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打開能源困局的三把鑰匙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8日 07:11 《中國投資》

  ○ 魏剛

  10月20日,在中國能源網主辦的“2005年能源多元化與投資安全”研討會上,國家開發銀行王大用指出,為實現“十一五”的規劃目標,并保證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必須在能源供給上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那么究竟需要多少能源才能推動經濟列車快速前進呢?

  據專家測算,預計到2010年和2020年,我國煤炭總需求量將分別達到23.4億噸和28.4億噸。其中,電煤需求量分別占國內煤炭需求量的64%和70%。如果考慮進出口因素,則煤炭總需求分別達24.2億噸和29億噸。然而,煤炭產量的增長速度還是跟不上經濟發展的腳步。據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提供的《中國工業發展報告》預測,2010年我國煤炭供需缺口將超過3億噸。

  在電力需求上,2010年全國需新增發電量約33800億千瓦時,發電裝機容量約7.5億千瓦;2020年需新增發電量約52000億千瓦時,發電裝機容量約11.5億千瓦。2006~2020年期間,需新增發電裝機容量約6.5億千瓦,其中煤電約4億千瓦(占61.5%);新增發電量約28000億千瓦時,其中煤電18800億千瓦時(占67.1%)。與如此大的電力需求相比,現有的發電能力卻顯得捉襟見肘。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國綜合能源狀況調研報告》預測,到2020年,全國夏季電力高峰負荷將相當于10個三峽電站建成后的滿負荷發電量。而在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預測報告中,僅今年下半年全國電力缺口就達到2500萬千瓦。

  在石油需求上,由于我國的新區石油儲量接替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石油產量年均增速僅為1.75%,而中國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卻達到6.66%。據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我國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原油缺口將分別為1.5億噸、1.8億噸和2億噸。

  顯而易見,能源供給的嚴重短缺,必將制約經濟快速發展。如何打開能源困局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在眾多專家看來,以下三把鑰匙或許可以幫我們撥開重重迷霧,為中國能源發展開啟一條高速路。

  內外兼修結構調整

  長期以來煤炭一直是我國的第一大能源,不論是在能源的生產還是消費領域,煤炭始終占據70%以上的比重。根據有關權威部門論證,最近幾年煤炭在我國能源構成中的比重為65%左右,即使是到了本世紀中葉,這一比例仍舊會達到50%以上。

  但長期以來,我國煤炭企業還未形成規模化效益。神華、兗礦、同煤等大型煤炭企業的原煤產量只是徘徊在0.27~0.4億噸之間,排在世界10名以后。而且由于盲目建設和粗放管理造成

安全事故頻發。

  從長遠看,煤炭工業的發展必須走大公司、大集團的路子,這是煤炭工業結構調整的根本方向。目前在我國以神華、兗礦、同煤為代表的一批資源條件好、規模大,有一定影響力的煤炭主體,正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兼并、聯合、重組,開始了組建跨地區經營、主業突出、實力雄厚、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真正成為我國商品煤基地、出口煤基地和煤炭工業長期發展的投資主體。為中國煤炭產業實現大公司、大集團發展確定了方向。也成為主導中國煤炭工業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趨勢。

  在電力資源開發方面,我國電力結構長期以火電為主,火電運營成本高且污染嚴重,近年的電煤供應緊張更是加大了火電企業的經營壓力,截至去年底,我國的發電裝機容量是4.4億千瓦,其中以煤炭為原料的火力發電占73.9%,去年全國用于發電的煤炭達到11億噸,約占煤炭總產量的60%。根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的發電裝機將達到10億千瓦,對煤炭年需求量至少在20億噸以上,而按我國煤炭生產能力和發展規劃來講,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與火電相比,水電清潔,資源豐富,根據2001至2004年中國水力資源最新普查顯示,我國水能資源總蘊藏量達7億千瓦,可供開發量也有5億千瓦以上,而現在我們僅開發了以三峽為代表的1億千瓦,未來水電開發的空間巨大,對節約煤炭資源來說將是海量數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國寶日前表示,今后審批電站建設項目將傾向發展水電,適當控制燃煤發電的比重。各大發電集團也都提出了優化發展火電、優先發展水電的思路。

  對于核電,國家正由過去“適度發展”轉為“積極發展”,以改變目前規模偏小、發展偏慢、自主能力偏低的狀況。我國計劃在15年內開工建設30座核電機組。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600萬千瓦到4000萬千瓦。占全國電力裝機總量的4%左右。

  在石油天然氣發展方面,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潘德潤,在2005年5月24日舉行的“第八屆科博會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上表示,我國石油發展戰略的目標是:到2020年,在保障石油安全的前提下,力爭以石油供應翻一番來滿足國民經濟翻兩番的要求。這就需要著眼于全球化、市場化和多元化,充分利用國內國外資源,在繼續保持國內原油產量穩定的同時,大力開發利用國外石油資源;統籌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國家安全,建立穩定的石油儲備和供應體系;堅持開源節流并重,把節約用油放在優先地位;依靠科技創新大力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并積極開發石油替代產品,滿足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對石油的需求。

  另外,我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儲量豐富。統計顯示,太陽能年日照時數在2200小時以上的地區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2/3以上,具有良好的開發條件與應用價值,可開發的風能資源儲量為2.53億千瓦,地熱資源遠景儲量相當于2000億噸標準煤。加快新能源開發利用是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打破壟斷市場導向

  由于歷史原因,能源一直是壟斷行業。而走出能源困局顯然離不開能源領域的市場化改革。

  總體上講,我國能源領域改革嚴重滯后,與全國總體改革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要求明顯不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和深化改革的制約因素。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副部長馮飛看來,盡管能源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處在初級階段,改革任務還很繁重,影響能源領域深化改革和長遠發展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并沒有根本解決。如煤炭價格尚未完全市場化;電力部門的“廠網分開、競價上網”改革還剛剛開始;石油部門分拆后的區域壟斷性還比較強;競爭框架正在搭建中,競爭主體、市場秩序、市場功能、定價機制等還未改革到位。

  以電力為例,在國家上千億城網改造投資到位后,依然相繼出現拉閘限電,甚至負荷太高累垮機組。主要是因為電空調爆炸性增加造成的用電結構不合理。而用電結構不合理的主要因素在于電力系統長期壟斷經營,只關注市場占有率,不重視提高經濟效益,沒有對用戶用電結構進行積極優化。從長遠來看,解決電力發展問題的思路是讓電力運營走向市場化。成熟的電力市場不僅是引入競價上網的機制,促使發電商降低成本,提高發電效率,還希望通過市場的自我調節機制來引導電力建設,避免盲目投資。這些年來的電力體制改革無疑都是以市場化為最終目標的。

  在石油領域,1998年,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建立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兩大集團從實質上確立了中國石油行業的壟斷局面。政府在推進石油行業壟斷的過程中,也逐漸意識到全行業性壟斷的弊端。入世后,政府在強化石油上游勘探開發的同時,漸漸放開了石油石化行業下游煉油石化和油品交易等環節。但從相對于石油產業鏈最下游的零售終端,到處于最上游的石油勘探開采業,對石油民企來說都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周鳳起指出,未來20年必須深化體制改革,特別是著重解決能源領域市場化改革相對滯后的問題,進一步發揮體制效應,實現經濟、社會、能源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要在確保國家能源總體戰略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下,讓市場競爭機制充分發揮其優化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提高我國能源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滿足全社會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應對未來各種能源領域里的挑戰,為相關產業和用戶提供低價、優質、穩定、充足、清潔的能源產品。

  同時要加快進行能源各產業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實行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能源市場。應在發電市場、石油批發、零售等下游產業甚至煉油中游產業,有條件地放開市場準入;對于煤炭產業,一方面需徹底改變目前“畫地為牢”、過度分散的局面,以區域整合為突破口,逐步形成幾個全國性跨區域、跨所有制、跨行業(煤電、煤

化工)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新企業(尤其是民營、外資)的進入,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以解決目前已出現并持續較長時間的煤炭供應壓力。

  市場拉動技術創新

  在營造出市場化的發展環境后,技術創新在走出能源困局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由于能源開采和使用的一些技術較為落后,導致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目前,全國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僅為45%,遠低于國際上80%~100%的先進水平。科技進步對我國煤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到30%,而國外已達到70%~80%。目前我國主要煤炭技術裝備產品與發達國家相比,性能指標落后15年左右。

  在電力資源上,由于用戶端能源管理技術相對落后,導致電力資源的浪費。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積極推廣用戶端能源管理,發展分布式熱電冷綜合能源供應技術,整合優化城市能源系統。

  除此之外在能源利用上采用分布式能源技術也是未來世界能源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它具有能源利用效率高、環境負面影響小、提高能源供應可靠性和經濟效益好的特點。中國人口眾多,自身資源有限,按照目前的能源利用方式,依靠自己的能源是絕對不可能支撐13億人的“全面小康”,使用國際能源不僅存在著能源安全的嚴重制約,而且也使世界的發展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和矛盾。中國必須立足于現有能源資源,全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擴大資源的綜合利用范圍, 而分布式能源無疑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技術。

  當然,能源技術的創新離不開資金的支持。2000年,我國能源研發資金投入為697億元(僅為日本的1.8%),占全國研發總經費的6.43%,占GDP的0.0068%;而同期日本的能源研發資金分別占15.73%和0.088%。在能源研發投入中,企業占53.6%,而節能研發投入占企業能源研發總投入的比例僅為2%。

  此外技術創新機制也存在明顯缺陷。從而造成技術創新對節能和能效提高的貢獻偏低,不改變這一局面,未來的能源可持續發展目標將難以落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副部長馮飛指出,為實現能源技術由技術引進型向技術創新型的升級,適應未來我國能源發展的需要,應當全面提高能源研發投入力度。適當提高能源研發投入在全國研發投入中的比例以及政府研發預算中能源研發的比重。

  同時要形成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分類推進能源科研機構的改革,加快研發成果市場化、產業化。發揮市場的拉動功能,培育合理的能源消費市場,從而使與市場相適應的能源研發得到市場的鼓勵。

  還要促進國內外各類資源的緊密合作。以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為紐帶,建立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的合作伙伴關系,對于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的研發項目實行風險共擔、成果共享的研發模式。

  在很多專家看來,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已不可能再通過粗放型能源消耗模式來實現。今后的經濟發展形態應當是資源節約型的能效經濟,在進行能源結構調整的同時,大力推進能源產業市場化和能源領域技術創新,將是中國能源走出困局,尋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