,然后做出調整,這是國際上通常的做法。東南亞某國家經過普查以后GDP調整了18%,歐洲某國家經過普查以后調整了17%,我國調整16.8%不是創世界紀錄的事情。對經濟普查的數據,從根本上說它是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統計信息通過普查得到了改善,而并不是中國的經濟社會本身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普查本身不可能創造GDP,也不可能因此而增加可支配的財富。 “還有一點我想借此機會向公眾、向全世界說清楚,”李德水繼續說,“雖然中國(GDP總量)的排位稍稍往前走了一點,但是中國的人均GDP還在世界前100位以外。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算法,我們去年普查后人均GDP的世界排位在從原來的112位上升到107位。按照世界銀行的算法,我們去年的排位從第132位上升到129位。即便調整之后,中國的人均GDP還只有全球人均GDP的1/5。”而且,我們依然有1.2億人口生活困難,比許多國家的總人口數還多。他表示:“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要加快發展,絲毫不能動搖。” 普查不會改變宏觀政策 “我可以斷然地說,中國過去的統計數字并沒有影響宏觀經濟決策,也不會因為這次普查而改變我們現在制定的宏觀經濟政策。”面對記者在此方面的疑慮,李德水明確表態。 李德水說,過去的統計數字雖然對GDP的估計偏低,但是還是反映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和總趨勢,只是在統計數量上存在一些誤差,并沒有對過去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重新估計。中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各種突出問題,比如能源消耗過高,經濟增長方式仍然粗放等重大問題也沒有因為經濟普查數據調整而發生本質性的變化,所以“大的政策也不會改變。” 作為貨幣政策委員會的成員,李德水還否定了國外記者認為中國會因為GDP數字增高而在短期內再次進行匯率改革的說法。他說,經濟普查與中國匯率政策沒有直接關系。中國今年7月21號推出匯率制度的改革,實行以市場供需關系為基礎,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取消了盯住某一種貨幣的政策,采取參照一籃子貨幣的政策,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個方案的出臺時間才半年,實踐證明是成功的,匯率政策不應該經常、隨意的變動,這是很慎重的事情。 李德水表示,這次普查的結果帶來了一系列比例關系的變化,比如從結果來看,服務業對拉動中國經濟的增長功不可沒。又由于服務業和消費的關系最直接,說明消費在我國三大需求中的拉動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這就表明中國的經濟結構不像原來估計得那么糟糕,從而增加了人們對中國經濟可以保持長期、較快發展的信心,對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是有幫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