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上海引進臺資10年翻三番 成本控制成為新課題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6日 02:05 每日經濟新聞

  姜華 每日經濟新聞

  至2004年底,臺灣百大財團企業中有68家在上海共投資設立了186個項目;臺灣上市公司中有90家在上海共投資設立了153個項目。

  自1984年第一家“落滬”至今,臺資企業在上海發展已走過20個年頭。最近10年是上
海引進臺資的“黃金時代”,上海引進臺資10年翻三番。臺資高科技企業更是在近幾年中,發展成為上海外貿出口“大戶”。

  三次入滬高峰

  臺灣的資本和人才從1990年開始大量涌入上海,至今已出現3次高峰。

  “1997年以前來大陸投資的臺商沒有不賺錢的。那時,上海的

出租車司機遇上臺胞就會問他們來上海開了什么廠。可見當時投資形勢之好。1997年后,上海經濟地位的躍升和飛速發展,又引來了第二次臺資企業入滬高峰。當時,出租車司機會熱情地問他們‘來上海旅游嗎’、‘上海漂亮嗎’之類的問題。2002年以后,在‘上海熱’和臺灣失業潮強襲下,上海成為臺灣年輕人找尋機會的新標的。這時,出租車司機都很直接地問他們‘來上海找工作嗎’、‘工作找到沒’。”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龍鳳食品董事長葉惠德向《每日經濟新聞》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2000年,上海引進臺資從1995年的4.2億美元躍增至20.5億美元。2002年至2004年,上海引進臺資的趨勢呈穩定增長態勢。至2004年底,臺灣百大財團企業已有68家在上海共投資設立了186個項目,臺灣上市公司中有90家在上海共投資設立153個項目。

  上海仍是首選

  近10年來,上海的商務成本增長,但臺商們“落滬”熱情絲毫未減。

  “上海的商務成本確實高于昆山、蘇州、南通等周邊城市,但向我咨詢來上海掘金的臺商卻越來越多。畢竟便利的交通、高素質的人才、國際化的生活品質和輻射長三角的龐大市場,賦予了上海太多魅力。”上海大育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邱創盛表示。

  面對上海巨大的消費品市場,臺資現代物流商業與現代服務業正在加速擴展市場份額。目前,臺灣頂新集團不但已有遍布上海各主要地區的11家“樂購”大賣場,還通過收購股權成立了“上海福滿家便利有限公司”,使之成為擁有56家門店的大陸便利店行業首家臺資控股企業;臺資控股的“好又多”在滬經營著11家大賣場;臺灣潤泰集團合資參股賣場穩步發展為4家;臺灣燦坤集團一度將“燦坤3C”賣場擴張到17家……在上海的現代商業連鎖零售領域,臺資約占三分之一。2004年,首家臺資人壽保險公司和臺資擔保公司相繼在滬成立。這些均表明臺資進入上海現代服務業領域的步伐正在加快。

  成本是最大壓力

  上海翔茂企業(集團)有限公司是現今全球制造手套種類最多、最大的工廠之一。說起企業創辦10年來,手套外銷量由最初每月16個集裝箱增長到現在的360個集裝箱,董事長李茂盛掩飾不住滿臉欣喜。但對于臺資企業在上海發展所遇到的問題,李茂盛也絲毫不掩飾他的擔憂。“原材料加上18%的增值稅后,成本高到我們無法承受。建廠10年來,我們的原料全部來自進口,如此舍近求遠實屬無奈。”

  龍鳳食品也同樣困擾于原材料價格的高漲。“尤其是2003年以后,原材料大幅上漲,同時勞動力成本也在攀升,加上批地建廠的成本持續增加,臺資企業普遍感受到來自這三方面的成本壓力。”葉惠德表示。

  對于如何克服成本壓力,葉惠德表示:“比如無紙化辦公、精簡人員等,對企業管理成本的壓縮是無止境的。當然,還需要提高企業的機械化程度,這不僅能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還可以極大地節約人力成本。”

  葉惠德還表示,壓縮成本的關鍵還在于產品升級和創新。“企業要會創造流行。比如龍鳳開發的手工大水餃,雖然在成本上比普通水餃高一倍,但利潤增加幅度卻不止一倍。也就是說,要走在同行的前面創造產品流行,在獲取新產品高利潤的同時,也就降低了成本。”

  光有好的產品還不夠,葉惠德強調,一定要走自有品牌之路,同時建設新的產品銷售渠道及通路。

  滬外貿出口十強臺資高科技占一半

  昨日,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秘書長謝力軍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經過5年發展,滬上臺資高科技電子資訊企業已占上海市外貿出口十強的一半。

  相比傳統零售商業臺企及無品牌代工企業,以IT、IC為代表的高科技臺資企業已后來居上,成為滬上臺資企業的佼佼者。

  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底,臺商在滬投資設立的電子資訊類制造業達30家,其中不乏中芯國際、宏力、英業達等著名廠商。

  2003年至2004年,又有臺積電、

華碩、鴻海等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科技企業進入。

  經過幾年的發展,這些技術密集型臺資企業已成為上海外貿出口的主力軍。

  2004年上海外貿十強榜中,臺資企業占一半,分別是達豐(上海)電腦、英華達(上海)電子、英業達(上海)、英順達科技和中芯國際。5家企業出口總額達140億美元,占十強企業外貿出口總額的63%。

  其中,達豐(上海)電腦不但以83億美元的業績高居上海外貿出口百強企業的榜首,更首次超過中石油躋身2004年全國企業進出口貿易

500強企業的三強之列。

  謝力軍認為:“自1984年首家臺企‘落滬’至今已20年,前15年多為第二產業和以傳統零售商業為主的服務性行業,近5年則持續出現臺灣高科技企業,發展勢頭神速。謝力軍表示:“在臺灣出口貿易商與上海制造商更密切聯系的同時,電子資訊產業的互惠雙贏格局業已形成。”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513,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