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文化陣痛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5日 11:27 經濟視點報

  十三朝古都帶給洛陽的,是光彩奪目的文化遺產和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

  這讓洛陽人興奮不已。改革開放以來,他們開始千方百計利用這些資源來換取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

  讓人遺憾的是,洛陽對文物保護開發的力度,卻與其厚重的文化底蘊不那么協調。

  □經濟視點報記者 陳媛媛

  洛陽與龍門石窟再一次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

  今年11月26日,在龍門石窟,河南省首屆文化遺產日揭幕。盡管已經入冬,但天氣卻似善解人意,當天陽光和煦。預料之外的是,龍門石窟當天迎來了“井噴式”的參觀人流,異常火爆的場面甚至轟動了全國。

  “無論走到哪里,都是黑壓壓的人群,道路被圍得水泄不通,方圓5公里內,都是緩慢移動的人流。”一位當天在龍門石窟的旅游者回憶道。

  在首屆河南文化遺產日上,洛陽與龍門石窟一起免費開放的還有關林、都城博物館、

偃師市商城博物館、玄奘故里等15處景點。

  事實上,這些景點只是洛陽諸多文化景點中的一部分。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都斟鄩起,歷史上先后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時間長達1500多年。悠久的歷史留給了洛陽光彩奪目的文化遺產和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

  有人將洛陽的文化稱做是“馬文化”,雖不準確,卻也有一定道理。

  白馬寺就是“馬文化”的典型代表。始建于東漢的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建造的第一座寺院。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尊為“釋源”和“祖庭”,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

  白馬寺的由來,還有一個跟馬有關的傳說。據說漢明帝夢見金人,因此召來大臣

解夢。一個大臣說,可能是夢到了西方一種叫佛的神。漢明帝因此派人去西方取經。因為佛經是用兩匹純白的馬馱回來的,寺院建成后,就取名為“白馬寺”。

  另外一個與馬有關的文化,就是唐三彩。單從表面上看,唐三彩似乎與馬沒有什么聯系,但內行的人都知道,唐三彩中的三彩馬,是其最具代表意義之作。

  唐三彩因唐時制作多以紅、綠、黃三色為主而得名。在洛陽,唐三彩的復制和仿制工藝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經過歷代藝人們的研制,洛陽唐三彩的工藝技巧和藝術水平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在全國陶瓷工藝品評比中名列前茅。

  在文化事業的發展上,洛陽依托了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在現代文化產業上,洛陽也表現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除此之外,洛陽的文化掘金意識越來越強,發展速度也愈來愈快。

  掙脫體制桎梏

  洛陽文化產業的飛速發展,首先體現在掙脫文化體制的羈絆上。

  今年11月23日,洛陽市委書記孫善武輕輕揭開一塊紅綢,在市豫劇團、豫劇二團合并基礎上組建的洛陽豫劇院宣告成立。

  而此前的11月21日,洛陽市文化局傳出消息,原為文化事業單位的洛陽市演出公司,經市工商部門批準,注冊為洛陽市海藝演出有限責任公司,成為洛陽市文化體制改革中的第一家轉企單位。

  三天時間內,洛陽市連續結束了文化體制改革中兩項重要的攻堅戰,標志著洛陽市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取得了實質性突破,為加快洛陽市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注入了一針強有力的推進劑。

  或許沒有人會想到,此時距離洛陽文化體制改革啟動,還不到3個月。“7月12日,河南省委召開了全省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的會議之后,孫書記反復指出:‘要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文化產業發展,像抓工業項目一樣抓文化產業項目。’從那時起,我們就深刻認識到了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洛陽市文化局局長徐建莉說。

  8月26日,洛陽市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正式啟動。

  “為了能摸清洛陽市文化產業的資源現狀,我們對文化系統進行了調研,又深入9縣6區調研。并提出了近期文化產業發展的工作重點。”徐建莉介紹。

  在文化與旅游的結合上,洛陽市將大型舞蹈詩《河洛風》與旅游有機結合,并成為長久的保留節目,在牡丹花會、黃金周期間以及河洛文化節期間,與各大旅行社密切配合,為游客演出。另外,市文化局還打算重新包裝“十萬宮廷樂舞”,與《河洛風》一起成為洛陽市的精品劇目。

  “做大、做強青年宮文化中心這個品牌,拉動整個文化中心其他文化項目的開發,是第二項重點工作。”徐建莉說,“我們要把青年宮文化中心組建成文化企業,成立有限責任公司。”

  青年宮文化中心是洛陽有較大影響的文化設施,集電影放映、演藝、培訓為一體,其中二樓的星級電影廳,是青年宮文化中心的主要項目。

  據徐建莉介紹,下一步,將完成4個文化事業單位:上海劇院、人民會堂、洛陽劇院、紅星劇院的轉企改制工作。

  “改制后,各文化公司可以根據群眾需求、市場動向選定經營項目,更加靈活自主,對于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活躍洛陽文化市場會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徐建莉說。

  由“花錢文化”到“文化賺錢”

  如果說文化體制改革是洛陽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那么文化設施的興建,則為洛陽文化產業的發展添了一把新柴,更是洛陽由“花錢文化”到“文化賺錢”觀念轉變的體現。

  11月25日,洛陽新區的“時代軸線”上,一座“T”字型五層建筑,已粗具規模。這就是計劃在明年牡丹花會期間投入使用的“洛陽歌劇院(人民會堂)”(以下簡稱洛陽歌劇院)。

  洛陽歌劇院位于市府東街、市府西街、太康路和宜人路之間,是一座現代化劇院,既能滿足國內大型歌舞劇、交響樂演出,又可滿足地方政府重要會議的召開。

  “建成以后,洛陽歌劇院將成為一座規模空前的演出場所,氣勢恢宏,富麗堂皇,設施高檔,功能齊全,在整個中西部地區都數一數二。”洛陽市委辦公室宋秋福說。

  洛陽歌劇院的興建,不僅是洛陽城市發展的需要,更是洛陽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與洛陽歌劇院同時興建的文化設施還有投資1.8億元的洛陽新區體育中心二期工程、青年宮工程和洛陽博物館新館工程。

  位于凌波湖西畔的洛陽新區體育中心二期工程,占地5萬平方米,以曲線輪廓為主,充滿現代氣息。采用進口草坪,鋪設塑膠跑道,配置一流的燈光及音響設備,建有3.8萬個座位,完全能夠滿足舉辦國內外大型足球賽事及田徑賽事的要求。

  據了解,洛陽新區體育中心一期工程已在今年5月23日建成,包括“兩館一場”——體育館、游泳館、射擊場,是洛陽新區的標志性建筑。這里已經先后舉辦了2005年牡丹花會的開幕式、中美籃球明星對抗賽以及全國男籃甲A北區夏季聯賽。

  這批新建的文化體育設施,都是洛陽發展文化產業的現代化標志。

  除此之外,在文化軟件的發展上,洛陽也是煞費苦心。

  作為曾經的具有悠久歷史的全國性政治、文化中心,洛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所在。這些精華因歷史的積淀而愈加厚重,因歲月的磨洗而愈顯光輝。為傳承河洛文化的精粹,讓人們感受到古代文明的流風余韻,洛陽市精心編排了大型舞蹈詩《河洛風》,藝術地表現了撼人心魄的開鑿龍門、風流倜儻的河洛才子、輝煌壯觀的武皇登基、美麗絕倫的牡丹吐芳等發生在河洛地區的歷史事件,用流暢的舞蹈語言生動地展示了洛陽厚重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我們還組織有關部門對武皇‘十萬宮廷樂舞’、‘海神社’等瀕危藝術形式進行了搶救性的挖掘整理,再現了昔日大唐宮廷樂舞盛大、威儀的藝術風采。”徐建莉告訴《經濟視點報》記者。

  有關資料顯示,“十萬宮廷樂舞”有“音樂活化石”之稱,是武則天時期專門為皇室貴族表演的宮廷樂舞。此次整理,在保持樂手、曲譜和演奏風格的基礎上,添配了編鐘、唐鼓等大型樂器,可以演奏數十首曲目。

  “‘海神社’也是隋唐宮廷的一種宴樂,五代以后流傳到洛陽民間,因為是洛陽獨有的民間音樂,故有‘洛陽海神’之稱。一些民間藝人自發組建了‘海神社’,搜集整理樂譜50多首,活躍在民間進行演出。” 徐建莉說。

  掘金背后文物保護乏力

  “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洛陽曾經的輝煌賦予了洛陽博大精深的歷史厚度與文化積淀。然而,洛陽對文物保護開發的力度,卻與其厚重的古文化底蘊并不協調。

  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洛陽猶如一座天然的歷史博物館,處處散發著古代文明的流風余韻。根據歷年的考古發掘和大量翔實的歷史文獻驗證,作為長期輝煌鼎盛的古都,洛陽有著都城遺址、寺廟石窟、墓葬碑碣等豐厚燦爛的文化遺產。

  “洛陽對歷史文化的開發遠遠不夠。”年過七旬的原洛陽師范學院院長葉鵬認為。葉鵬的觀點代表了洛陽市眾多文化學研究專家的觀點。他們認為,歷史文化、寶貴的資源,給洛陽提供了很多機會,但是洛陽對歷史文化的保護開發卻顯得乏力。

  例如,洛陽有五座都城遺址,分別是夏都斟鄩、商都西亳、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東都城。其中,漢魏故城、隋唐東都城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在任何一個城市,有其中的任何一個遺址都是不得了的,但在洛陽,這個優勢并沒有顯示出來。”一官員說。

  據了解,現在二里頭(夏都斟鄩)遺址還是一片莊稼地,國家考古工作隊正在那里考察;商都西亳遺址雖然建了一個博物館,但尚未做展示、恢復性工作;周王城遺址已經被城市壓住;在洛陽白馬寺一帶的漢魏故城遺址是目前保護得最好的一處,基本沒有蓋樓建房;而隋唐東都城遺址卻一部分被老城區壓住,另一部分位于洛陽新區下面。

  除了遺址系列外,洛陽文人系列的開發,也惹來眾多人士的爭議。

  “漢魏文章半洛陽。”洛陽文脈,綿延不絕;洛陽才子,文采風流。“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等俱名震當世。

  在洛陽,老子著《道德經》,孔子問禮至此,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曹植寫下《洛神賦》,左思的《三都賦》令洛陽紙貴,許慎寫下了我國最早的字書《說文解字》,班固、班昭兄妹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司馬光撰寫了煌煌巨著《資治通鑒》……

  這些文化名人或生于此、長于此,或游歷于此、終老于此。在這里,他們留下了無數千古絕唱。

  “如此的名人系列,在洛陽有很多,如果能將這些開發出來,將大大加深洛陽文化的厚重性。”洛陽考古專家蔡運章認為。

  “政府的精力總是有限的。”一位官員如是解釋。但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卻昭示了洛陽在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中所作出的某種傾向性抉擇——

  2002年年底,洛陽東周王城廣場的建設如火如荼,在廣場工地1.6萬平方米的鉆探面積內,人們發現了397座東周時期的墓葬和18座車馬坑。在其中一座面積最大的車馬坑內,出土了由6匹馬駕馭的“天子之乘”。“天子駕六”遺存的出土,印證了古文獻記載的夏商周時期只有天子才能“駕六”之說。

  “‘天子駕六’是全國迄今為止首次發掘的夏商周的重要遺存,其保存之完好、規模之宏大,為國內僅有。堪稱世界第九大奇跡,國內第二個兵馬俑。”文物專家給出如此評價。這一發現,無疑更增加了洛陽歷史文化的“厚度”。然而,令人震驚的是,劫難由此而生。

  有關人士回憶道,2003年1月12日晚,在河南省政府對洛陽所做的《河洛廣場東周王城貴族墓地遺址保護方案》未作出批示、方案未舉行專家討論會、亦未報國家文物局批準的情況下,包括挖土機在內的大型施工機械進入了“河洛文化廣場”工地,并于13日開始大規模施工作業。

  當月15日,三臺大型挖土機依然以最高頻率作業,幾輛裝土卡車來回奔馳,整個工地一派大干快上的場景。16日,工地已經面目全非,孤零零的5座車馬坑,像孤島一樣佇立著,周圍已經全部被挖成連片深坑。

  洛陽市12位知名專家學者聯名上書洛陽市委、市政府,指出“按原方案建成的廣場,在全國的廣場中,只能是二三流的廣場;實地展示東周王陵遺物的廣場,將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廣場。”

  1月24日,《中國文物報》以整版篇幅刊登《洛陽在毀什么》一文,隨后又采寫刊登了熱點追蹤:《洛陽,1月16日以后……》的報道在全國引起較大反響,網上各種評論如潮。

  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洛陽市政府終于改變了其原先的設計方案,決定在原址、原地進行展示性保護。2004年,投資1200多萬元,占地1200平方米的“天子駕六”博物館對外開放。

  “那是當時眾多專家教授豁出命保下來的,現在卻又成為了發展文化事業的‘政績’。”雖事隔3年,一位參與當時“天子駕六”保護工作的教授仍義憤填膺。

  據他介紹,當時毀掉的車馬坑有十幾座之多。雖然現在修建了博物館,但是無論從其規模或是檔次上,都有待進一步提高。

  “如果將其一次性全部展出,規模不亞于陜西秦兵馬俑。但是看現在,整個博物館只有那么大點兒地方,真讓人寒心。”對現在博物館的修建情況,這些專家還是有諸多的不滿。

  文化個案1:

  《河洛風》接連“流產”的背后

  對于一個城市而言,如果出現一部以當地歷史文化為底蘊的文藝精品,它將成為城市文化的靈魂和象征,并催生出具有文化品位的城市魅力。

  在洛陽,《河洛風》便扮演了這種角色。

  但是,如此一部反映河洛文化的大型舞蹈詩,幾乎每次在演出前,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并瀕臨“流產”的邊緣。

  □經濟視點報記者 陳媛媛

  洛陽三刮《河洛風》

  2003年年初,為促進旅游開發,推動全省經濟建設,河南省委宣傳部提出了實施“鄭汴洛文藝精品工程”的設想。在這樣的背景下,一臺展現河洛文化的大型舞蹈詩《河洛風》在洛陽應運而生。

  這一年,為了支持《河洛風》順利編排,洛陽市財政撥款300萬元。

  2003年8月,《河洛風》開始文學腳本的創作,9月底集結排練隊伍,10月20日,主創人員進駐排練場。在歷經50余天的緊張排練后,12月16日,《河洛風》率先在河南人民會堂進行了匯報演出。

  “當時,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孔玉芳指出,《河洛風》的成功給全省文藝精品工程帶了個好頭。”洛陽市文化局副局長張建東依然難以忘懷當日的成功。

  然而,由于首場演出主創人員主要以外聘人員為主,洛陽本市的藝術工作者只是進行輔助,導致演出之后,主要演員各歸其處,《河洛風》就此不了了之。

  2004年年初,“鄭汴洛文藝精品工程”中的《木蘭詩篇》和開封的《清明上河圖》相繼演出。同年3月,《河洛風》在文學創作、音樂設計等諸多方面,都進行了修改。同時,又開始了復排工作。

  “這次復排吸取了以前的教訓,從主創人員到群舞演員,主要用我們自己的隊伍。”

  這一次,洛陽市財政再次撥款300萬元,用以購買所需的各種設備。其中,僅燈光、音響等就花了200多萬元,其余都用于服裝、演出花費等日常開銷。

  第二次排演,從11月15日集合隊伍開始,到向省委、省政府匯報演出,歷時4個月。這次的《河洛風》又博得了滿堂彩。

  “這次的演員中,洛陽市歌舞劇院有40個,部隊和藝術學校各20個。但是很快,部隊的演員有任務走了一些,藝術學校的學生因為畢業也走了一部分,這導致了第二次排演后又一次擱淺。”張建東再次遇到了人員流失的問題。

  這次排演,付出的不僅僅是人員的辛勞,還有200多萬元的設備,一旦放棄,就太可惜了。在張建東看來,《河洛風》代表著現代文化與歷史文化的融合,一定要把它延續下去。

  2005年11月,《河洛風》第三次將復排提上日程。這次在人員的選擇上,張建東顯得更加慎重。“由于現實的原因,僅憑歌舞劇團難以承擔整個演出重任,最終決定將藝術學校的學生融入到演出的隊伍中。”

  最后,洛陽市文化局從200多名學生中挑選出56人,每周拿出四個下午的時間作為教學課程進行排練。“這樣,既為藝校的教學增加了內容,又為《河洛風》提供了所需的人才。”

  《河洛風》聯姻旅游

  《河洛風》如華貴的牡丹盛開在河洛大地。在洛陽,許多人都把觀看《河洛風》看做是一種時尚,更有一些來洛陽旅游的人,希望能通過欣賞如此高雅的藝術來了解河洛文化。但是,在這一點上,《河洛風》并未能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

  “《河洛風》演出的花費是很高的,很難滿足一些普通市民的需求。因此,下一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河洛風》完全市場化、與旅游相結合。”張建東說。

  根據計劃,《河洛風》將與旅游企業聯姻,劇團只負責劇目的演出工作,其他都由合作的旅游企業管理,完全走市場化道路。而旅游版的《河洛風》將會在不影響劇情的基礎上,對原有劇目進行簡單的縮減,使《河洛風》更容易被大多數市民接受。

  但要成功地走市場化演出模式,進行市場化管理,并非易事。張建東認為,應首先建立一個專門的網頁,加大在多種媒體上的宣傳力度,在牡丹花會舉辦期間與旅游部門、旅游企業聯姻,實行利益分成,不但要營銷劇目演出票務,而且要營銷與劇目有關的產品。

  同時,《河洛風》也可以由企業參與主辦、協辦、冠名權及舉辦演出專場等活動,最大限度爭取企業和個人的支持,保證該劇目在洛陽長演不衰,并把《河洛風》作為一個文化品牌打造出來,逐步實現文化資源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的計劃是,在2006年牡丹花會至五一黃金周期間演出20場,在十一河洛文化節期間將與各大旅行社密切配合,精心為游客演出,讓《河洛風》的第三次復排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張建東說。

  《風中少林》的啟示

  與《河洛風》同屬“鄭汴洛文藝精品工程”中的另一精品劇目《風中少林》于11月22日喜摘中國舞蹈藝術最高獎——“荷花獎”。與此同時,《風中少林》演出的訂單接踵而至。據悉,目前已經排到了2008年。其中僅在美國的巡演就達800多場,預計演出收入800萬美元。

  對于《風中少林》的成功,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曾評價說,這是以體制創新帶動藝術創新的一次成功實踐。透視《風中少林》的市場化之路,或許可為《河洛風》帶來一定的借鑒意義。

  從醞釀這部舞劇開始,鄭州歌舞劇院就考慮到了商業運作。在演員的挑選上,《風中少林》并沒有局限于鄭州本地,而是從全國11個省的3000多人中,精選出55名演員,簽約加盟劇組,構成基本演員隊伍。隨后,2004年11月,鄭州歌舞劇院與省內三家大企業合資成立了全省第一家股份制文化產業公司——鄭州中遠演藝娛樂有限公司,同時決定,由鄭州中遠演藝娛樂有限公司運作,把《風中少林》推向世界。

  其實,《河洛風》與《風中少林》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舞蹈的演變,都是民族文化的反映,都是精心打造的藝術奇葩。只是《風中少林》抓住了機遇,在短短的兩年時間里迅速在全國打響,并且將影響力擴大到國外。

  對于《風中少林》這兩年的發展,張建東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我們準備將《河洛風》采用兩個版本進行復排。一個是精品版,主要用于參加全國性演出,宣傳河洛文化,宣傳古都洛陽;另一個是旅游版,主要用于和當地旅游結合,服務本地經濟文化建設。”

  談起今后《河洛風》如何“走出去”的問題,張建東有許多自己的想法:“現在還沒有碰到好的機遇,我們考慮當前還是首先要把自身的排演工作做好。”

  文化個案2:

  “水席”向外之困

  在洛陽,水席已經成為當地盛行的一個文化符號。水席和龍門石窟、洛陽牡丹并稱為“洛陽三絕”。

  提及洛陽水席,不能不提到真不同。

  現實的情況卻是,洛陽水席早出名了,真不同也早出名了。但是,洛陽水席這一完整、古老、大氣的名宴卻始終未能真正地走出洛陽城。

  □經濟視點報記者 陳媛媛

  洛陽“水席之風”

  在洛陽,水席已經成為當地一種代表性宴席。它也和龍門石窟、洛陽牡丹被并稱為“洛陽三絕”。

  所謂“水席”,有兩層含義。一是以湯水見長,二是在宴席間采用一道道上菜的方式,吃一道換一道,像流水一般。作為大菜宴席,洛陽水席在華夏的飲食文化中獨樹一幟,其代表和體現的深厚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使它成為中國飲食王國的一朵奇葩,每年都吸引著數以萬計的海內外游人前來品嘗。

  “滿漢全席也只不過有幾百年的歷史,而洛陽水席卻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一個民族的文化是有根的,飲食文化亦然。”在談起水席時,洛陽市真不同飯店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真不同)副總經理李彥庭始終將它與洛陽一詞相連。在他看來,洛陽與水席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水席起源于洛陽,這與洛陽的地理氣候有很大關系。洛陽四面環山,地處盆地,雨少而干燥。這里的人們習慣使用當地出產的淀粉、蓮菜、山藥、蘿卜、白菜等制作經濟實惠、湯水豐盛的宴席,久而久之逐步創造出了極富地方特色的洛陽水席。

  而水席的吃法,更是滲透著洛陽的古都文化。洛陽水席始于唐朝,共有24道菜,冷熱、葷素、甜咸、酸辣兼而有之,喻示了武則天執政24年的無限風光。上菜順序也極為考究,先上8個冷盤作為下酒菜,象征著武皇“服”、“禮”、“韜”、“欲”、“藝”、“文”、“禪”、“政”的八大善績;待客人酒過三巡再上熱菜,而在16道熱菜中,每道菜也都有一個傳奇的歷史典故。

  在洛陽經營水席者甚多,大到裝飾豪華的酒家、賓館,小到街頭的地攤飯鋪,都不乏水席的蹤影。尤其是經營水席的小飯店,幾乎成了洛陽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頭把交椅“真不同”

  不過,如同提到洛陽市的工業,言必稱洛軸、一拖一般,凡提及洛陽水席,真不同也成為其一個重要的文化標志性符號。

  這家創始于1895年、目前已經有百余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在洛陽水席中的地位不可小覷。民間“不進真不同,未到洛陽城”的說法,便是印證。

  “想了解洛陽水席,就去真不同吧,水席是在那里發展起來的。”洛陽市烹飪協會的人員對《經濟視點報》記者說。在洛陽,真不同儼然已經成為水席的代名詞。

  “真不同做的洛陽水席是最正宗的,并且是最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從清末一直延續到現在,可以說,真不同把這道名宴發揮得淋漓盡致。”李彥庭說。

  根據李彥庭介紹,從中州路搬遷到澗西,再搬回老城的中州路,真不同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尤其是在1997年前后,“當時由于體制變革和退休老職工增加等眾多因素,致使真不同的經營走上了下坡路,經營十分不景氣。”想起當時的情景,李彥庭歷歷在目。

  “同年,為了挽救真不同,隨即將它由原飲食服務總公司旗下并入到現在的洛陽酒家有限責任公司。當時,洛陽酒家有限公司是一家經營非常紅火的公司。”李彥庭說。之后,真不同便開始了大規模的裝修。

  據介紹,真不同四樓的御膳宮,可以說是洛陽十三朝古都的濃縮,夏、商、周、漢、魏、晉、北魏、隋、唐等朝代先后建都洛陽,古代歷史和燦爛文化盡顯其中。在這里,每個朝代的地圖、皇帝像、文物等都陳列有序,仿佛在向人們敘說著洛陽曾經的輝煌。

  除了硬件外,真不同在軟件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隨著時代的進步,在菜品上,真不同不斷地推陳出新,從過去一根骨頭就能做一桌飯菜,到現在的各種家禽、海鮮、豆制品等,都做了很大的改進。

  “這也和原料的不斷豐富有很大關系。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真不同的廚師在繼承傳統烹飪技藝的基礎上,對洛陽水席的品種和結構進行了創新,使之更豐富完美了。”李彥庭稱。

  據了解,在今年6月份,日本民間藝人東麻美專程來真不同學藝。他在這里學了一周,主要就是學習洛陽水席,這也讓洛陽水席開始走出了國門。

  向外之困

  2002年,洛陽水席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國名宴”。

  2003年,真不同飯店被授予“國際餐飲名店”稱號。其中,真不同的宮廷水席榮獲“國際美食質量金獎”。

  不過,洛陽水席是早出名了,真不同也早出名了。但是,洛陽水席這一完整、古老、大氣的名宴卻始終未能真正地走出洛陽城。

  “名氣大了,市場需求也跟著增加,真不同現在的門店天天顧客盈門,去晚了還找不到位置,真不同為什么不開連鎖店呢?”河南省首屆文化遺產日期間,不少想去真不同嘗鮮卻未能如愿的游客抱怨道。

  “洛陽的水席和鄭州的燴面、開封的小籠包子一樣都是河南的名吃,但是現在開封小籠包已經走出河南,在全國開分店,鄭州的合記、蕭記燴面也在鄭州遍地開花,而真不同目前卻沒有任何分店。”

  在外人眼里,洛陽水席似乎有點故步自封,李彥庭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認為,這可能與洛陽人的濃厚的戀家情結有一定的關系。

  不過,真不同中有人透露,技術輸出倒是有一些。真不同曾經派廚師到省內的南陽、信陽、鄭州,省外的沈陽、河北等地,與當地的酒家、飯店相結合做洛陽水席,但是都沒有長久堅持下去。目前,只有北京的厚德福做得比較好,仍保留著幾道水席的特色菜。但是,真不同的品牌優勢尚未能借此進一步加強。

  李彥庭認為,目前真不同的技術和管理都跟不上其發展的需要,如果盲目開分店,只能是自毀前程。另外,由于洛陽水席多用胡椒、辣椒做調料,其大酸大辣的味道使許多南方人無法接受,因此也受到一定的地域限制。

  文化個案3:

  節慶文化的財富引擎

  “洛陽牡丹甲天下”這句話,本是用來形容洛陽牡丹的花色,如今,這個“甲”字,更多地體現在了每年一度的洛陽牡丹花會上。躋身全國“四大節會”之一的洛陽牡丹花會,已經成為洛陽的一張名片。

  然而,近些年,花會的根源產品——牡丹花的地位,正遭受著各方挑戰。由此,洛陽又打出了節慶文化的第二張牌——河洛文化旅游節。

  憑借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洛陽算起了節慶文化的經濟賬。

  □經濟視點報記者 陳媛媛

  洛陽牡丹的財富引擎

  在洛陽,或許沒有哪一個節慶,能如牡丹花會一樣,成為如此絢麗多姿的財富引擎。

  多少年來,每到4月,洛陽牡丹盛開,洛陽城內觀賞姚黃魏紫,幾乎到了“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的程度。

  然而,自1983年起,洛陽人就不再單純地把牡丹當成一種自我欣賞的東西,而是從中汲取靈感,尋找商機,巧打“牡丹牌”,提出了舉辦“牡丹花會”的創意,牡丹由此形成了洛陽的節慶品牌。

  20多年來,洛陽牡丹花會已經由最初單純的賞花活動,發展成為集賞花觀燈、旅游觀光、經濟貿易、對外交流和文化體育活動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經濟文化交流活動,并躋身全國“四大節會”之一,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其實,牡丹花會之所以會如此繁榮,市場化運作起了關鍵作用。2004年,貴州茅臺集團和新鄭卷煙集團先后各投資100萬元,分別贊助了第22屆牡丹花會的開幕式和慶典文化,洛陽本地的一些企業也慷慨投資,為牡丹花會的市場化運作打開了新局面。

  在今年的牡丹花會上,中國一拖集團提供資金200萬元,取得了本次牡丹花會開幕式晚會的冠名權,并將之命名為“牡丹放歌東方紅”。除中國一拖集團外,欒川鉬業集團也投資了100萬元。同時,中信重機公司、中國石化洛陽分公司、洛陽耐火材料集團、洛陽銅加工集團等企業和單位都為舉辦花會投入了大量資金。

  如今,在洛陽,牡丹書畫、牡丹燈會、牡丹花會慶典文藝演出、民俗文化廟會、牡丹書市等系列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日益豐富著洛陽牡丹文化的內涵;牡丹廣場、牡丹公園、牡丹仙子雕像等一大批以牡丹為主題的城市標志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和詮釋了洛陽鮮明的城市文化特色。

  據了解,洛陽在舉辦牡丹花會的同時,還將牡丹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目前,洛陽市已形成邙山、洛南兩條牡丹產業帶,建立了90處牡丹觀賞點,洛陽牡丹品種已達960個,觀賞牡丹面積6000畝,商品牡丹面積1.6萬畝。

  “節慶文化”的新延伸

  從去年開始,在努力探索如何辦好洛陽牡丹花會的同時,洛陽又打起了河洛文化品牌的“主意”。因為在洛陽,與牡丹同樣擁有盛名的還有河洛文化。

  洛陽市政府官員余用斌告訴《經濟視點報》記者,打“河洛文化”品牌,源于近年海外華人華僑掀起的尋根訪祖的熱潮。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經了五千年的歲月,而其核心源頭就是河洛文化,河洛地區實際上已成為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和圣地。在此形勢下,河洛文化備受關注。

  “舉辦河洛文化旅游節,就是要弘揚河洛文化,打造中華文化圣地這個品牌,讓洛陽真正成為全世界華人以及所有崇尚中華文化的人注目和瞻仰的文化圣地。”余用斌說。

  截至目前,已經舉辦兩屆的河洛文化旅游節與牡丹花會相呼應,成為兩年來洛陽市推動節慶文化的又一重要節會。

  圍繞這一節會,洛陽市還組織開展了學術研討、文化論壇、詩篇吟唱、尋根問祖等活動,進一步擴大了洛陽在海內外的影響力。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對單純的自然風光和歷史古跡已感到不過癮了。但是,一旦自然風光、資源與文化聯姻,與節日和節會活動結合,就增加了很多豐富的內涵。”在余用斌看來,舉辦河洛文化旅游節,不僅發展了節慶文化,還使旅游品位得到了提升。

  除了這些自然具有的文化資源外,洛陽還依托已經建成的高標準現代化的體育設施舉辦各類大型國際、國內賽事和商業性文化體育活動。例如,今年下半年舉辦的中國男籃甲A南區賽事、CBA中國男籃甲A職業聯賽河南主場賽、四國

女排邀請賽等。

  事實上,洛陽的地方節會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經營城市的一個重要形式,并成為城市發展、旅游發展的助推器、加速器和成功的捷徑與載體。

  多方制約亟待突破

  作為舉辦最早的著名地方性節會之一,洛陽牡丹花會經歷了由“政府舉辦、政府唱戲”到“政府舉辦、企業唱戲”的轉變。最近幾年時間,隨著市區環境建設越來越好,花會期間活動增多,牡丹花會也越來越紅火。

  但是,作為發展牡丹花會的根源產品——洛陽牡丹的地位,正在遭受著多方挑戰,其中最嚴峻的是菏澤牡丹的沖擊。

  菏澤國際牡丹花會從1992年舉辦以來,已舉辦了13屆。每年,文藝活動和商貿活動的珠聯璧合,都給菏澤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除此之外,菏澤還圍繞牡丹種植、觀賞、旅游、加工、銷售等綜合開發利用,形成了龐大的產業群。

  目前,民間已流傳起“洛陽牡丹甲天下,菏澤牡丹勝洛陽”的說法。“試問,如果洛陽牡丹不再甲天下,那么,每年的牡丹花會該以何為依托呢?”有人表示擔憂。

  而對于每年洛陽牡丹花會期間巨資打造的文藝演出,一些專家也有自己的看法,“請一些知名演員來唱幾首歌就走了,并沒有給洛陽文化增添任何新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化學專家認為。

  另一方面,洛陽文化節的產品開發也相對滯后。“除了唐三彩在全國有點名氣外,其他都沒有太大的發展。”該專家說。

  在不少人看來,打造節慶文化,要以塑造地區文化形象、提升區域文化品位為宗旨,如果僅僅為經濟效益或眼前利益而發展節慶文化,簡單地把節慶文化作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勢必會導致一些短期行為,最終難以實現形成文化特色的目的。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