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2006年的央行難題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1日 15:44 中國經營報

     作者:劉曉午

  2005年貨幣政策超越宏觀調控,成功為匯率改革保駕護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06年將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然而,2006年,宏觀經濟環境面臨更多變數,學界甚至對貨幣政策目標發生分歧。在防通脹,防通縮,防滯脹三重目標下,央行將在2006年遭遇新的難題。

  難題一:徘徊通縮通脹之間

  中金公司認為2006年貨幣政策將適度從緊。理由是“未來兩年中國宏觀經濟沒有通縮之憂,并將保持9%左右的較高增長速度。在此期間,核心CPI的通脹壓力依然存在;由于短期內難以大幅提高消費需求,投資仍將高速增長。”由此,中金建議,央行應該適度加息,以糾正投資與消費失衡。

  而以中國社科院經濟所袁綱明為代表的一派則堅持應該放松目前緊縮的貨幣政策。他表示,2006年的貨幣政策目標應該是防通縮,而不是防通脹。他判斷:“今后物價將持續下跌,甚至達到負數,產能過剩引發通縮現象不僅存在于下游消費品領域,同時將向上游工業品蔓延。如果不放松信貸,通縮危機就要到來。”比袁綱明更“悲觀”的是北大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他認為:“今年9月份,中國已經進入通貨緊縮了。”

  迄今為止,來自官方的惟一表態是貨幣政策目標“既防通脹,又防通縮”。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向本報記者表示,2006年貨幣政策目標將從2005年防通脹轉向2006年既防通脹,又防通縮。他分析,一方面,投資反彈動力仍在,公共服務品價格有上漲態勢,通脹壓力沒有消失;但另一方面,面對產能過剩壓力,企業利潤增速回落和企業虧損面持續擴大,也要關注通縮風險。

  “不管貨幣政策目標如何制定,從總體來說,2006年貨幣政策調控手段應該轉變,要從供給調控轉向需求調控。”曹和平教授表示,“在這一輪經濟增長周期中,貨幣政策主要以調控供給為主,通過加大投資來刺激GDP增長。但現實表明,部分行業生產能力已經超過需求,因此,2006年的調控重點應該轉為以啟動內需為主,以消費需求帶動經濟平穩增長。”

  難題二:經濟滯脹征兆凸現

  在公共服務品供不應求與消費品供過于求的矛盾中,在通脹與通縮的爭吵中,有人提出新的概念:未來中國經濟的頭號敵人既不是通脹,也不是通縮,而是滯脹。為此,貨幣政策應該對癥下藥。

  虎杰投資首席分析師張寅說,通脹時上下游產品價格全面上漲,企業利潤上漲,經濟過熱,產品供不應求;通縮是上下游價格和需求全面下調,企業利潤全面回落,產能過剩。很顯然,單純用通縮或通脹都不能概括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特征。

  “從現在的經濟特征判斷,2006年不會發生1997年那樣的通縮危機。從貨幣供應量來看,目前M2供應充足,增速達到18%,貨幣市場有大量剩余資金,資產市場有泡沫;從需求來看,目前居民消費正在進行結構性升級,消費需求很大,市場沒有蕭條跡象;同時由于中國市場開放有限,國內過剩的產能即使轉向海外市場也不能全部消化。因而我們現在面臨的是滯脹,而不是通縮。”張寅說。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也認為,在“十一五”期間經濟增長率回落的大背景下,能源與礦產品價格仍要上漲,同時將向CPI指數中的非食品類產品傳導;此外,由于農業生產停滯和人口剛性增長,將導致食品供求缺口,推動CPI指數上揚。因而,“十一五”期間,中國很有可能發生滯脹。

  王建預測,滯脹將可能在上海、浙江、

福建和廣東等東南沿海省市首先出現,由于土地供應和銀行信貸資金增長趨于停滯,這些地區投資將最早回落。同時這些省市的糧食和資源主要靠外調和進口,物價指數上漲將首先出現在這些地區。

  滯脹征兆已經出現,明年有可能擴大。2005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出現了新變局,

長三角和珠三角中的代表省市,如廣東、浙江和上海紛紛出現投資增速下滑,經濟增長靠后的局面;而在經濟增長放緩的同時,煤電油運全面緊張,甚至出現大規模“油荒”。

  2006年,隨著資源價格全面改革,水電油氣這些公共服務品價格將上漲,這將直接推高CPI走勢,企業經營成本會上升;但同時下游消費品領域依然會維持通縮局面,物價持續低迷,企業利潤增速繼續下滑,虧損面擴大。張寅表示,2005年“低通脹下的高增長”將演變為“經濟增長回落,物價上漲”的滯脹局面。

  對此,專家建議,2006年的貨幣政策著力點應該是刺激消費和控制投資,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同時向農村消費市場傾斜。一方面,加強對產能過剩行業的信貸調控,高度警惕貨幣市場大量剩余資金涌入實體經濟,形成新的投資反彈;另一方面,放開消費信貸政策,刺激內需。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