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國全面小康科學指標體系,到2020年,中國人均GDP須達到2500美元
本報記者 侯利紅 發自北京
明年,包括25個監測指標的中國全面小康科學指標體系有望出臺,按照該指標體系,到2020年,人均GDP必須達到2500美元。
在“2005首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上,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文兼武透露了該消息。
據介紹,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承接的國家級課題中國全面小康的指標與實踐,將就全面小康指標體系的建設提出科學的指導性意見。該體系基本上是以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科教文衛、資源環境等五大板塊25個監測指標進行考察,幾乎涵蓋了城鄉社會百姓生活的主要方面。
“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會體系’應該能夠完成。”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徐一帆表示。
“全面小康”比起“小康”有什么不同呢?此次小康論壇給出了明確答復:全面小康絕不僅僅只是側重追求物質標準,精神層面將成為重要評判標準。
經濟學家吳敬璉表示,要真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并非輕而易舉,“主要癥結在于體制障礙,而關鍵的關鍵是轉變政府職能。”
“中國必須消除經濟增長中的制度性障礙。”吳敬璉說,目前中國“政府越位”現象比較嚴重,管了很多不該管的事,該管的事情卻或沒管好,或根本不管。他呼吁說,“高層要看到目前政府體制中的確存在一些對經濟發展形成障礙和阻撓的問題,要堅定推進政府改革的決心。”
發改委經濟體制改革司司長范恒山也指出,中國行政管理體制的不合理是導致目前中國發展不科學的根源。
范恒山歷數目前政府必須推進改革的幾大理由:政府機構設置不合理,導致政府管理職能錯位重疊;而不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又會反過來加劇政府職能的不合理,官員在現行體制下不得不追求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并導致嚴重的區域分割現象。
“我現在是搞宏觀研究,所以極為反對政績工程;如果某天我也被調去當某個城市的市長,估計也會大搞形象工程。”范恒山對目前“不豎起幾棟樓,則不能證明官員干了事”的官員考評體系憂心忡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