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時期財政面臨六大任務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0日 09:37 中國財經報 | |||||||||
夏祖軍 陳清華 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指出,財政是落實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物質基礎、政策工具、體制保障和監管手段。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通篇都與財政工作密切相關,為“十一五”時期財政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各級財政部門一定要認真學習、深
一是積極促進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和做強市場主體。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提升科技水平和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也是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做大財政蛋糕、實現財政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要建立和完善財稅政策的激勵約束機制,增強企業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鼓勵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完善企業財務和分配制度,營造有利于企業自主創新的制度環境;增加財政科教投入,促進科技進步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二是積極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途徑。為此,要制定實施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政策機制;進一步轉變財政支持經濟發展的方式。 三是積極促進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堅持擴大內需、優化投資消費結構、刺激消費需求,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開拓國內市場、擴大發展空間的戰略舉措,是緩解國際貿易摩擦、實現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為此,要運用進出口環節稅收政策,促進完善外貿發展戰略;調整財政投資方向和結構,加強薄弱環節;研究實施促進消費的財稅政策,促進消費長期穩定增長。 四是積極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擴大公共財政覆蓋“三農”的范圍。“三農”問題是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關鍵問題,也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為此,要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鞏固和發展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支持相關改革,促進建立和完善農村市場經濟體系。 五是積極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完善“以人為本”的公共財政支出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按照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公共財政的要求,遵循市場性、公共性和引導性原則,不斷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減少并逐步退出一般性、競爭性、經營性領域投入,財政支出繼續向困難地區、行業和群體傾斜,建立并完善“以人為本”的公共財政支出體系,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和滿足人們的公共產品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讓更廣大的人民群眾分享改革發展成果、沐浴公共財政陽光。為此,要支持擴大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繼續完善并積極落實促進就業再就業的各項財稅扶持政策;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加大投入力度,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等化;推動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重點支持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建設和醫療衛生三項制度改革;建立文化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覆蓋全國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此外,還要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完善財政扶貧機制。 六是積極促進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需要,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制保障。除不斷完善“以人為本”的公共財政支出體系外,還要做好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完善稅收制度、繼續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強并規范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