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最大心愿是做一名人大代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1日 15:31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房煜 北京報道 38歲的四川籍農民工張志強,來到北京已經三年多了,在這個大都市里的打工生活沒有讓他變得富裕,但他卻認為自己的路正越走越寬。12月4日,他剛剛被中央電視臺評選為2005中國十大法治人物之一。
現在的張志強,是一家民間組織——“打工妹之家”的專職法律工作者,每年要負責幾十個案子,為那些在勞工糾紛中無力保護自己權益的打工妹們進行無償法律援助。他有自己的原則:一不找媒體,二不找領導。 這個自認為在勞動法領域水平堪比專家的人,正在做著許多專職律師才有能力做卻不一定做的工作。不過,他從不把成為專職律師當作自己的目標。 他說,我有能力為農民工做更多的事。 一 那些拖欠張志強工資的老板,碰到了一個難纏的對手。 2002年,張志強來到北京,此前,他在許多地方打過工,主要從事建筑、裝修裝潢之類的工作。到北京后,他發現這里的建筑行業有一個行規:“年底結賬”,中間的錢都欠著。但很多人在一個地方干不到一年就走了。張志強在幾個月內先后給5家裝修公司打工,沒有一家不拖欠工錢的。 張志強記得自己1998年在廣州的一家外企打工時,當時的企業經理為員工講解過《勞動法》,他決心按照《勞動法》的規定,嘗試著去要回自己的工資。 從第一家公司拖欠他120元工資開始,他先去勞動局,再找法院,前后不下10次,從2003年春節一直到下半年,120元錢也沒要回來。 經過媒體報道,此事才引起了勞動部門的重視,“12月4日,電話通知我迅速立案,12月8日,就通知我拿錢。這是違反程序!睆堉緩娬f。按照程序,受理后應當在一周內予以答復,60天內出結果!耙婚_始行政不作為,媒體曝光后又是行政亂作為! 張志強的倔強,與他樸素的信念有關。他讀書雖少,卻一直認為 ,一個人要有自己的規范和準則,不能輕易背棄,同樣,一個社會也應該有大家都遵守的規范、準則——比如法治。 張志強曾參加過一次介紹熊德明討薪經驗的研討會,他認為熊德明在利用名人的身份談判,給通過法律維權的人很大的壓力,因為弱勢群體都會考慮通過名人、通過媒體來解決問題。在張志強看來,熊德明如果算成功,那就是法治的失敗。 二 張志強決心用行動來證明,農民工也可以通過合法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 2004年9月,中國第一家為農村走進城市尋找工作的打工妹服務的公益組織——“打工妹之家”的負責人找到張志強,希望他可以加入進來,成為一名從事專職法律援助的工作人員。張志強答應了,并在這里從事法律援助工作至今。其中,他承辦的絕大多數案件都是涉及勞動爭議的案件。 張志強敢于承擔這樣的工作,一是他在廣州時曾經幫朋友忙,代理過多起交通事故傷害索賠案,這使他對自己的口才很有信心;二是他肯花功夫去努力鉆研相關的法律條文。我國的《勞動法》雖然條文不多,但是配套的法律法規規章十分繁雜,張志強邊學邊用,漸漸熟記于心。一年下來,他所代理的民事賠償案件有幾十起,共計為農民工爭得賠償金300多萬元。 這些成果,一方面讓張志強有了成就感,另一方面,也對農民工這個群體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張志強看來,農民工在北京打工時的權益比較容易受到侵害,比如拖欠農民工的工資情況,也是和被侵權者不知如何合法的保護自己的權益有關。他們往往會走向兩個極端,一是能忍就忍了,就像張志強一開始被拖欠的120元,很多人要不回來也就忍了。有時忍到一定程度,就轉而采取了極端的方式去解決。張志強就曾經親眼看見自己的工友因要不到工資而爬到高處以“威脅”老板。他曾經勸過自己的工友通過正常的渠道去解決,大家都覺得這條路走不通。 自身維權的艱難讓他看到:農民工合法維權的成本過高,使許多人畏懼合法維權。 首先,許多人不明白自己有哪些權利,一些人認為只有傷了殘了才叫受到傷害。其次是即使覺得吃了虧,也不愿到勞動監察部門或者法院去,害怕與“政府”打交道。就算有人下了決心要討個說法,汗牛充棟的法律條文和復雜的司法程序足以嚇退一些人。請律師吧,太小的案件律師不愿意接;有些致傷致殘的案件可能帶來大額賠償,律師倒是愿意接,但當事人往往連3000元律師代理費都付不起。 張志強希望利用自己的經驗,盡量減少這些人的維權成本。他使很多走投無路甚至走向極端的人回到個人與社會合理博弈的軌道上來。 每次和當事人取得聯系時,張志強就會仔細詢問對方手上有哪些材料,然后告訴對方還要準備哪些材料,爭取立案一次完成。否則,僅僅立案就可能讓當事人折騰好幾次。在北京某區勞動局,很多來申訴工傷的人,對工作人員說了許久,首先得到的是一紙有關辦公流程的說明書,提示申訴者要去準備什么有什么樣的程序。于是很多人的第一趟往往是白跑。張志強在的時候,他會代寫材料,代當事人與工作人員溝通,事情的進展就會順利許多。 他通過自己的工作讓很多人看到,進入正常解決糾紛渠道的門檻,并不是他們想的那么高。 張志強知道,靠一個人的力量,不可能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所以他選擇了依靠“打工妹之家”這個民間組織。 “打工妹之家”并不希望張志強做一個 “救火隊員”,有人受難了,就去幫助。如果這樣的話,任何一個民間組織都會力不從心!按蚬っ弥摇毕M麖堉緩姳M可能接一些典型案件,這樣可以通過一起案件的勝訴,讓更多的人明白同樣的道理,知道碰到同樣的事情時應當怎樣應對。 一些張志強處理不了的案件或者不在“打工妹之家”援助范圍的案件,就會被轉移給諸如北大婦女法律援助中心這樣的其他民間維權機構!拔覀兤綍r都有聯系,這樣我們幾個組織一起構成了一個網絡。一般的法律援助案件都可以找到相對的機構。”張志強說。 三 如今,已經離開建筑裝修行業的張志強表示,他會一直朝現在的方向做下去。面對未來,他并不悲觀,因為他自己的經歷已經說明事情并非不能改變。同時,他也無法感到樂觀,特別是面對那些他不能改變的事情時。 有一次,受一家基金會的委托,張志強和同事們對一些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的結果讓他感到擔憂。 這次調查不僅涉及孩子的生活狀況,也涉及思想狀況。當被問及“你認為自己是城里人還是鄉下人”時,很多孩子寫道:“都不是! 接受問卷調查的,是一群不到12歲的孩子。 在另一個涉及孩子父母們的問題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回答,不愿像父母一樣活著。“他們整天像蚯蚓一樣!”一個小女孩的回答給張志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些孩子看不起他們的父母,同時對城里人充滿敵意!睆堉緩娬f。 這些整天哼著“我們的父母踩單車,城里的孩子開奧迪”這樣順口溜的孩子們,自小生活在貧困與歧視中,他們不喜歡自己的現在,一心想要改變,但還不知道究竟應當怎樣去改變。 張志強一直認為,沖突有兩類。一種是直接的、現實的沖突。比如一個人受到了工傷,他代他去申訴,爭取賠償。這樣的沖突處理不好,會引發社會問題,F在他和許多人有能力處理這樣的沖突。但是更可怕的,是整個社會身份歧視和地域歧視所埋下的潛在沖突,這種萌芽甚至已經埋在了孩子的心里。 “以后,進城的農民工只會越來越多。”張志強說。 按照有關部門的統計,未來十年,中國最終只會留3億人在土地上,剩下的人都要流入城市。同時,北京容納人口的限度是1500萬到1700萬,F在北京約有1300多萬人,其中流動人口900多萬。 面對這種形勢,應該思考的不只是張志強一個人。 所以,精通《勞動法》及其相關法規的張志強從來不準備去參加司法考試,做一名職業律師!拔疫可以做很多別的事!彼f。有時,張志強也給打工者們提供法律培訓。現在,他最大的心愿是做一名人大代表,從立法層面提建議,改變社會結構中不合理的部分。“可惜,現在我還不能讓那些孩子改變什么!彼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