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舞弊中心的目的就是預警:對造假公司的預警;對投資者的預警;再就是對會計師事務所的預警,告訴事務所不能對造假公司心慈手軟;最后是對監管機構提供線索,告訴它們要對某些上市公司更加留心
本報記者 洪其華 發自上海
“我不是危言聳聽,財務舞弊作為資本市場上的一種公害,目前并沒有得到明顯遏制,相反,還在繼續蔓延。”12月初,馬賢明教授在辦公室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的專訪,他伸了伸手,指向辦公桌上厚厚一疊資料說,那是上百家上市公司財務狀況的資料。“在中國1400家左右上市公司中,至少100家公司財務造假是浮在水面上的。不幸的是,幾年前我們質疑財務有問題的上市公司,現在幾乎都被我們言中。”
馬賢明是上海國家會計學院的教授,長期研究上市公司的財務審計問題。11月,他剛剛拿到成立“上海國家會計學院財務舞弊研究中心”(下稱“研究中心”)的批復,馬賢明將擔任這個研究中心的主任。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在批復中指出:支持研究中心總結反舞弊技能,并希望研究成果及案例用來培訓相關注冊會計師。五年來,一個民間組織的一系列研究活動,終于得到了院方的肯定。
2005年12月,在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編制年度財務報告的關鍵時期,《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走進了這個國內首家財務舞弊研究中心。
“浮”上水面的財務舞弊
2005年1月4日,利嘉股份(600696.SH)因涉嫌違反證券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同日,伊利股份(600887.SH)公告,公司包括董事長在內的5名高管,涉嫌挪用公款被公安部門逮捕;
2005年1月5日,國光瓷業(600286.SH)因涉嫌虛假信息披露等行為,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立案稽查;同一天,豐樂種業(000713.SZ)因連續6年財務造假被證監會查處;
2005 年1 月6 日,方大A(000055.SZ)稱,證監會深圳稽查局將對公司涉嫌虛假陳述進行立案調查;
2005 年1 月7 日,*ST 數碼(600700.SH)虛假陳述一案調查終結,證監會向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
翻看2005年的上市公司公告,一個個財務造假案例層出不窮。
而研究中心就是揭露上述造假行為的一個學術組織。
“從2000年至今,我們的一大部分工作就是拆解上市公司的財務謎局,預警上市公司的會計地雷。幾年下來,積累了大大小小近百家上市公司報告,這些報告中的預警,大多在不長時間內成為現實,無意間,可能也讓不少投資者避免了誤踩地雷,但其中也得罪了部分既得利益者,其間壓力也不小。”馬賢明告訴記者。在研究的100多家上市公司中,被曝出問題的有幾十家。
錦州港的例子被馬賢明認為是比較典型的。2002年10月,通過他們的小組對公開信息的研究,馬賢明判斷錦州港財務報表有重大造假嫌疑,隨后他就在相關的財經媒體上發表文章指出發現的問題,但不僅未得到該公司的合理解釋,反被攻擊。幸運的是,兩天之后,上交所緊急要求錦州港停牌并據實披露財務信息,這才有后來錦州港更換董事長、兩次更正兩個年度年報、公開披露造假事情、股價下跌等一系列反應。
“這樣的例子很多了,從我們指出問題,到上市公司最終被逼無奈,披露真相,中間是一個和上市公司博弈的過程。”還投資者以真相,給監管層以預警,為中介機構擦亮眼睛,馬賢明認為這就是會計學院的職責所在。
在成立研究中心之前,馬賢明和他的研究團隊就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問題進行了幾年的跟蹤研究,曾用京申、飛草、申草、車夫等筆名在多個財經媒體上發表過多篇揭露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文章,在業界頗有影響力。
今年,研究中心完成了《四大現金陷阱》、《九大收入陷阱》及《四大技術陷阱》等課題開發,完成了包括金花股份、天津磁卡、天香集團、銀河科技、北海國發、閩福發等30余例財務舞弊個案的分析工作,撰寫了《東方電子式舞弊審計策略》、《CPA期后責任》、《2005年報審計主題:反現金舞弊》、《貸款卡查詢為審計必需程序》等專業論文。
由于是民間組織,這些研究項目完全自籌經費。長期的關注終于贏得的尊重,甚至來自舞弊的上市公司。
一位研究員告訴記者:“就在前幾天,一家上市公司的老總還因為受到我們對其巨額現金舞弊的質疑而到學院來過,他們無法否認我們的質疑,只能以現在公司的問題很復雜,讓我們給點時間來搪塞。”面對研究中心的強硬態度,該上市公司最后選擇了發布澄清公告。
造假危害
馬賢明辦公室里,全落地的玻璃窗透著縷縷陽光,讓人感覺非常溫暖。而前總理朱镕基題寫的“不做假賬”的校訓正是成立“上海國家會計學院財務舞弊研究中心”的動力源泉。
《獨立審計具體準則》指出:財務舞弊是導致會計報表產生不實反映的故意行為,旨在通過涂改、仿造、更改等手段掩蓋事實真相,達到粉飾財務狀況的目的。
財務舞弊這種不法經濟行為,掩蓋了企業財務的真相,導致了投資者決策錯誤并使資本市場陷入困境。
“有人認為,現在上市公司的質量提高了,造假的公司少了,但我們的研究結論卻恰恰相反,現在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表現在上市公司造假更加大膽、低劣,相對于以前偷偷摸摸的造假,現在是浮在水面上造假。”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的財務舞弊研究中心就是誕生在這樣的背景下。馬賢明認為,國外的經驗證明,民間的研究力量對于震懾財務造假是能起到相應作用。例如,安然事件就是在民間研究機構和媒體的通力合作下暴露出來的。
反舞弊需要后續手段
對于國內證券市場財務造假增多的原因,馬賢明認為,以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是為了再融資,或者是為了配合炒作、拉高股價。但近幾年的股市低迷,導致證券市場融資功能幾近喪失,上市公司也由于委托理財虧損嚴重,現在的財務造假很多是上市公司為了生存,掩飾公司的財務窟窿等多種原因,茍延殘喘之道。
馬賢明拿出一本書遞給記者,書名叫《會計謎局》。“這是我們出過的一本書,這本書里面指出的很多就是上市公司為生存采取的財務造假。但有一點我要提醒,這些問題的發現完全是通過公開資料,比如上市公司會計報表、年報等,通過我們的分析而發現并指出的。”
研究中心的研究方法就是通過公開的公司財務資料,進行財務分析,發現其中不太正常的數據,通過對照企業前后的財務報表,尋找可疑的線索,最后通過一系列財務測算和證據來指出可能存在的造假問題。
“如果通過公開資料能發現這么多問題,而這些公司沒有被及時查處就是值得反思的問題了。更多的問題沒有引起注意,沒有太多理會,結果就是等到造假事件爆發后,公司高管已經跑路,這個時候再發現問題,損失已經無法彌補了。”馬賢明以托普股份舉例,其2005年5月天價增發的時候,研究者就對其增發路演、增發股票反復質疑,最后還是讓其增發圈錢成功。現在,托普的運作模式:抽空上市公司資金,給關聯企業作擔保,以及其逃避監管的方式,在科龍、中國特纖等上市企業一度重演。
而面對數以千計的上市公司,來自政府層面的監管有時難以面面俱到,這給了民間研究機構以空間。
在美國的上市公司中,對公司盈利有粉飾嫌疑的約占三分之一。各家公司在財務報告中作假的原因和手法各不相同,但大都集中在虛報經營業績,從而刺激股價的升高。
從近年來所查處的舞弊案件情況來看,舞弊行為人的高職位、高智力、高學歷化趨勢明顯。分析美國上市公司頻頻爆發財務丑聞的原因,是上市公司的利潤率下降將導致股價低迷,這不僅直接影響經理層(特別是高層經理們)的豐厚利益,而且有可能引發公司的財務危機以至破產。因此,企業、經濟分析師、會計師事務所就串通一氣,進行財務作假,通過粉飾盈利來欺騙投資人,力求穩定資本市場。
國內公司舞弊的特點
馬賢明介紹說,國內上市公司的舞弊情況與國外有所不同。國內市場融資功能減弱,大股東就玩起了掏空上市公司的把戲,上市公司被掏空后,造假就成了這些績差公司生存的潛規則。
“造假危害了市場信心,并導致市場低迷,而低迷的市場又導致融資困難,企業利潤率下降,而后又引發企業造假,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所以健全、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強化內部審計,加大預防舞弊方面的研究工作,已成為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穩定資本市場秩序的迫在眉睫的問題。”馬賢明對記者說。
“其實,現在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手段并不高明,有的甚至可以概括成粗俗。”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員給記者舉例,例如農業類的上市公司造假手段就如出一轍,幾乎都是利用農業類公司原始單據容易造假、虛構收入稅成本較低、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不易區分等狀況造假。一旦對其中的幾個財務指標進行分析,就幾乎能確定造假的存在。
解決上市公司舞弊,需要監管、中介機構、投資者、財務專家及民間力量來共同來監督。
“如果資本市場不能恢復誠信,如果造假者繼續逍遙,如果資本市場得不到真實信息,中國的證券市場將會極大浪費社會寶貴的資源。”馬賢明說。
將推出舞弊公司榜單
記者了解到,出于讓資本市場回復本來面目的目的,研究中心已經集中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這些人,既有校內的,也有校外的,他們都是在財務領域頗有研究的專家。
目前,長期在馬賢明身邊工作的研究人員有五六位,這些人員有的在企業待過,有實際工作經驗;有的在會計師事務所待過,熟知審計工作的程序與細節。
馬賢明一再強調:“研究財務舞弊,我們不是要針對哪家上市公司,研究是為了在學術上找出共性的東西,為發現財務舞弊提供一些參考,以提升中國注冊會計師財務舞弊偵查技術水平,在作大量的案例分析及實證研究基礎上,開發包括審計案例、舞弊偵查、盈余管理、財務舞弊、財務舞弊預警及財務分析等在內的CPA、CFO后續教育課程。”
他強調,研究中心首先就是要揭露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讓造假公司得到震懾,同現有監管力量一道,形成社會監督壓力。
第二個目的就是預警,這包括幾個方面,對造假公司的預警,正告它們要小心了;對投資者的預警,讓他們注意他們所投資的公司,回避風險;再就是對會計師事務所的預警,告訴事務所不能對造假公司心慈手軟;最后是對監管機構提供線索,告訴它們要對某些上市公司更加留心。
為此,研究中心每年會將研究發現的問題匯總,做成相應的報告。比如,今年,研究中心要推出《上海國家會計學院財務舞弊及偵查技術年度研究報告》,并推出“2005年度十大財務舞弊丑聞”、“2005年度十大掏空公司”等排行榜單。
“同時,我們也呼吁監管機構要更加重視社會輿論,對已受多方質疑的公司,要快速反應;同時我們也再次呼吁審計師不要放過浮在水面上的造假上市公司,審計師如果連浮在水面上的造假公司都發現不了,這個行業如何贏得社會公眾的尊重!”馬賢明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