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南方日報:轉變外貿增長方式 實現集約型發展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4日 10:21 南方日報

  話題緣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經濟工作的八大任務之一是“積極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為此提出“要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目前我國對外貿易規模位居世界第三,已成為一個貿易大國。但是,從國際交換中的利益分配來看,我國還不能算是一個貿易強國。在貿易額中,加工貿易和外商投資企業所占的比重均超過了一半;
在多邊貿易體制中,我國的話語權還不十分有力;在越來越頻繁的貿易摩擦中,我們的分量還不足以有效地扼制貿易保護主義的企圖。這些都需要我們轉變貿易增長方式,使出口貿易增長由主要依靠價格競爭、數量擴張及片面追求速度轉向提高質量、效益和優化結構的方向上來,從而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我們特邀專家就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話題發表看法。

  轉變貿易增長方式迫在眉睫

  沈伯明

  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其內涵就是要將對外貿易從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粗放型增長方式是指對外貿易的增長主要通過出口產品數量的擴張來實現,主要依賴密集使用傳統資源和價格低廉的勞動力、質量和檔次都比較低下的產品的出口。而集約型增長方式是以出口產品的檔次和質量不斷提高為基礎,出口產品以滿足國際市場上層次較高的消費需求為主,是以追求出口產品更高的附加值來實現出口貿易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升。這類產品主要是以企業自主的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

  我國迫切需要轉變粗放型數量擴張的貿易增長方式,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資源承載不了追求規模擴張的外貿增長方式

  資源約束使我國難以繼續承載依靠高投入、資源與

能源的高消耗拉動的追求規模擴張的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我國向來被譽為地大物博,但按人均計算,大多數資源均處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下。而這20多年來我國經濟和外貿的高速擴張,均是以物質資源的巨大消耗和環境的惡化為代價。以出口占全國近1/3的廣東為例,廣東是能源缺乏大省,同時也是能源消費大省。2004年,廣東省全年終端能源消費量已達14503.24萬噸標準煤,而廣東省全年能源生產總量僅為4851.29萬噸標準煤,能源需求量與供給量之比約為3:1,存在著相當大的缺口。其中僅制造業所消耗的能源總量就達8153.21萬噸標準煤,是全年能源生產總量的1.7倍。在對外貿易高速增長的同時,電荒、煤荒、油荒接踵而至。2005年上半年,因電力短缺,廣東工業增加值增速被拉低約7個百分點,廣州第一季度近四成的大型出口企業出口下降,主因之一就是用電緊張影響加工貿易接單生產和增資生產。除此之外,能源價格的持續上漲,使企業出口的成本不斷攀升,給出口企業帶來很大的壓力,使企業很難繼續依靠低價格的競爭優勢來占領國際市場。

  對廉價勞動力的密集使用不可能無限地持續

  按照比較優勢理論,各國應該密集使用本國供給豐富的要素進行生產以獲得比較優勢,并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據此,我國應該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但是我們能否將我們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的比較優勢持續地發揮下去呢?2003年底到2004年,在廣東一些地方爆發了“民工荒”,這正說明了以壓低勞動力價格,犧牲勞動者福利來換取價格優勢的出口增長已經快走到極限。如果不轉變增長方式,不把自己的競爭優勢建立在技術與品牌的基礎上,我們就沒有出路。

  他國外貿的發展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使粗放型增長難以為繼

  隨著其他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低效益、數量擴張型的出口模式也必將受到嚴峻的挑戰。20世紀90年代以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主要出口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據美國《財富》雜志有關資料顯示,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與馬來西亞處于完全直接競爭狀態的產品達到50%,與印尼產品達到80%,與菲律賓產品達到100%的完全競爭狀態。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的過度競爭,會使該類產品價格進一步下降,從而使我國的出口效益進一步下降,陷入“貧困化增長”的陷阱。另一方面,外貿規模的急劇擴張,尤其是廉價商品出口的急劇增加,容易招致反傾銷、反補貼、實施保障性措施和技術性貿易壁壘。據廣東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進出口公平貿易局的數據,2002年至2004年10月,全省出口產品共遭遇貿易保護案件48起,涉案金額近20億美元。因此,粗放型的外貿增長方式肯定難以為繼。而轉變增長方式,更多的出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質量的、高檔次的產品,應該更會受到其他國家的歡迎,更能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

  外貿依存度過高存在潛在的安全風險

  世界各國平均的進出口依存度約為40%,美國穩定在25%左右,日本穩定在20%左右。中國2004年的進出口依存度高達70%以上,廣東省更高達180%。外貿依存度過高,尤其是外貿出口的持續快速增長并建立在粗放型的數量擴張的基礎之上,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國外市場,市場又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香港和日本,這就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不確定的因素,國際市場和國際經濟貿易波動的風險對我國經濟的負傳遞影響日益增大,從而使我國的經濟安全產生隱患。所以我們必須轉變增長方式,通過自主創新,增加高新技術產品和自有品牌產品的出口,適當抑制資源性、高能耗、高污染產品的生產和出口,遏制外貿依存度的進一步快速攀升,同時擴大內需,促進經濟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

  基于技術創新的出口增長方可持續

  黃靜波

  過度依賴廉價勞動力優勢的潛在危害

  大而不強是目前中國對外貿易面臨的一個困境。問題的重點在出口方面,主要表現為出口結構及相應的機制不合理,出口的增長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增長上,在國際分工的價值鏈上,我們僅處于加工、組裝等低端環節,并沒有通過技術進步、提高產品質量等實現集約型發展。

  我國20多年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是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發展為支撐的。由于加工貿易模式僅著重于“生產”環節,主要的資本投入、技術設備的運用、銷售市場均由外商掌握,國際市場變化對加工貿易的興衰影響極大。

  即使是在一般貿易方面,由于我國經濟發展還處于高投入、低產出、低效益狀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產品缺乏自主知識產權,主要還是依靠低成本和拼數量方式占有國際市場。這種低附加值、以價格競爭為主要手段的外貿增長方式,又反過來加劇我國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

  雖然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對解決就業問題起著重要作用,但過度依賴廉價勞動力優勢其實有不少潛在的危害:

  首先是出口產品競爭力低下。其次是貿易利益微薄,貿易利益包括得自交換的利益和得自專業化的利益兩個部分。由于出口產品附加價值低,進入國際市場又主要靠價格競爭手段,得自交換的利益十分微薄。而在專業化方面,從發達國家承接過來的大量使用勞動力的產業不少是正在被淘汰的產業,或至少不是處于上升期的產業,在這些產業上專業化的得益也會有折扣。再次是抑制技術能力的提升和自主品牌的發展。最后,出口產品競爭力低下、貿易利益微薄以及技術能力和自主品牌的缺失形成了一種非良性循環,使外貿出口缺乏長久的可持續性。

  外貿發展的根本出路是通過技術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

  中國對外貿易大而不強的關鍵在于出口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強,進一步來看,主要的原因在于技術創新未得到充分的重視。

  所謂技術創新,是指新技術的首次商業性應用。新技術的采用導致新產品推出是產品創新,新技術帶來的新生產方法是生產流程創新,新技術應用于組織過程則是制度創新。

  技術創新是有別于價格競爭的出口擴張方式,是通過技術創新打造出來的核心競爭力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外貿發展的根本出路是提升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加大R&D投入,鼓勵技術創新。

  從工業化的邏輯來看,后進國家的技術發展無非有兩種方式,一是自主開發;二是國外引進。后發優勢理論認為,技術后進的國家能夠從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成果來加快自己的發展,引進先進國家的技術和裝備,替代有關技術與裝備的研究和開發,使工業化進程加快。經濟落后的國家可以通過大量的技術模仿以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當技術能力成熟以后,本國將從技術模仿階段轉向技術的自我創新階段。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引進-吸收-創新”的過程,重要的是要創新,只是依靠不斷引進而沒有創新所筑成的工業化不是真正的工業化。

  從國際貿易理論看,技術差距貿易模型和新貿易理論都認為,創新國在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并且不斷地通過新的創新取代被競爭對手模仿的舊創新,進而在各階段始終保持比較優勢,貿易會作為國家之間發明創新的比率和特征的差異所產生的結果而出現。一國只有進行充分有效的技術創新,才能保持相應的比較優勢,進而將這種創新優勢體現在相應產品的凈出口增長上。因此,加強對R&D的投資和不斷開發新的技術,是改善一國貿易地位和保證經濟長期增長的必要措施。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

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到了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來帶動整個經濟增長的階段。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西方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也漸漸加大,技術創新也是應對國際貿易技術性壁壘的根本出路。

  促進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對策

  要堅定地樹立以技術創新帶動經濟增長的觀念,出口企業須認識到技術創新是其成長壯大和生死存亡的關鍵所在。出口企業通過技術創新開拓的市場是穩固的和可持續發展的市場。

  要特別注意處理好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出口行業的產品、技術結構必須轉變,在技術上由引進模仿型向以自主創新為主轉變,在產品上由勞動密集、資金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為主轉變。

  有利于技術創新的制度是實現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保障因素。在社會層面要加快經濟市場化進程,充分、公平的競爭是促進技術創新的動力。在企業的層面,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

  政府政策應當把技術創新作為提供出口激勵程度的一個依據,鼓勵更多的出口企業進行技術創新。

  作者系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國際商務系教授

  轉變貿易增長方式不應排斥加工貿易

  陳少兵

  伴隨著我國對外貿易連年高速增長,近年貿易摩擦和糾紛空前增加,貿易結構不合理等日益突出,中央提出了轉變貿易增長方式的要求,不少同志在探討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時,對加工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未來是否應該扶持其發展等等,產生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我認為:發展加工貿易與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是緊密相連的,轉變貿易增長方式離不開加工貿易技術層級的提升,而加工貿易只有提升品質才能保持健康快速發展。

  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方面和手段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趨勢繼續在曲折中發展,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重大機遇的同時,也對各國經濟發展戰略提出了嚴峻挑戰,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傳統的工業化道路面臨嚴峻挑戰。經濟全球化,從表象來看,是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進一步加深。更深的經濟意義則是,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近年來,加工貿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迅速發展,其背景就是全球范圍內的生產要素重組和產業轉移,導致全球生產分工體系的不斷深化,產業內、產品內分工程度不斷加深。確保加工貿易的穩定發展和持續提高,是做強做大外源性經濟的戰略選擇,也是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方面和手段。

  推進工業化的捷徑

  隨著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不斷發展,加工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由于國際分工從產業間分工為主轉變為以產業內生產環節分工為主,只有采取加工貿易的方式,發展中國家才能抓住國際分工深化帶來的發展機遇,在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環節形成組裝與制造能力,參與國際分工。加工貿易是發展中國家接受跨國產業轉移的重要方式和進入全球化市場的基礎手段,創造適合加工貿易發展的體制環境,促進加工貿易發展,是全球化條件下發展中國家推進工業化的一條捷徑。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選擇

  加工貿易是將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資源優勢與發達國家資本技術優勢相結合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適應了國際分工深化的趨勢,使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制造業分工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珠三角地區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如果沒有加工貿易,20多年來珠三角地區工業化快速推進的奇跡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可以肯定地說,發展加工貿易、依靠加工貿易,是珠三角地區走出的一條適合自身特點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今后隨著加工貿易規模的擴大和加工貿易技術層級的提升,產業集聚效應必然會促使我省加工貿易鏈向上下游環節延伸、信息化水平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并隨著加工貿易鏈的不斷加長和產業的相互配套逐漸扎下根來,成為本土制造業的一部分。

  提升品質、延長價值鏈,保持加工貿易健康快速發展

  一是要通過政策引導加工貿易向采購配送等服務業延伸,加長加工貿易國內價值鏈。引導和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加長國內產業鏈,分別向上游零部件產業上溯和向下游物流業延伸。從我省的情況看,加工貿易價值鏈向下游產業延伸是今后加工貿易發展的重要方向。近年珠三角地區尤其是廣州、深圳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現代物流業已有一定的發展水平,如果將兩者相互銜接,將起到加工貿易和現代物流業的相互促進發展的作用,兩者的價值鏈都得到延伸,這是非常有發展潛力和經濟意義的新領域,政府要為加工貿易與物流業協同發展創造環境和條件。

  二是加大推進加工貿易結構優化的力度。首先進一步優化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的配套環境,促進加工貿易“轉廠”業務的健康發展,提升加工貿易的加工深度,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其次是發展核心技術,設立研究開發中心,形成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制造的發展環境。缺乏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生產能力是加工貿易領域面臨的突出問題,要制定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的扶持性政策,將高新技術產業與一般制造業區別對待,鼓勵企業利用加工貿易參與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分工。再次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加工貿易網上配套系統,形成促進加工貿易國產化配套的發展平臺,提高加工貿易與國內產業間的關聯,提高參與國際產業循環分工和競爭的能力。

  作者系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

  關鍵在于轉變國內產業結構

  楊小川

  有什么樣的產業結構,就有什么樣的出口商品結構

  當前我國外貿大國地位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點:

  一是貿易總額高人均貿易額低,與我國GDP的情況相似,所以我們是總額上的貿易大國,人均出口的貿易小國。二是知名品牌商品出口少,不知名、貼牌商品出口多,所以我們是商品出口大國,品牌出口小國。三是在出口總額中,絕大部分為實物商品出口,無形的服務貿易所占比例僅一成左右,與服務貿易在全球貿易總額中占五成左右的狀況極不相稱。所以我們是實物商品貿易大國,無形商品貿易小國。四是高附加值、高知識含量產品少,低附加值產品多,我國所得利益有限。所以我們是貿易數量上的大國,貿易質量、檔次上的弱國。

  對我國目前外貿大國地位基本特征的認識,是構建外貿增長方式新戰略的基石。人均外貿小國的現象說明,我國外貿出口潛力頗大,我們應該繼續擴大包括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內的所有產品的出口,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起碼使我國人均出口額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們應該繼續堅持出口導向的經濟戰略,繼續鼓勵出口。品牌出口小國、無形商品貿易小國、貿易質量、檔次上的弱國現象均與科技創新能力密切相關,沒有全球領先的創新能力,就不可能有全球性的品牌。正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高低,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全球形象,制約著一個國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信譽度。在全球服務貿易市場中,居主導地位、有競爭性的也是富含技術、知識和信息的產品,如軟件開發、現代金融服務等。傳統的勞務輸出由于受輸入國就業限制,擴大的空間有限。從產業發展的遞進規律來看,現代服務業不可能離開現代產業的發展而孤立地發展和生存。因此,沒有創新型產業基礎,也不可能誕生新型的現代服務業。所以我國服務貿易地位的提升,有賴于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與換代。在國際市場上,創新型的產品和服務產品是從來不受限的,因而建立在不斷提升的產業結構基礎之上的出口增長方式幾乎具有無限的增長空間。

  以上說明,我國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關鍵在于國內產業結構的轉變。有什么樣的產業結構,決定了有什么樣的出口商品結構,也決定了出口增長的物質基礎。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依賴于國內產業結構的轉變與提升,而產業結構的轉變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

  適當調整現行鼓勵出口政策,著力建立適宜創新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

  當前,我們可以對現行的鼓勵出口政策作適當的調整,逐步建立起主要依靠科技進步促進出口的政策體系。如改革

出口退稅政策,根據產品的技術含量、資源耗費、加工增值率等,實行有差別的出口退稅稅率;鼓勵關聯性大、能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產品的出口;沿海發達地區要對產業實行必要的“擠出”政策,騰出空間,主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對某些純資源產品出口征收出口稅。改革金融扶持政策,對貸款、貼息、貼現、出口信貸等實行有差別的利率等。

  從企業外部環境方面來促進、優化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升級。改革對各級地方政府外貿出口考核指標和考核方式,在外貿出口額大的地區,考慮取消外貿考核指標,欠發達地區,對出口指標依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調整,考慮增設資源耗費、能耗考核指標,使出口增長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基礎之上。從中、長期來看,我們要著力建立適宜創新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使全社會的創新活動在系統化的激勵型的制度環境中得以激發,把國家主要的創新力量建立在企業層面,推動科研院所把主要的研究力量投放到產業領域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全社會的創新熱情,盡快提升我國的產業層次,為外貿出口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

  從“八五”至“十五”,我國先后提出了四大外貿發展戰略,即“市場多元化”戰略、“以質取勝”戰略、“大經貿”戰略和“科技興貿”戰略。四大戰略的提出和實施,使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創造發展中國家貿易增長的奇跡,助推我國攀上世界貿易大國的高峰。面對國際市場的壓力和我國創新型社會發展戰略的制訂與實施,“創新型”戰略實現之日,必將是我國成為世界貿易強國之時。

  作者系廣東商學院副教授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8,41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