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領導干部經濟決策中的效益審計內容與方法初探(05-12-16)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9日 09:26 審計署網站 | |||||||||
決策是領導干部工作的主要內容和主要方式。黨的十六大指出:“正確決策是各項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決策的失誤是最大的失誤。在我國,各級政府和行政機關行使著很大的權力,掌握著眾多的資源,決策稍有不慎,就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特別是在當前各級政府面臨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十分繁重的情況下,是否把決策納入法治化、制度化的軌道,建立健全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確保決策的正確性,并產生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便成為檢驗各級領導干部執政水平的一項重要標志。本文就我國行政體制中承上啟
一、什么是經濟決策中的效益審計 伴隨著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和政府職能的轉變,公共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日益受到社會關注。而領導干部對公共財政資金享有支配權和決定權,因此,對領導干部經濟決策中的效益性進行審計,是效益審計的核心內容。 什么是經濟決策?經濟決策是人們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標,而從達到目標的若干個可行性方案中選擇一個最優方案的決定和行動的過程。 經濟決策中的效益審計是指審計機關在對被審計經濟決策事項真實性與合規性審計的基礎上,運用有關技術方法對經濟決策事項過程及其結果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進行檢查評價的審計行為。 經濟決策中的效益審計目標是以揭露經濟決策失誤、決策無效益或效益低下造成的嚴重損失浪費和國有資產流失為重點,促進提高財政資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維護國有資產安全。 二、經濟決策中的效益審計內容 包含五個方面:決策機制的健全性;決策內容的正確性;決策程序的科學性;決策實施的有效性;決策對象的效益性。 1、決策機制的健全性。決策機制是關于決策制定的基本工作規則和制度。決策機制關系決策質量、決策效率、決策效益、決策方向等重大問題。建立良好的決策機制,可以減少決策成本,提高決策效率。因此,決策機制是否完善是關鍵。具體內容包括:建立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建立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咨詢制度;建立決策評價和責任追究制度三部分。 是否建立決策的規則和程序,是合理配置權力,實現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前提。在政府內部,是否明確政府組成集體、行政首長的決策權力,規定哪些問題必須集體討論決定,哪些問題實行分工決策,并嚴格執行,既防止重大問題個人說了算和行政首長搞“一言堂”,又防止議而不決,降低效率。 是否建立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咨詢制度。領導干部在決策前,是否充分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并將專家提供的信息咨詢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是否建立廣泛的公眾參與制度,對社會涉及面廣、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的決策事項向社會公布。 是否建立決策評價和責任追究制度。決策的制訂者是否建立相應的決策評價機制,規定決策評價的標準和程序;是否對決策的執行情況進行跟蹤反饋,并適時調整和完善有關決策;是否加強對決策活動的監督,并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建立決策責任追究制度。 2、決策內容的正確性。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決策的指導思想是否正確。是否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節約型社會貫徹到決策的方方面面;是否把保護先進生產力、淘汰落后生產力、促進生產力發展作為決策的根本宗旨;是否把決策效益的最大化、決策效率的最高化、決策成本的最小化作為決策要實現的目標。 二是決策是否實事求是,符合客觀實際。決策者是否違背辯證唯物主義原理,以主觀代替客觀,脫離實際,超越自身條件的追求高速度、發展大項目,甚至在市場、資金、資源、人才都不具備的情況下搞無米之炊;是否趕時髦、照搬照抄造成大量的重復建設,導致地方與地方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相互爭奪市場和資源,造成生產要素的嚴重浪費。 三是決策是否符合政策和法律。任何決策都必須與國家的大政方針相吻合,必須在法律的原則范圍內進行,嚴格遵循法律的制約和規范,必須堅持法律保留和法律優先的基本原則,超越法律規定、違背法律的決策是無效的。有的領導者由于非法決策,造成了環境污染、濫占耕地、濫收費用等違法違紀的嚴重后果。 3、決策程序的科學性。任何一項經濟決策,從提出問題、付諸實施到全面實現,要經歷一個過程,這個過程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程序。經濟決策的原則和程序,反映了制定經濟決策的一般性規律,領導干部要防止和避免經濟決策失誤,必須遵循這些原則和程序。領導干部要自覺遵循經濟決策的主要原則:(1)實事求是原則;(2)民主原則;(3)系統原則;(4)經濟效益原則。領導干部要自覺遵循經濟決策的主要程序:(1)發現問題;(2)確定目標;(3)擬定方案;(4)評價論證;(5)擇優定案;(6)組織實施;(7)信息反饋;(8)總結經驗。 4、決策實施的有效性。決策實施是實現決策效果的重要環節。決策方案敲定后,是否組織有關人員制定實施決策的詳細計劃,把決策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每一個執行單位和個人,并明確工作任務和時序進度;是否采取正確的策略和科學的手段與方法,對決策實施的各個環節搞好綜合協調,提高工作效率;是否對經濟決策實施情況實行追蹤反饋,對決策目標與執行結果出現的偏差采取糾正措施;當自然條件、市場行情、方針政策的變化造成決策執行難以到位時,是否對決策目標進行局部的修正和調整。 5、決策對象(決策實體)的效益性。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經濟決策對象的經濟性,即支出是否節約;二是經濟決策對象的效率性,即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產出或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產出;三是經濟決策對象的效果性,即是否達到目標或多大程度上達到目標。 經濟決策對象效益的實現載體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體現: 一是經濟決策對象涉及資金方面的效益。重點圍繞經濟決策時是否強化部門預算的執行效果,考核行政資金支出效益;圍繞是否強化政策性資金的管理使用效果考核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圍繞政府投資的大型建設項目、對外投資項目,從項目立項、設計、招標、施工、監理、造價等方面考核其可行性,從項目投資回報情況考核其效益性。 二是經濟決策對象涉及管理政策方面的效益。如近幾年審計署開展的退耕還林專項資金的審計,就是涉及我國農業政策執行情況的效益審計。在區域經濟中,重點圍繞興建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都市產業加工區、生態示范區等的建設中,國家稅收政策、土地政策、產業結構政策、農村稅費改革政策等政策執行方面的效益情況。 三是經濟決策對象涉及環境方面的效益。重點圍繞經濟決策對象對資源的利用、生態環境的影響等方面的效益進行評價。關注對象包括當地招商引資的企業,國家限制發展的“五小”企業等。 三、經濟決策中的效益審計方法 經濟決策中的效益審計技術策略在于靈活運用各種信息收集和分析處理方法。 1、關于信息收集的技術方法。如文件審閱法、座談詢問法、實地檢查法、抽樣調查法、程序測試法和核對法、函詢法等,我們在真實合法性審計中已得到不同程度的運用,在經濟決策中的效益審計中,仍可靈活運用,并不斷加以完善。 2、關于信息分析處理的技術方法。能否掌握和熟練運用信息分析評價技術方法,對大量的審計數據、審計信息進行科學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得出客觀評價,是經濟決策中的效益審計的重要環節。 目前常用的效益審計分析處理技術方法包括:比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凈現值法,抽樣分析法,趨勢分析法,圖表圖形輔助法等。上述信息分析處理方法各有優勢,具體審計中采用哪一種,應視項目或資金情況而定。(作者:湖北省襄樊市審計局劉 榮)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審計署的觀點,轉載時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